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暴涨超300%!触发6次熔断,发生了啥?

昨夜,中概股圈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烟花秀”。

昨夜,中概股圈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烟花秀”。

当大多数人的目光还聚焦在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上时,一家曾被市场遗忘的媒体公司——36 氪(KRKR),却像点燃的火箭一样,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一飞冲天,盘中最高涨幅一度超过 300%,短短一小时内触发了多达六次熔断。

这家市值一度徘徊在千万美元边缘的公司,一夜之间成为资本市场的头号话题。

这次 36 氪的“升空”并非孤立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让这颗“弃子”重获新生,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王者归来?

当"旧闻"遇上"新风"

市场的普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烈刺激下,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在内的中概股集体反弹,整个纳斯达克市场都沉浸在一片乐观情绪中。但 36 氪的疯狂,显然超出了宏观利好的范畴。

市场推测,这次暴涨的直接诱因是与“卫星冠名”有关。

2024 年 9 月 6 日,36 氪冠名的“36 氪探索号”卫星举行了发射,该卫星作为“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轨卫星,成功升空。这次发射使 36 氪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冠名卫星的商业媒体,标志着媒体与商业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这颗卫星的名字寓意着 36 氪永不停止的创业探索精神,也是对其“故乡”氪星的致敬。

尽管“36 氪探索号”卫星的冠名和发射发生在去年,但对于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这个消息并未在第一时间被充分消化和炒作。

商业媒体冠名卫星,与其说是投资利好,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品牌营销。但当市场情绪回暖,资金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故事和题材时,这个充满“科技感”和“想象力”的旧闻,便被重新包装,成为点燃股价的引信。

概念炒作先行,基本面滞后

故事很精彩,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这种上涨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根据 36 氪 2024 年财报,其总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2.311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3.402 亿元同比下降了 32%。这表明,公司的基本面并未在短期内发生实质性变化。

尽管盘中表现惊人,但 36 氪最终收盘涨幅为 92.75%,报收 10.10 美元/股,相比盘中最高点的 21.36 美元/股已大幅回落。这种“高台跳水”的走势,恰恰说明了市场对概念炒作的警惕。投资者用脚投票,快速套利离场,表明他们并不完全相信这个“故事”。

此外,从整个大盘来看,此次中概股的普涨,也受益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强烈预期。

这种宏观层面的利好情绪,为个股的炒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一旦宏观预期发生变化,市场情绪也可能迅速反转。

繁华落尽后的冷静思考

36 氪的六次熔断,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课。

这是一次典型的由“概念利好”和“宏观利好”双重催化下的短期资本盛宴。

在资本市场,有时候故事比业绩更能吸引眼球。但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切勿被短期的暴涨冲昏头脑。

在追逐概念的同时,更要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

36 氪作为一家以内容为核心的媒体平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线上内容、企业服务及品牌活动。

未来,公司能否将“卫星冠名”这样的跨界合作,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才是其能否“飞得更高、更远”的关键。在这场“升空”与“降落”的戏剧性行情后,投资者需要的,是比市场更冷静的判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