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理财规模连续两年下降,2024年认购金额为12152亿元,同比下降6.20%,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环比下降31%,但主要源于结存额度受限,算入理财口径的结存规模减少。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虽然更倾向于配置短期、低风险产品,但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对券商、公募基金等多元化产品的配置比例。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逐步从存款转向理财市场,预计未来一年上市公司存款转理财规模有望达数千亿元。境外理财通过QDII、南向通等渠道也逐渐成为企业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收缩,主要源于严控资金空转。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自2022年高点持续回落,主要源于对资金空转的严控,由此银行结构性存款额度存在管控要求。此外,当前结构性存款基本为真结存,若挂钩的期权方向与实际偏离较大,结存最终兑付收益可能趋近于0,对企业客户吸引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就结构来看,结存额度受限、存款降息及手工补息整改影响下,上市公司理财中存款类产品占比下降,银行理财与逆回购受青睐。
尽管截至2025年8月底存款类产品在上市公司理财中仍占近八成份额,但其吸引力因利率下行而减弱。2024年末,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规模同比增长19.6%,国债逆回购规模翻倍,显示在手工补息整改和存款降息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在稳健基础上已经开始逐步寻求更高收益。
▍产品期限上,上市公司理财整体流动性要求较高,风险偏好较低,但已经开始逐步接受较高风险等级的产品。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广义理财产品中,90%资金投向1年以内产品,流动性需求显著;风险偏好仍以低风险为主,但从趋势来看,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更高风险等级的产品以提升收益,尤其是部分民营资本,已经开始尝试一些含权类理财产品。
▍就收益来看,各类纯固收理财收益整体下行加速,产品表现分化明显。
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降至2.12%,存款类产品收益更是持续走低,当前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经低至1%附近,实际上浮至1.6%以上已经是高收益存款。信托类产品底层资产或是非标(收益高但存在信用风险),或者其他通道类标准化资产(多为券商、外资等的通道产品,方差较大),而含权类产品和纯权益产品在924后普遍表现较好。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各类理财品类优劣势显著。
银行理财客户基础广、品牌信誉强、产品多样,主导市场,且当前存在一些净值稳定机制,但预计2026年之后会实现真正“净值化”,波动会回归到正常水平;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流动性好、债基在债市行情较好的阶段(如 2023 年上半年)收益可观,不过收益或受市场影响,2024年以来持续降低,债市波动下,预计今年收益一般;信托产品可定制、投资范围广,但门槛高、透明度低,且存在一定信用风险;券商产品类型多,但收益与市场利率、券商信用及投研能力相关,方差可能较大。
▍此外,境外理财也成企业资产配置新方向。
各类渠道来看,QDII 作为基础通道,2025 年 7 月末累计获批额度达 1709 亿美元,产品覆盖海外低波动债券、高成长科技股等全风险偏好标的,既可为企业对冲单一市场波动,又能捕捉 AI、新能源等全球产业趋势红利;债券南向通可参与境外高收益债券投资,2025 年部分中资美元债、东南亚主权债的 “票息 + 汇率收益” 组合年化可达 6%-8%,显著高于境内同期限信用债,需关注信用与汇率风险;互认基金依托香港市场可直连全球顶尖资管产品(如布局美国创新企业、欧洲绿色能源的主题基金),能有效分散单一经济体风险,尽管参与存在跨境操作难点,却是企业分享全球增长的关键抓手。
▍风险因素:
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动,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境外市场汇率与信用风险等。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9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50909—对公理财梳理:利率下行背景下的对公理财现状与境外布局路径》报告。
作者:明明 S1010517100001 章立聪 S1010514110002 杨宏宇 S1010524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