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浩摸着雷军过河

下一步?


世界上最快的车要来了?吊诡的是,这台车可能会是扫地机器人公司做出来的。

8月28日上午,多家媒体报道称追觅科技已正式入局汽车领域。一封以“追觅汽车团队”名义发布的公开宣言显示,该公司将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信中追觅表示,“敬畏造车行业”,称其为工业王冠、技术终极战场,需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全球市场洞察等全维度能力对抗;同时强调“无畏底气”:依托中国十年构建的成熟电动车供应链,以“全局最优”策略切入,而非从0到1冒险。追觅希望借正确产品、战略与节奏,将中国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在小米造车后,又一家跨界车企就此诞生。

“Dream big”or“Dreame big”      

正如追觅公开信中所说,造车行业确实是工业的王冠,也是无数企业翘首以盼的梦,但这似乎并不是追觅做过的最大的梦。

 

2025年初,追觅科技创始人、CEO,俞浩在内部社交平台宣布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

 

根据内部截图,俞浩计划将追觅航空的前三架飞机全部打造为全商务舱,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舒适的商务舱。他希望通过卓越的硬件设施和服务,吸引高端客户群体,树立追觅航空的品牌形象。他还提到,未来将招聘最年轻、最优秀的空乘人员和飞行员,甚至考虑邀请网红担任临时空姐。

 

当然,不同于此次官宣,造飞机也许还是一条比较遥远的路,它更像是俞浩带着整合自身供应链、为追觅提供的一个“望梅止渴”式的目标。而追觅的另一个想法似乎更现实一点,那就是造电视。在本月早些时候,追觅宣布正筹备推出其首款高端电视,并宣布:直指行业塔尖,以“全面顶级”的姿态,意图在这个深陷瓶颈的市场掀起一场改写规则的“碾局”,而非浅尝辄止的“搅局”。

 

事实上,相比于做智能家具,造车造飞机的科技范明显更足,也更容易满足大家对于一家科技公司的想象。但造车真的是口号喊起来那么简单吗?结果显然是,未必。

 

造车从 2013 年开始筹备、并且要做到世界最快,造电视意图在行业中“碾局”,造飞机更要做到全球顶尖。这三点每一点其实很难做到,但是仅仅在半年时间里,追觅就喊出了这些口号。在规划未来商业布局这件事上,追觅确实做到了“Dream big”,这背后隐藏的,或许是:追觅对眼下的境况并不满意。他们更想做科技行业里的“大公司”,或者说希望“Dreame(追觅) big”。

追觅or“追米”?

提到最近入局造车的企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米——这家和追觅有着不少爱恨情仇的公司。当雷军宣布小米造车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仅仅仅靠这一项新业务,小米的股价在2025就实现了翻倍,但这一切可是实实在在看在了别人眼里。

 

而小米和追觅难解难分的故事,8 年前就开始了。2017 年,追觅正式成立 ,作为生态链中的一员,两者互相成就:比如,追觅首款产品V9吸尘器便是借助小米有品众筹,创下了2700%的达成率,小米提供的渠道、品牌背书和供应链支持,让追觅得以快速进入市场,而追觅也适时通过技术反哺小米。当自研高速马达接连突破10万转、20万转大关,小米部分中端产品也用上了追觅的技术方案。在蜜月期度过后,2022 年追觅代工营收占比大幅下降,自主品牌大幅攀升。2023年,网传沸沸扬扬的小米将追觅“踢出生态链”,俞浩则是选择直接“踢掉”小米时,带领追觅实现了“高速马达”这一关键性的技术突破独自面对市场的凛凛寒风。

 

而现在,俞浩或许想要复刻雷军的成功。除了商业飞机这个庞然大物以外,电视、汽车以及一系列家用电器,在小米之家似乎都可以找到。所以如果想要快速在商业上有所成就,对于追觅来说,也许直接照搬小米的模式,让自己的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填充自己的生态阵营,是一条风险较小,可行性很高的路线。在 2025 年,也许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希望成为雷军,但没有一个企业不想拥有小米的成就。“追米”这条路线,或许也是追觅时下破局的最佳选择。

激进or无奈?

抛开其他产业,回归扫地机器人本身,近期也有一条重磅消息:8月6日,大疆宣布推出首款扫地机器人产品ROMO,给本已进入红海战争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新变数。已经拥挤不堪的扫地机器人市场,迎来了一位新玩家,而且是一个在自身原有市场具备绝对话语权的“大哥”级玩家。

 

反观追觅自身,据IDC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小米、追觅这五大扫地机器人品牌出货量占据了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品牌的空间极其有限。

 图片2.png

虽然追觅还在第一梯队,但身位明显不占优势。大疆入场后,腹背受敌的姿态就更加明显。到底怎么解决市场份额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追觅不仅要向外求,也要向内求。

 

向外求:电视、汽车、飞机,一切可以利用自身产业链实现的产品,或许追觅都想进行尝试,最后是否能成功,也许不得而知。

向内求:今年六月,追觅旗下MOVA深圳高管的“15倍人效”通告内部仍未被完全淡忘,该高管强调了一个所谓的事实,“很多深圳同事早上9点后到公司,晚上不到20点就下班了。”“而苏州总部,22点以后还有不少员工在办公室忙碌。”他还内涵了一个行业标准,“虽然公司不纠于当下投入,但业内普遍标准,员工创造价值需达雇佣成本的15倍以上。”

 

在激进拓宽商业版图过程中的追觅,也许并不是为了去吃掉其他企业的原有的“蛋糕”,而是自己的“蛋糕”快要保不住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