「寒王」登顶A股,距离1835目标价还有多远?

「寒王」登顶A股,距离1835目标价还有多远?

文 / 道哥 

“寒王”彻底登上A股王座。

截至8月28日收盘,AI芯片公司寒武纪(688256.SH)股价正式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股价最高的股票。

今年以来,寒武纪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108%,如果把时间拉长至2023年初,其累计涨幅高达2150%。在AI热潮和国产替代浪潮的裹挟下,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AI芯片企业正演绎A股市场的速度与激情。

然而,股价狂飙的背后,寒武纪的基本面支撑如何?机构投资者又持何态度?当市场狂热褪去,隐藏的经营风险和估值隐忧正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01 股价狂飙,“新股王”诞生

8月28日,寒武纪股价尾盘拉升近16%,最高触及1595.88元/股,超越贵州茅台1446元/股的股价,正式摘得A股股价第一的桂冠。截至当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收1587.91元/股,总市值约6643亿元,而贵州茅台总市值高达1.81万亿元。

也就是说,即便寒武纪股价登顶,市值仍只有茅台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股王”易主仍具有标志性意义:高高在上的A股股价王者,正从传统消费龙头切换为新兴科技企业。

事实上,自ChatGPT引领的大模型浪潮于2023年兴起以来,寒武纪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就如坐上火箭。2023年其股价上涨147%,2024年再飙涨387%,今年截至目前又上涨108.5%。

如果与2020年科创板上市时的发行价相比,寒武纪股价已翻了约20倍。除了人工智能这个时代风口,本轮行情直接导火索来自寒武纪最新发布的亮眼业绩: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43倍,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半年盈利。

在业绩利好和AI概念热度的双重刺激下,寒武纪股价近一个多月加速上攻,从7月中下旬的500多元一路飙升突破千元。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告诉《智百道》,“寒武纪股价走势受到行业趋势与资金流动叠加影响,这其中既包括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国产芯片替代的行业宏观趋势加持,也离不开机构抱团资金的推动。”这种行业前景与市场情绪共振,簇拥着寒武纪戴上“A股新股王”的皇冠。

02 业绩爆发,半年营收激增43倍

寒武纪的新业绩,也给了股价狂飙支撑的底气。

近日,寒武纪交出了一份“史上最佳”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大增4347.82%,较上年同期的0.65亿元暴增43倍,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成功扭亏为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9.13亿元,同样一扫上年同期亏损6.09亿元的阴霾。

这意味着寒武纪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也是2024年四季度首次单季盈利后,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盈利。随着销售回款大幅增加,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转正至9.1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流出6.31亿元。

寒武纪表示,上半年业绩大幅转好,主要因为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持续增长,依托AI芯片产品核心优势,不断拓展市场并助力大模型等应用落地。

财报显示,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收入高达28.7亿元,同比增长4600%,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收,是业绩爆发的绝对主力。相比之下,边缘产品线和IP授权软件业务收入微乎其微,分别仅有百万级规模且同比下滑。

《智百道》分析,寒武纪当前业绩的腾飞几乎完全倚重于云端AI芯片的放量。这些高性能云端芯片主要用于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加速器服务器等场景,迎合了国内大模型兴起后暴增的算力需求。

寒武纪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产品目前已服务于大模型算法公司、服务器厂商、人工智能应用企业,覆盖云计算、金融、电信、医疗、互联网等诸多行业。换言之,下游客户既包括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也有各类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需求方。不过,上述分析师也告诉《智百道》,由于单一客户体量庞大且以项目制采购为主,寒武纪收入难免呈现“大单驱动”的特征。如果未来主要客户的需求放缓或项目延期,公司业绩可能面临波动压力。

在成本费用方面,寒武纪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4.56亿元,同比微增2%,但由于营收基数暴涨,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已从上年同期的约690%大幅降至15.85%。巨额的研发投入曾长期令寒武纪亏损累累,上市后2020-2024年也一直亏损,五年合计亏损超过54亿元。

此次半年报盈利,被视为寒武纪商业化进程的重要拐点。寒武纪管理层表示,将继续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大模型相关产品落地,深化行业合作与生态建设,推动AI芯片在更多场景规模化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正计划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39.85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目前该定增方案已获上交所审核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寒武纪正抓住AI大模型风口,加码云端芯片和配套软件的研发布局,以巩固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

03 机构角力,目标价1825元

梳理寒武纪股价一路上扬的轨迹,离不开政策、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

就在寒武纪发布半年报的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要在制造、金融等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AI,到2030年建成智能经济重要增长极。平安证券评论称,该《意见》体现了国家对AI发展的高度重视,将带来训练端和推理端算力需求的持续旺盛,提升市场对AI企业的信心。可以说,国产替代的产业趋势和政策利好预期,构筑了寒武纪股价腾飞的坚实背景。

在资金面,寒武纪近年陆续被纳入科创50、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以及富时中国A50等主要指数。其中,上证50等权重指数被视作A股“头部俱乐部”,成分股大多是各行业龙头。寒武纪进入这些指数,一方面反映其市值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相关指数基金需被动配置该股,从而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截至今年6月底,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中有4位是ETF基金,包括华夏、易方达等公司旗下的科创板50ETF、芯片ETF等产品,合计持有寒武纪约2852万股流通股。8月24日,国际投行高盛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由1223元大幅上调50%至1835元,维持“买入”评级。按高盛的新目标价计算,寒武纪市值有望逼近7700亿元人民币。

高盛报告给出的主要理由包括:中国云服务商资本开支增加(例如腾讯二季度资本开支同比激增119%),带动本土AI芯片需求提升;寒武纪芯片平台生态逐步多元化,新近发布的DeepSeek V3.1大模型在国产芯片上的适配进展可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风险;以及寒武纪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开始获得市场认可。

《智百道》认为,寒武纪此轮股价飙涨是产业趋势、政策红利与市场资金多重力量共振的结果。行业方面,AI大模型浪潮带来算力需求爆发叠加国产芯片替代的历史机遇;政策方面,自上而下的扶持为AI企业营造了良好预期;市场方面,被动指数资金、主动机构资金与杠杆资金共同推升,叠加亮眼业绩催化,共同将寒武纪推上了A股“千元股俱乐部”的高位。

然而,也有声音对寒武纪当前高企的股价和估值表示谨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截至当前寒武纪动态市盈率已近550倍,远高于A股半导体行业137倍的市盈率中位数,也明显高于国内芯片股海光信息、中芯国际等。

与国际巨头相比更是悬殊,英特尔当前市值约1077亿美元(约合7700亿元人民币),是寒武纪的约1.3倍,但寒武纪年营收仅相当于英特尔的1.6%。即便与AI芯片巨头英伟达相比,寒武纪市盈率近550倍,而英伟达约为60倍。

“市场当前对寒武纪未来成长性寄予了极高预期,但一旦业绩增速不达预期,估值恐面临大幅回调风险。”上述分析师称。不少机构投资者也已开始用真金白银表达“畏高”情绪,据公开披露资料,已有119家基金在二季度选择减持寒武纪,占持股基金数近三成。尽管仍有六成基金在加仓,但基金持股总量从2024年中峰值时的9777.88万股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6301万股,创下近两年新低。

实际上,在8月中旬寒武纪股价冲破900元时,公司就曾公告提醒风险,称股价涨幅远超相关指数,积累了较大获利回吐压力,并严正澄清市场上传闻的“大额订单”“收入预测”等信息均为不实消息,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智百道》认为,短期内在政策红利和国产替代背景下,寒武纪股价或许还能维持强劲,但长期能否真正成长为“中国的英伟达”,还需看其能否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建立起强大的开发者生态,以及在高端制程上突破瓶颈。

04 隐忧与风险,高估值下的考验

与此同时,寒武纪的多项经营风险亦不容忽视。

首先是存货高企,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亿元,较上年末大增51.6%,占总资产比例逾三成。其中包含委托加工物资15.31亿元,显示寒武纪为锁定产能采取了“囤积库存”的策略。过高的库存既占用资金,也存在产品更新换代过快导致积压的风险。但从另一面看,大幅备货也反映出公司对下游需求的强劲信心,宁可提前囤料以满足未来订单。

其次是客户集中度高,2025年半年报虽未披露具体客户名单,但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其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当年营收比例高达84.9%、92.4%和94.6%,公司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中,有85.3%来自前五大客户。另外,上半年寒武纪应收款项高度集中于少数客户,且对部分应收账款计提了50.7%的坏账准备,这说明寒武纪存在“出货容易回款难”的现象。

《智百道》查阅寒武纪过往财报发现,寒武纪曾在2021年、2022年披露过第一大客户——江苏昆山高新产业投资公司和南京市科创投资公司,两者均与寒武纪签署了智能计算中心项目。这说明寒武纪的主要买家包括地方政府牵头的算力基础设施项目等。此外,今年3月市场一度传闻字节跳动向寒武纪订购4万颗AI芯片,总金额达10亿元,但字节跳动随后予以否认;寒武纪方面也澄清有关“大额订单、收入预测”等传闻为不实信息。

当前,寒武纪的高估值部分反映了投资者对其作为国产AI芯片龙头的稀缺溢价,然而稀缺性的时间窗口可能有限。有券商人士在接受媒体报道时表示:“目前国内至少还有6家AI芯片公司在排队上市,一旦有一家上市成功,寒武纪的稀缺性将大幅降低。”

实际上,除了寒武纪外,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等也提供AI芯片方案,但均未上市 ;燧原、壁仞、沐曦、摩尔线程等一批同期创业的AI芯片公司正冲刺IPO。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内A股AI芯片板块将迎来更多竞争者。届时,寒武纪一枝独秀的局面将被打破,资金的追逐对象可能分散,给予寒武纪的估值溢价也会回归理性。

写在最后

作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肩负着市场对本土半导体崛起的厚望。不过要真正成为“中国的英伟达”,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AI芯片行业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正加速落地,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催生出海量算力需求,这是寒武纪们大展拳脚的舞台。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AI芯片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和竞争加剧也给所有玩家提出更高要求。尖端工艺受限、生态建设滞后、巨头围攻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需要企业有战略耐心和持续创新投入。

寒武纪已经迈过亏损期的至暗时刻,以一份惊人的半年报宣告“觉醒时刻”的到来。但资本市场从来是对未来下注,如今千元股价背后隐含的高增长预期,就是对寒武纪未来几年持续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倒逼。

寒武纪故事的下一幕,也许将取决于它在科研和市场上的双重答卷能否令投资者满意。在科技与资本的浪潮中,这家年轻的芯片公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也站上了需要冷静审视自我的十字路口。未来寒武纪能否撑起当前的天价估值,唯有交给时间去检验。

*题图由AI生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