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风电整机行业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一边是市场需求持续释放,装机量、销量、营收齐创新高;另一边却是龙头企业集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三一重能营收同比大涨62.75%,净利润却腰斩;明阳智能营收增长45.33%,净利润下滑近8%;即便是表现最稳健的金风科技,净利润7.26%的增速也难掩盈利压力。这种“卖得多却赚得少”的反差,成了上半年行业最突出的标签。
量利背离
2025年无疑是风电产业的“装机大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5.73亿千瓦,同比增长22.7%,新增并网容量更是飙至51.39GW,同比接近翻番;11家主流整机厂商累计中标规模94GW,同比增长32.7%,业内普遍预测全年新增装机将突破100GW大关,中国仍稳稳占据全球第一大风电市场地位。
需求井喷直接带动整机企业出货量飙升。明阳智能上半年对外销售机组容量达8.1GW,新增订单13.39GW;三一重能风机销量4.72GW,同比增长44%,创历史同期新高;金风科技外售风机收入同比增长71%,对应交付量超10GW。海外市场同样亮眼,三一重能半年新增海外订单超2GW,金风科技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已接近三成,企业普遍处于“单子多、产能满”的忙碌状态。
但热闹的销售数据背后,是盈利端的普遍承压。三一重能上半年营收85.94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仅2.10亿元,同比大降51.54%,综合毛利率跌至10.56%;明阳智能171.43亿元营收背后,净利润6.10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12.12%,净利率不足4%;金风科技285.37亿元营收下,14.88亿元净利润的增长显得温和,其风机制造业务毛利率更是低至7.97%,利润更多依赖风电场运营等业务支撑。这种“量增利减”的背离,成了行业共同的烦恼。
三重症结
为何行业需求如此旺盛,企业却赚不到钱?核心症结首先在于低价订单的集中交付。过去几年风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风机招标价从2021年的每千瓦3000-4000元,一路跌至2023年的1000-2000元,2024年部分陆上风机中标价甚至跌破1300元/千瓦。
而2025年上半年交付的,恰好是2024年价格低谷时中标的订单,低毛利直接拖累了整体盈利。三一重能就明确表示,这类低价订单是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核心原因,明阳智能也提到,价格回升的收益尚未体现在财务数据中。
成本端的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风机制造依赖钢材、稀土永磁材料、铜材、碳纤维等大宗原材料,过去一年部分原材料价格回升,叠加供应链紧张,推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企业为争夺市场,在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上加大投入,尽管费用率基本稳定,但绝对费用总额上升,运输、安装等综合成本也持续承压。即便规模扩大带来部分成本摊薄,也难以完全抵消这些压力。
产品结构的不均衡则加剧了盈利矛盾。海上风机、大兆瓦机组等高端产品毛利率较高,但上半年交付比例有限;而陆上中小机组订单量大、价格低,直接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金风科技风电场开发业务毛利率超过57%,但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下滑,削弱了高利润贡献;反观海外业务,三一重能海外风机毛利率超20%,远高于国内水平,可多数企业海外布局仍不足,未能充分借力高毛利市场改善业绩。
新周期争霸
尽管上半年盈利承压,但行业拐点的信号已经显现。价格层面,2025年上半年国内风机中标均价较2024年同期回升约20%,部分陆上机组价格重回1600元/千瓦以上;竞争环境上,2024年10月12家风电整机企业联合签署《风电整机企业竞争行为自律公约》,恶性价格战得到遏制,招标价格逐步理性回归。企业层面也在加速调整,纷纷布局海上风电、大兆瓦机组及海外市场,三一重能二季度毛利率环比回升,就释放出业绩回稳的积极信号。
从长期看,风电行业的增长逻辑并未改变。“双碳”战略下,风电在能源转型中的地位愈发稳固,“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将超130GW,东南亚、中亚等海外市场增量空间巨大,BNEF预测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将达143GW,同比增长17%。技术升级也将持续降本,大兆瓦机组、模块化设计、智能运维等技术普及,叠加规模效应,企业单位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行业竞争正在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龙头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服务优势,将进一步拉开差距,而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压力。随着下半年高价订单陆续交付,叠加成本优化和结构升级,行业有望逐步摆脱“量增利减”的困境,迈向“量价齐升”的新周期。
2025年上半年,风电整机业是“出货大年、利润小年”;而下半年及未来,能否抓住价格回暖与价值竞争的机遇,将决定行业能否真正迎来盈利修复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