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利率下行周期,央行多次下调政策利率,银行存款、国债等传统稳健理财工具收益持续走低,而人身险行业也随之迎来多轮“预定利率下调+产品切换”。
8月31日,依据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此前主流的预定利率2.5%的人身险产品正式停售,新产品随之登场,其中固收类产品预定利率由2.5%降至2%,分红类产品预定利率从2.0%微调至1.75%,万能险预定利率则从1.5%降至1%。
不同于过往几次预定利率调整时的“炒停售”热潮,此次市场表现出罕见的淡定;而分红险因预定利率下调幅度更小,或将进一步成为客户与险企共同青睐的选择,推动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1新产品切换全面落地,储蓄类产品收益降低,保障类产品保费上涨
8月31日过后,人身险市场迎来全面的产品切换,新旧产品的更替带来了显著的市场变化。
多家险企保险代理人对「慧保天下」表示,老产品已全部停售,目前新产品在陆续上架,公司也加紧新产品的培训工作。从银保渠道的反馈来看,多家银行此前代销的旧产品已全部下架,新产品正逐步上架。某银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代销的预定利率2.5%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2.0%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已全部下架,目前仅有一款调整后预定利率为1.75%的分红险在售,其他新的代销产品将陆续上架。
某头部公司保险经纪人表示,8月31日,公司此前代销的百余款保险产品全部下架,9月1日起有部分新产品上架。与旧产品相比,新的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年金险等储蓄型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的保费则有所上涨。
当然,部分险企在8月就完成了产品部分切换,在售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已经从2.5%调整成2.0%,分红型产品的预定利率则调整为1.75%或1.5%。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是自“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的首次下调。
保险行业协会7月25日公布,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这一数值正式触发了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此后,多家险企迅速响应,发布公告称将自9月1日起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标志着人身险市场进入新的预定利率周期。
02市场告别“炒停售”:理性回归,行业进入“真转型”阶段
“以前提到‘产品停售’,朋友圈里全是‘最后3天!错过再等10年’的宣传,客户会带着现金来网点抢投;这次“831停售”,我收到客户的咨询,没有一个是来‘抢购’的。”在保险行业从业十余年的代理人绮绮(化名),对此次市场反应感触颇深。这种“淡定”,与过往几次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时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背后是客户、险企、监管三方共同推动的“理性觉醒”。
回溯2023年7月,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时,“炒停售”曾席卷全行业。彼时,部分险企代理人以“最后一波高收益产品”“利率只会越来越低”为噱头,夸大产品收益。但热潮过后,不少客户发现产品实际收益与宣传不符,引发大量投诉,部分险企也因销售误导被监管处罚。
而此次切换,监管的“提前规范”从源头遏制了“炒停售”苗头。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规定,在保险公司未就某一保险产品发出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的公告前,保险销售人员不得在保险销售中向他人宣称某一保险产品即将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
客户的“理性升级”则是市场淡定的核心原因。随着利率下行成为常态,越来越多客户意识到“终身锁定高收益”已不现实。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4年二季度调研显示,68%的受访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首要考虑因素是“险企经营稳定性”,其次是“服务质量”,“预定利率”仅排第三;而在2019年,“预定利率”曾是客户首选因素。
险企的“真转型”也让“炒停售”失去了生存土壤。过往“炒停售”的本质,是险企依赖“高利率产品”快速冲规模;而如今,头部险企已将战略重心转向“长期价值”。“现在公司不鼓励我们推‘停售产品’,反而要求重点讲新产品的长期价值,比如分红险如何应对利率下行,如何匹配养老、教育、财富传承等长期需求。”泰康人寿代理人杨杨说。多家险企不再把追求短期保费规模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关注业务结构的优化和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这种转型思路从根本上减少了对“炒停售”模式的依赖。
当然更底层的因素还在于2.5%的预定利率,虽然较银行存款等金融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还具备一定优势的,但已经不再是一个具有显著吸引力的数字。
03分红险成最大赢家:利率调整差异下的“攻守兼备”选择
此次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最关键的差异在于“固收类”与“分红类”产品的下调幅度——纯固收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下调0.5个百分点;而分红类产品的“保证利率部分”从2%降至1.75%,仅下调0.25个百分点。这一“剪刀差”,让分红险在产品切换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客户与险企的“双向选择”。
从客户视角看,分红险的“收益结构优势”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尤为突出。纯固收产品的核心是“确定性”,但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后,长期收益差距显著。对客户来说,分红险是“攻守兼备”的选择——保证部分保底,避免收益大幅下滑;分红部分则能分享险企的投资成果,尤其是在利率下行但优质资产仍有收益的情况下,比纯固收产品更有吸引力。
对险企而言,分红险是“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的关键抓手。过往纯固收产品的2.5%预定利率,意味着险企需要通过投资获得至少2.5%的年化收益,才能覆盖负债成本;而在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1.79%左右的环境下,这一压力巨大——若投资收益低于预定利率,就会产生“利差损”,90年代中国寿险行业的利差损危机,正是源于高预定利率与低投资收益的矛盾。而分红险的“非保证分红”特性,将部分负债成本压力转移到投资端,险企可根据实际投资收益调整分红金额,避免刚性负债压力。
831产品切换落幕,人身险行业正式告别“高预定利率、炒停售”的旧时代,进入“稳健、透明、专业”的新时代。这场切换,不是终点,而是行业转型的起点——客户从“追逐收益”转向“理性选择”,险企从“规模冲量”转向“价值经营”,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规范”,三者共同推动行业回归保险本质。
利率下行仍是长期趋势,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可能性,让保险的“长期主义”价值愈发凸显。无论是纯固收产品的“确定性”,还是分红险的“弹性空间”,最终能赢得客户信任的,仍是险企的专业能力——投资能力决定分红能否兑现,服务能力决定客户体验,经营能力决定长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