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天恒:豪气、豪赌与千亿富豪

百利天恒:豪气、豪赌与千亿富豪

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一家公司的股价在两年内飙升超过10倍,市值高达1370亿元,接连缔造出新的川股“股王”和“科创板首富”,你是不是觉得,这家公司肯定是业绩大爆发了?但事实恰恰相反,其最新的半年度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超过11亿元,半年总营收也只是1.71亿元。

制造出如此“奇特”状态的公司就是百利天恒,而其之所以集荣耀与危机于一身,很大程度上在其创始人、董事长朱义决定走创新药这条路时,就已经注定了。

9月9日,公司官微发布消息称,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司自主研发的iza-bren(EGFR×HER3双抗ADC)治疗EGFR突变肺癌的两项研究结果,获选WCLC官方新闻发布计划(PressProgram)并进行了口头报告。

可见,经过多年发展,百利天恒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发成果何时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收益,仍是未知数。而从端着铁饭碗到投身商海,再到倾尽所有“豪赌”创新药,朱义用近三十年的时间,为自己和百利天恒设下了一场风险与回报都无比巨大的棋局。

如今,局至中场,掌声与警报声此起彼伏。结局到底如何,成为无数人关注的焦点。

1、“超级药物”,值得等待吗?

可能很多人首先不理解的,就是一家半年亏损11亿,营收不到两个亿的企业,凭啥市值能达到1370亿?是什么让资本市场如此疯狂?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百利天恒手中的核心筹码,即全球首创的EGFR×HER3双抗ADC药物iza-bren(BL-B01D1)。这款产品是全球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同类药物。截至目前,iza-bren已启动了近40项临床试验,覆盖多种肿瘤,不仅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还在中国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五次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可以说,这不是一款普通的在研药物,而是百利天恒从“仿制跟随”向“全球领跑”转型的关键支点。

而在与跨国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总额高达84亿美元的“天价”授权协议后,iza-bren的价值就得到了全球顶级玩家的背书。其不仅在2024年为公司带来8亿美元的首付款,更重要的是,百利天恒由此证明自己在ADC这一前沿领域,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

所以,百利天恒市值在两年里一飞冲天,背后是因为iza-bren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超级重磅药物”的雏形。

目前,iza-bren的首个适应症是用于治疗末线鼻咽癌,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的关键步骤,并完成了新药上市申请前的沟通交流。据朱义预计,该适应症如顺利获批,有望在明年上市。而一旦这款产品上市,其不仅意味着公司将迎来首个创新药产品销售,也标志着其商业化团队将正式登上舞台。

从获得国际巨头认可,到监管一路绿灯,再到看见商业化的曙光,iza-bren有着清晰的故事线。这条线,是百利天恒千亿市值的最大的支撑点。但是,百利天恒的财务状况,能撑到那一天吗?商业化就意味着一定成功吗?

2、48亿的资金缺口,一场“豪赌”?

其实,如果百利天恒的想象力这么大,不应该担心融不到资金的问题。但是,《节点财经》认为,这也要看最后要填的财务窟窿有多大。如果说iza-bren是驱动百利天恒价值的最强引擎,那么,持续失血的财务状况,就是悬在引擎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期,百利天恒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上半年,其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暴跌96.92%;归母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这笔亏损额,不仅创下其2023年上市以来的中报亏损新高,甚至超过了2023年全年7.8亿的亏损总额。

为什么业绩一下出现这么大的滑坡?这就要看其特殊的收入结构。

2024年,百利天恒凭借与跨国药企BMS就iza-bren达成的总额高达84亿美元的授权协议,确认了8亿美元的首付款收入,实现超过37亿元的年度净利润,一举扭亏为盈。

但是,这是一笔一次性的收入,并不能支撑长期增长。其传统的化药和中成药业务持续萎缩,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难以支撑庞大的研发开支。

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相当“烧钱”。2025年上半年,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0.39亿元,同比增长90.74%,约为同期营收的6倍。而且,《节点财经》观察发型,其激进的研发策略仍在加速。目前,公司拥有15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在全球开展近90项临床试验。其中,仅15个在研项目在上半年就投入了9.07亿元,累计投入已近34亿元。

持续的“烧钱”最终会指向一个核心问题,钱还够撑多久?

对此,百利天恒并不讳言。其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曾明确测算,预计2025年至2027年,其经营活动、资本性支出及安全储备的资金需求总和,将产生高达48.19亿元的资金缺口。

今年6月,微信视频号“成都市蓉商总会”发布了一段对朱义的访谈,他直言:“做真正的创新药,一定是场豪赌,而且一定要有豪气。”他表示,真正的压力不在亏损,而是现金流还有没有。

在他看来,亏损11亿在创新药领域并不算多。但不难感受,朱义这位掌舵人也非常清楚公司当下“冰火两重天”的处境。

3、50岁押上所有,“科创板首富”是什么气质?

在《节点财经》看来,一家公司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掌舵者性格与野心的投射。要真正理解百利天恒为什么会“豪赌”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药之路,就必须对朱义有所了解。

朱义最早从事的行业就与药物研发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他从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科研环境的掣肘让他备受煎熬,后来怀抱着“不如我自己出去把钱赚了,再回来做科研”的想法,1990年辞职下海。

1996年,他以60万元买下利巴韦林的仿制生产权,在成都创立了百利药业(百利天恒前身)。此后,凭借一款名为“新博林”的儿童颗粒剂,以及“学术推广+深度分销”的模式,朱义迅速打开市场,积累下了原始资本。

朱义有着出众的决断力,当仿制药的黄金时代因集采等政策走向终结,2013年前后,50岁的他力排众议,决定将公司大部分资源押注到当时全球只有少数企业掌握的双抗ADC技术上。

“美国前端发现、中国后端开发”,这是他确定的策略,并于2014年在西雅图成立了研发中心SystImmune。

如今,BMS的天价订单和iza-bren的持续推进,似乎已经证明了朱义的远见。而伴随着百利恒天市值飙升,他的个人财富也来到千亿级别,一度被称为“科创板首富”“四川首富”。

但是,面对巨额的财务缺口,百利天恒的未来仍存在很大的变数。据《节点财经》了解,为了填补48亿的资金缺口,百利天恒正在多方寻求“补血”,比如启动港股IPO计划,但进程暂缓。此外,朱义还将希望寄托在了A股的定向增发,公司计划募集不超过37.64亿元,该申请已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而即便此次定增顺利完成,仍有超过10亿元的资金缺口。

WCLC的最新数据,无疑为朱义和百利天恒增添了关键的筹码。但是,在通往“入门级跨国药企”的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顺风。百利天恒能否在这场极限游戏中幸存并胜出,取决于其“超级药物”兑现价值的速度,是否能跑赢现金消耗的速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题图由AI生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