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曾以热毒宁注射液年销12.85亿元傲视中药注射剂市场的老牌药企,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业绩寒冬——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6.42亿元,同比下降27.29%;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暴跌40.12%;扣非净利润更是惨烈下滑45.63%,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创始人与灵魂人物肖伟在今年6月突然辞去董事长职务,恰逢业绩全面崩塌的敏感时点,引发市场对这家中药现代化领军企业未来命运的深度忧虑。当监管政策收紧、集采降价冲击、市场竞争加剧三重压力叠加,曾经风光无限的中药注射剂"现金奶牛"轰然倒地。康缘药业手中握有214个药品批件、50个中药独家品种,却难挡热毒宁注射液、金振口服液等核心产品全线溃退的颓势,研发投入却连续五个季度缩水,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传统业务“失速”,库存危机暗流涌动
康缘药业的困境,首先暴露在传统中药业务的全面失速上。作为公司收入占比第一的拳头产品,注射液业务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营收5.06亿元,同比骤降39.73%。这一暴跌的罪魁祸首正是曾经支撑公司半壁江山的“现金奶牛”——热毒宁注射液。
回溯历史,热毒宁注射液曾在2014年创下12.85亿元的销售额神话,占据公司当年营收的六成以上。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行业监管持续收紧,特别是2017年医保药品目录对中药注射剂使用作出“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患者”的严格限制,热毒宁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2024年,该产品销量同比减少30.98%,库存量却激增759.11%,这种恶化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仍在延续,形成“卖不动、存不下”的恶性循环。
更令人揪心的是口服液业务的崩塌式下滑。2025年上半年,口服液营收仅2.79亿元,同比暴跌48.78%,成为跌幅最大的产品线。这背后,是康缘药业寄予厚望的接棒产品——金振口服液的市场失利。
这款原本被视作热毒宁“接班人”的潜力品种,在呼吸与感染性疾病领域遭遇同类竞品加速上市的围剿。特别是部分竞品通过集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使得金振口服液的市场地位被显著削弱。
“双核心”产品线的溃败,迅速传导至整个产品结构。胶囊剂、颗粒剂及冲剂收入分别同比下降4.78%和17.61%,仅片丸剂、贴剂和凝胶剂因基数较小实现小幅增长,但合计收入尚不及注射液单产品线,无法扭转整体颓势。
更严峻的是库存积压问题已达临界点——截至2024年末,公司存货高达5.4亿元,创下20年新高,甚至超过当年净利润。三大主力产品库存量均出现大幅增长:热毒宁增长759.1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增长140.77%,金振口服液增长230.73%。这意味着2025年公司将背负沉重的“去库存”压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资金链危机。
追根溯源,传统业务集体失速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司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过度依赖少数核心产品的“单腿走路”模式,使得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尽管拥有214个药品生产批件(含147个中药、61个化药及6个原料药),其中50个为中药独家品种,但真正能支撑业绩的支柱品种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在政策剧变面前,康缘药业未能及时完成产品梯队建设。当医保控费、集采扩面、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等政策组合拳落地时,热毒宁、金振等核心产品首当其冲,而其他产品因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填补空缺。
值得关注的是,康缘药业曾在财报中强调“多年来在肖伟带领下形成了成熟清晰的发展战略”,并声称始终秉持“振兴国药,报效祖国”的初心,推动产品创新、学术创新、推广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然而现实是,这些创新战略在核心产品遭遇政策“围堵”时,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防御能力。尤其是当行业监管趋严成为不可逆趋势时,仍在传统赛道上“原地踏步”,最终导致被动局面。
创新药布局滞后,研发投入持续萎缩
面对传统业务塌陷,康缘药业试图通过布局创新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这条转型之路从一开始便布满荆棘。2024年11月,康缘药业宣布以2.7亿元自有资金收购江苏中新医药100%股权,试图通过这一交易获得多个创新药管线,包括三靶点(GLP-1R/GIPR/GCGR)长效减重(降糖)融合蛋白(ZX2021注射液)、双靶点(GLP-1R/GIPR)长效降糖(减重)融合蛋白(ZX2010注射液)等前沿品种。
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收购很快暴露出严重隐患。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中新医药净资产为-4.23亿元,2023年及2024年前9个月分别亏损1.01亿元、6480万元。
而且,中新医药还存在对康缘集团的借款本金及利息合计4.79亿元,收购后这些债务将由上市公司承担。这意味着康缘药业不仅需要为持续亏损的标的“输血”,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转型成本远超预期。
2025年上半年,康缘药业研发费用同比下降32.26%至2.47亿元,且已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在创新药研发的“烧钱”阶段,研发投入的缩减可能延缓重要管线的临床进展,使公司在与同行竞争中处于更不利地位。
以康缘药业重点布局的GLP-1减肥/降糖药赛道为例,国际巨头诺和诺德、礼来已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等企业的研发进度也显著领先。作为后来者,康缘药业面临极大的市场准入与价格压力,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康缘药业在转型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战略误判。当其他中药企业纷纷布局生物药、化药创新药时,康缘药业选择扎堆进入已成“红海”的GLP-1赛道,而非利用自身在中药领域的积累开辟差异化路径。这种“追热点”式的转型策略,暴露出康缘药业研发针对性不强、产出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医保控费、集采扩面、重点监控目录等政策变革背景下,康缘药业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或传统业务模式的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真正的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从“现金奶牛”到“创新引擎”的转型,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战略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