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AI生态布局:单一赛道失灵,“全链+细分”策略受捧

人工智能驶入快车道:掘金AI黄金时代,如何“借基”布局?

人工智能1.png

出品 | 拾盐士

作者 | 多面金融工作组

9月初,《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正式施行,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划定合规边界。随后上海等地发布通知,聚焦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

这一政策利好迅速在资本市场获得回应,人工智能板块持续走强。截至2025年9月10日,人工智能板块区间涨幅达31.90%,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超101亿元,相关基金产品也顺势“起飞”。如人工智能AI ETF(515070)在9月5日盘中大涨超5.6%,成交金额突破4.7亿元,寒武纪 - U、澜起科技等权重股集体发力。

颇具戏剧性的市场反应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的新一轮爆发式增长。聚焦这一轮AI投资热潮,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早已前瞻性布局,相关ETF产品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关注。

AI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头部基金公司打响“卡位赛”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2025年以来,AI产业的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特征愈发明显,这也为主题基金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上半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2030 年)》落地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北京、上海等地明确将AI产业增加值纳入地方经济考核指标,推动AI技术向制造业、医疗、金融等领域深度渗透。

在此背景下,AI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全面爆发。IDC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AI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82%,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项目数量较一季度增加60%,产业热度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

反映在基金市场上,头部基金公司纷纷加码AI赛道,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布局。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华泰柏瑞等头部基金公司均推出多只AI 主题产品,涵盖ETF、主动管理型基金等类型。

从这些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逻辑看,呈现出明显的策略分化。易方达AI ETF 侧重算力硬件,前十大重仓股中芯片企业占比超70%;南方AI ETF 则偏向应用端,互联网AI 应用企业仓位占比达55%;财通旗下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则采取极致的算力赛道押注策略,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AI芯片和光模块企业。

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永赢科技智选A、中航机遇领航A等产品凭借对AI算力的集中持仓,近3个月收益率均较为优秀,但这类高收益产品也容易伴随高波动。例如财通成长优选等基金今年前5个月累计浮亏均超过20%,呈现出 “大起大落” 的业绩特征。华泰柏瑞则选择科技创新混合路线,其科技创新混合C近一年收益率46.87%,持仓兼顾算力与部分科技成长股,但AI主题纯度相对较低。

另外一家比较典型的是早在2019年就布局了AI主题ETF的华夏基金。多年以来形成了覆盖“场内+场外”“全链+细分”的产品体系,打造了知名度颇高的“人工智能三剑客”——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和人工智能AIETF(515070),聚焦不同细分方向。

其中,人工智能AI ETF(515070)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成分股选取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基础资源以及应用端个股,聚集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游。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寒武纪-U、海康威视、中科曙光等国内科技龙头;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精准布局AI产业链龙头,聚焦高景气AI算力、AI中游软件和应用;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优质企业,兼具高研发投入与政策红利支持。

针对没有股票账户的场外投资者,华夏基金推出了人工智能AI ETF联接基金(008585/008586),作为 “三剑客” 的场外补充。此外还有场外联接基金产品人工智能联接D(021580),主要投资目标是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的表现,聚焦AI全产业链。

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8月,华夏基金AI相关产品管理规模突破120亿元,在头部公司中排名第一,其中人工智能AI ETF(515070)规模占比超 65%,成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AI主题 ETF,也让华夏在2025年AI基金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权。

后红利时代的AI投资:

单一赛道失灵,差异化与协同策略受追捧

可以看到,2025年的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市场呈现 “群雄逐鹿” 的格局,基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定位与协同效应,竞争力内核则在于规模效应和投研支撑。从易方达的算力聚焦到南方的应用侧重,从永赢、财通的激进博弈到华泰柏瑞的混合布局,不同基金公司的策略选择也反映了对产业发展的不同判断。

在差异化定位及协同效应方面,以“人工智能三剑客”为例,这三只产品虽主题相似,但针对不同投资者需求设计,形成了 “全链布局+细分聚焦” 的互补格局。这种均衡布局既避免了单一领域波动的风险,又能全面捕捉行业增长红利。

对比同类产品,人工智能AI ETF的全链优势尤为突出。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AI算力板块波动较大,二季度单季度涨幅达35%,但应用板块仅上涨 12%;而一季度应用板块涨幅 28%,算力板块仅上涨8%。在此背景下,易方达AI ETF因重仓算力,上半年净值波动幅度达22%,财通集成电路产业等主动基金波动幅度更是超过30%,而人工智能AI ETF因均衡布局,波动幅度控制在15%以内,同时在上半年实现了28%的收益率,在规模超50亿元的AI ETF中排名第一。

此外,基金产品的竞争力不仅源于产品定位的精准,更来自于规模效应与投研能力的双重支撑,并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不同产品在规模上分化愈加明显。

从各大基金公司产品的规模来看,华夏人工智能AI ETF截至2025年9月初规模突破80亿元,在全市场AI主题ETF中排名第一;易方达AI ETF以52亿元的市场规模排名第二。

对比来看,人工智能AI ETF是华泰柏瑞同类产品规模的5倍以上。较大的规模带来了显著的流动性优势,日均成交额稳定在3.5亿元以上,2025年9月5日单日成交额更是突破4.7亿元;易方达AI ETF日均成交额约2.1亿元,华泰柏瑞科技创新混合的日均成交额不足5000万元,流动性差距明显。

同时,规模效应还提升了基金的跟踪精度。Wind 数据显示,人工智能AI ETF近一年跟踪误差控制在0.8%以内,低于易方达AI ETF 1.1%、南方AI ETF 1.3%的跟踪误差水平,这意味着投资者能更精准地获取AI行业的整体收益,避免因跟踪误差导致的收益损耗。

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则是市场上强竞争力基金产品的另一核心支撑。

例如华夏基金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专门的AI行业研究小组,目前团队成员超10人,涵盖芯片、算法、应用等多个领域,帮助基金产品捕捉了应用板块的增长红利。相比之下,部分主动管理型基金虽也在赛道红利中取得高收益,但过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判断,二季度不得不修正一季度的减持操作,将海外算力板块重新加回,操作难度较大。

风险管理能力则可以为基金产品的收益率保驾护航。2025年8月,AI板块经历短期调整,全市场AI主题基金平均回撤达12%,人工智能AI ETF(515070)因持仓均衡与风险预警及时,回撤仅为8.5%,人工智能AI ETF联接基金(008585/008586)与科创板联接C的回撤也分别控制在9%与10%以内,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具备较强风险控制能力的产品,在市场波动中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下半年及未来,AI产业将从 “单点突破” 向 “全产业链协同” 加速转型,单一赛道产品已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凸显头部优秀基金产品的布局优势。从投资者需求来看,2025 年下半年个人投资者对AI基金的需求将更趋多元化,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也将为多元化布局、精准定位的基金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以上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