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AI爆发了!终端智能革命已至!

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引爆

8月31日的科技赛道,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加速兑现——当全球投资者还在追逐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热度时,端侧AI已悄然迎来爆发前夜。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从工业机器人到消费级IoT设备,AI能力正从“云端”下沉到“终端”,而这波趋势的“信号弹”,早已被格隆汇研究院——作为紧盯全球前沿科技的“趋势捕手”,以敏锐洞察提前锁定:我们早在2024年就预判“端侧AI将成终端设备核心竞争力”

如今产业链业绩(瑞芯微2025年半年报营收同比+63.85%、净利润同比+190.61%,恒玄科技净利润同比+106.45%)正逐一验证这一判断。

更值得关注的是,据ABIResearch预测,到2028年端侧AI设备将达40亿台,年复合增速32%,万亿级市场空间正在打开——这波机遇的背后,是格隆汇研究院深耕全球科技赛道,以专业分析拆解产业逻辑的深度积淀。

一、端侧AI:不止是技术下沉,更是终端智能的“下一代革命”

不少投资者疑惑,为何端侧AI突然成为赛道焦点?核心在于它并非简单的“AI从云到端的迁移”,而是重构终端智能的“下一代革命”——过去终端设备是“被动执行指令”,如今靠端侧AI能“主动感知、实时决策”,这种转变正在改写整个科技产业的价值逻辑。

端侧AI的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云端AI的三大痛点”,而这些痛点的化解,正为终端产业打开全新增长空间:

1.隐私安全拉满:数据在设备端直接处理,无需上传云端,从根本上杜绝泄露风险,完美契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国《数据安全法》的合规要求,用户也愿意为“隐私保护”支付溢价,这让端侧AI设备在消费级、企业级场景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2.响应速度突破:无需依赖网络传输,终端设备可实时完成AI推理,比如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决策、AR眼镜的实时场景识别,延迟从“秒级”降至“毫秒级”,这让高实时性需求场景(如工业控制、医疗辅助)终于能落地AI应用;

3.成本效率优化:减少对云服务器的依赖,运营成本降低30%-50%,同时专用AI芯片的能效比持续提升,手机、IoT设备的续航不再受AI功能拖累,这让端侧AI得以从旗舰产品向中低端机型、大众级IoT设备渗透,加速规模化落地。

这也是为何头部厂商纷纷押注:苹果靠端侧AI升级iPhone服务生态,华为用“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打造端侧闭环,国际芯片巨头的移动芯片AI算力两年内实现从10TOPS到50TOPS的跃升——正如格隆汇研究院始终站在全球科技趋势前沿,以前瞻视角预判产业走向此前分析,“端侧AI不是云端的替代,而是必要补充,将成为终端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产业链业绩已用实打实的数据验证这一判断,再次凸显我们对科技赛道趋势的精准把握。

二、端侧AI的“爆发前夜”:三大拐点已至,政策+技术+需求共振

端侧AI能在2025年迎来突破,绝非偶然,而是政策、技术、需求长期蓄力的结果——这与《宁王归来!固态电池爆发了!》中“固态电池从题材到产业现实”的逻辑高度相似,三大拐点的清晰浮现,离不开格隆汇研究院跟踪全球科技动态,以专业调研捕捉产业信号的持续努力,而每个拐点背后,都藏着千亿级机会:

1.政策“指路”:明确2027年普及率70%,产业有了“时间表”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直接给出端侧AI的发展目标: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这种“量化指标”的政策指引,让企业研发、市场推广有了明确方向,也推动端侧AI从“零散试点”走向“规模化落地”——仅按2027年智能终端出货量15亿台测算,端侧AI设备规模就将达10.5亿台,对应硬件市场空间超5000亿元。

与此同时,全球数据安全法规趋严(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国《数据安全法》),进一步放大端侧AI的“隐私优势”——毕竟在数据跨境传输受限的背景下,“数据不出设备”的端侧模式,成了企业合规的最优解,这也让端侧AI在金融、医疗等强监管领域的渗透率加速提升。早在政策发布初期,格隆汇研究院深入解读全球科技政策,以专业视角预判红利释放节奏就已指出“政策将加速端侧AI渗透”,如今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再次印证我们的预判能力。

2.技术“破局”:算力+轻量化双突破,终端能跑“大模型”

端侧AI的落地,核心靠“硬件算力”和“软件优化”双轮驱动,而这两大技术的突破,正让端侧AI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宽:

硬件算力跃迁:2023-2025年,主流移动芯片的AI算力实现量级提升,专用AI芯片的能效比同步优化,解决了“终端跑不动AI”的老问题——如今千元机也能流畅运行AI图像修复、实时翻译功能,端侧AI的用户基数正指数级增长;

软件轻量化突破:通过模型剪枝、量化、知识蒸馏等技术,百亿参数的大模型可压缩至原来的1/10,同时保持90%以上性能——比如手机端能离线运行轻量化大模型,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助手、文档生成,这让端侧AI的使用场景不再受网络限制。

这种“硬件够强、软件够轻”的组合,让端侧AI从“实验室技术”变成了“终端产品的标配功能”。在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格隆汇研究院聚焦全球科技技术迭代,以深度拆解挖掘核心机会就已分析“算力+轻量化是端侧AI落地关键”,并在会员专属圈子提示相关产业链机会,帮助投资者提前把握技术红利。

3.需求“爆发”:设备厂商抢做“AI差异化”,溢价空间打开

终端市场的竞争早已从“参数堆料”转向“AI体验”,端侧AI成了厂商差异化的关键,而需求的爆发正推动产业链业绩持续高增:

手机厂商:支持端侧AI的旗舰机比非AI机型溢价15-20%,苹果、华为靠端侧AI功能提升用户粘性,ARPU值同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80%;

汽车厂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依赖端侧AI的实时决策,头部车企纷纷在车载系统中集成端侧AI功能,2025年车载端侧AI渗透率预计突破30%,对应市场空间超800亿元;

IoT厂商: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靠端侧AI实现“主动服务”(如手表监测健康数据并实时预警),产品均价提升20%以上,2025年上半年可穿戴端侧AI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65%。

需求的爆发,直接反映在产业链业绩上——瑞芯微、恒玄科技等端侧AI相关企业2025年半年报净利润翻倍,印证了端侧AI“从需求到业绩”的传导已通。而这一需求趋势的萌芽阶段,格隆汇研究院洞察全球终端市场需求,以专业研判捕捉增长信号就已预判“终端厂商将靠端侧AI打差异化”,如今需求落地与业绩增长形成闭环,再次体现我们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三、端侧AI的“价值重构”:从“软件授权”到“硬件溢价”,万亿蛋糕怎么分?

端侧AI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产业价值分配的重构——传统云端AI时代,价值集中在软件厂商(如云服务、模型授权),而端侧AI时代,“硬件+软件+生态”的全栈能力成了核心竞争力,价值分配向“掌握全栈能力的环节”倾斜,每个环节都有千亿级机会:

1.硬件环节:拿“AI溢价”,确定性最高

集成端侧AI功能的硬件产品,溢价空间显著高于传统产品:专用AI芯片比普通芯片溢价20-30%,毛利率提升5-10个百分点;支持端侧AI的终端设备比非AI设备溢价15-25%,头部厂商凭借硬件优势率先受益,这一环节业绩兑现快、确定性强,是端侧AI的“基础盘”机会。

2.软件环节:做“能力输出”,弹性最大

模型轻量化、算法优化、开发工具链等软件环节,是端侧AI的“灵魂”——随着端侧AI设备普及,对轻量化模型、定制化算法的需求将指数级增长,这类企业虽当前营收规模不大,但技术突破后收入增速可达50%以上,弹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是端侧AI的“增长极”机会。

3.生态环节:靠“场景绑定”,想象空间最大

端侧AI的最终价值要靠场景落地,而绑定高价值场景的企业,能长期享受生态红利:比如智能汽车场景,端侧AI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深度绑定,用户粘性高、付费意愿强;工业IoT场景,端侧AI能提升生产效率,企业付费能力强,这类“场景+生态”的企业,成长空间远超单一产品厂商。

这种价值重构的逻辑,早在2024年就被格隆汇研究院剖析全球科技产业价值,以专业视角预判分配趋势所拆解——我们当时就指出“端侧AI将改写科技产业价值分配”,如今头部厂商的业绩表现(苹果端侧AI相关业务收入同比+25%)正验证这一判断,再次证明我们对产业价值逻辑的深度理解。

四、把握端侧AI红利,紧跟“从技术到业绩”的节奏

端侧AI当前的阶段,恰似《宁王归来!固态电池爆发了!》中2024年的固态电池——政策铺路、技术破局、需求爆发,业绩已开始验证,万亿市场正打开。正如格隆汇研究院此前预判“固态电池从题材到产业现实”,如今以同样的前瞻视角看待端侧AI,它正从“概念炒作”走向“业绩兑现”,未来3-5年将是黄金发展期。

想知道端侧AI的核心机会环节?想了解“硬件/软件/生态”哪个赛道先出千亿市值企业?想把握板块轮动节奏?

扫码关注我们,格隆汇研究院将持续深耕全球前沿科技,以数据为基、逻辑为纲,帮你穿透市场波动,精准把握端侧AI的投资先机!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