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预测全球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市场年复合增长率(2025-2031)为 3.8%

多层共挤膜输液袋是一种采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高分子材料,通过共挤工艺一次性成型的非PVC软包装输液容器。其核心优势包括: 阻隔性能:EVOH层可将氧气透过率降至0.1 cm³/(m²·2

150立夏节气横版海报__2023-06-19+09_45_20.jpg

多层共挤膜输液袋是一种采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高分子材料,通过共挤工艺一次性成型的非PVC软包装输液容器。其核心优势包括:

阻隔性能:EVOH层可将氧气透过率降至0.1 cm³/(m²·24h·0.1MPa)以下,延长药品保质期至36个月(传统PVC袋为18-24个月);

化学稳定性:耐高温蒸汽(121℃)、环氧乙烷及辐照灭菌,适配抗生素、营养液等敏感制剂;

环保性:无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析出风险,符合欧盟REACH法规及中国《医疗用品环保标准》;

轻量化:重量较玻璃瓶降低70%,运输成本减少30%。

技术演进:从三层共挤(PP/PE/EVOH)向五层及以上复合结构升级,2024年五层膜占比达42%,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主要驱动因素为高阻隔需求(如生物药存储)及成本优化(通过减少EVOH用量实现)。


 

二、供应链结构与成本驱动

上游:原材料垄断与价格波动

聚烯烃(PP/PE):占成本55%-60%,受原油价格(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82美元/桶)及中东产能扩张(沙特SABIC新增200万吨/年PP产能)影响显著;

EVOH:占成本25%-30%,全球90%产能集中于日本可乐丽、美国Nippon Gohsei及中国川维化工,2024年均价上涨12%至6.8美元/kg,倒逼企业开发替代材料(如PP/PA共混阻隔层);

设备与模具:德国Reifenhäuser、加拿大Macro Engineering等企业占据高端挤出设备市场,单线投资超2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门槛高。

中游:全球竞争格局

国际巨头:

Baxter(美国):全球市占率28%,依托输液袋与输注泵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北美高端市场占据主导;

B.Braun(德国):市占率22%,通过收购西班牙Vifor Pharma强化欧洲腹膜透析液包装布局;

Fresenius Kabi(德国):市占率18%,聚焦肠外营养(TPN)领域,其五层膜产品渗透率达65%。

中国厂商:

科伦药业:国内市占率35%,2024年产能突破10亿袋/年,通过“成本优势+FDA认证”切入东南亚市场;

华润双鹤:市占率20%,与日本大冢制药合作开发双室袋技术,缩短临床配液时间至30秒;

辰欣药业:市占率15%,专注高附加值产品(如抗肿瘤药专用袋),毛利率较普通袋高8-10个百分点。

下游:需求分化与渠道变革

医院:占应用市场78%,三级医院对五层膜需求年均增长15%,驱动因素为生物药占比提升(2024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4500亿元);

诊所:占12%,受基层医疗扩容(中国“千县工程”计划新增1000个县级医院输液中心)推动,250ml规格需求激增;

电商渠道:占比从2020年的3%升至2024年的9%,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平台通过“直采+冷链”模式降低终端价格15%-20%。

三、政策驱动与市场准入

全球监管趋严

欧盟:MDR法规要求输液包装需通过ISO 10993生物相容性测试,2026年前所有PVC产品需完成替代;

美国:FDA《21 CFR Part 211》强制要求输液袋透氧率≤0.5 cm³/(m²·24h·0.1MPa),倒逼企业升级至五层膜;

中国:NMPA《化学药品注射剂包装系统与药物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南》明确稳定性测试周期延长至6个月,增加企业研发成本约200万元/品种。

贸易壁垒与供应链重构

美国关税政策:对华输液袋加征25%关税(2024年),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量下降18%,科伦药业、华润双鹤等企业加速在墨西哥(靠近美国市场)、越南(享受CPTPP关税优惠)建厂;

区域贸易协定: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输液袋关税降至0%,2024年对印尼、泰国出口量同比增长35%、28%。

四、市场分析与区域机遇

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速

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市场规模达17.91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23.26亿美元,CAGR为3.8%。增速分化显著:

成熟市场:北美(CAGR 2.1%)、欧洲(2.5%),受集采降价(美国Medicare药品价格平均下降48%)影响,企业转向高毛利产品(如双室袋);

新兴市场:亚太(CAGR 5.8%)、中东及非洲(6.3%),驱动因素为医疗支出增长(印度2024年医疗支出占GDP比重升至3.5%)、输液治疗普及率提升(东南亚输液使用率较全球平均低12个百分点)。

细分市场结构

容量:

250ml:占比52%,用于常规抗生素、电解质溶液,科伦药业该规格产品占其总销量65%;

500ml:占比28%,聚焦肠外营养(TPN)领域,Fresenius Kabi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

50ml:占比10%,用于儿科、急救场景,辰欣药业通过微型共挤技术实现量产,毛利率达55%。

应用:

医院:占比78%,三级医院对五层膜需求年均增长15%;

诊所:占比12%,基层医疗扩容推动250ml规格需求激增;

家庭护理:占比10%,受老龄化(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及慢病管理需求推动,预计2031年占比将升至18%。

区域竞争格局

美洲:Baxter、ICU Medical占据主导,但中国科伦药业通过墨西哥工厂(2024年投产)抢占15%市场份额;

欧洲:B.Braun、Fresenius Kabi合计市占率超50%,中国厂商通过CE认证产品价格低30%,在东欧市场渗透率达25%;

亚太:中国厂商占据本土70%市场,并在印度(通过与Dr. Reddy's合作)、印尼(与Kalbe Farma合资)建立本地化生产;

中东及非洲:海湾国家(沙特、阿联酋)依赖进口,中国厂商通过“成本+合规”优势(如符合伊斯兰HALAL认证)占据40%市场份额。

五、发展趋势与行业前景

技术创新方向

智能包装:嵌入NFC芯片(如STMicroelectronics的ST25TV系列)实现药品追溯,2028年前市场规模将达1.2亿美元;

生物降解膜:PLA/PBAT共混膜降解周期缩短至180天,符合欧盟“一次性塑料指令”,但成本较传统膜高40%,预计2030年渗透率将达15%;

微型化技术:50ml以下超薄共挤膜(厚度≤0.15mm)研发加速,满足儿科、急救场景需求,辰欣药业已实现量产。

全球化战略升级

供应链本地化:中国厂商在越南(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1/3)、墨西哥(靠近美国市场)建厂,降低关税及物流成本20%-30%;

市场多元化:加速开拓东南亚(印尼、泰国)、中东(沙特、阿联酋)、拉美(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2024-2031年新兴市场贡献增量需求的65%;

品牌与技术输出: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如科伦药业2024年收购西班牙Grifols输液包装业务)获取专利技术及销售渠道,提升国际话语权。

可持续发展与ESG

碳足迹管理: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华润双鹤山东工厂光伏发电占比30%)及循环经济模式(废膜回收率提升至85%),满足欧盟CBAM碳关税要求;

社会责任:通过“医疗包扶贫计划”(如科伦药业向非洲捐赠500万袋输液产品)提升品牌声誉,助力市场准入。

《2025年全球及中国多层共挤膜输液袋企业出海开展业务规划及策略研究报告》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多层共挤膜输液袋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