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见习记者 黄冬艳 广州报道
又一家内地生物科技公司成为港股18A一员。
9月19日,劲方医药(02595.HK)正式挂牌港交所,发行价20.39港元/股,全球发售募资净额约16.7亿港元。这也是2022年以来港股18A上市募资规模最大的一家。
尽管刚刚经历了药捷安康急速涨跌的“教育”,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热度依然高涨。上市前股份配售阶段,劲方医药香港公开发售获得了2662.79倍认购,国际发售获39.05倍认购。
上市前夕,富途平台显示,该公司暗盘最高涨幅已达115%以上,最高报价逾44港元/股,市值超145亿港元。上市首日则保持了高开高走的态势,以44港元/股开盘,随后迅速拉涨超47港元/股,涨幅超135%,总市值破165亿港元。
截至当日午间休盘,劲方医药报44.06港元/股,涨幅116.09%,总市值152.16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劲方医药除了募资规模创下新记录,1亿美元的基石投资认购总额也属2022年以来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最高,还是港股IPO阶段首个同时拥有自主商业化产品与多个管线对外授权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劲方医药上市首日股价情况,来源:雪球
1亿美元基石认购创新高
劲方医药此番上市,引来了9家基石投资者,具体包括RTW基金、OrbiMed、TruMed、UBS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Ltd.、Vivo基金、汇添富基金实体、富国实体、西藏源乐晟、清池实体。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医疗专项基金,且9家基石投资累计认购额达到1亿美元,在劲方医药发行股份总数中占比达49.27%。
这不仅是今年以来赴港上市Biotech(生物科技)中基石投资认购额的最高记录,还创下了2022年以来港股 18A 生物科技公司的新高。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上市的43家公司共吸引了189名基石投资者,而去年同期有30家公司上市,仅有41家基石投资者。
受益于创新药行业整体估值回升,曾经让部分资金避之不及的创新药企业基石投资,如今却成为“香饽饽”,并推高港股IPO的基石认购热度。
今年以来赴港上市的十余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如映恩生物、药捷安康、银诺医药等大部分都获得了基石投资者青睐。其中映恩生物基石投资者多达15名,合计认购金额约5亿港元。
9月19日上市的劲方医药能够获得青睐,创下港股18A募资规模及基石投资规模新记录,则在于其是港股IPO阶段首家同时拥有商业化产品以及多个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交易,未来确定性较高的生物科技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IPO前劲方医药在融资上已获不少投资机构的支持,成立8年已获得7轮共计14.21亿元的融资。在2024年C+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31.23亿元,投资者包括弘晖资本、华盖资本、百度风投、深创投、石药集团等知名机构和公司。
2025年亏损仍加大
从基本面来看,劲方医药专注于肿瘤、免疫类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开发,目前手中共有8款候选产品,虽然目前仍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状态,但已有1款已商业化产品,且依靠过去几年的3笔BD收入,该公司营收已达亿元左右。
▲劲方医药管线情况,来源:企业招股书
具体而言,劲方医药核心产品共有有2款——GFH925(KRAS G12C抑制剂,商品名达伯特)和GFH375(KRAS G12D抑制剂)。
其中GFH925在2024年8月份已获得中国药监局上市批准,并在中国实现了商业化,2025年还在澳门获得了上市批准。GFH375目前仍处于Ⅰ/Ⅱ期临床实验阶段,预计2027年可获批上市。
此外,2021年、2022年、2023年,劲方医药还分别与信达生物、美国SELLAS公司、美国Verastem公司签订了管线对外授权交易协议,并因此获得相关的授权费用收入。
但由于核心产品GFH925刚上市不足一年,且劲方医药已将国内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信达生物,因此目前贡献的收入仅至千万元级别,尚未能覆盖销售成本及研发投入等支出。
2023-2024年,劲方医药的收入分别约为0.74亿元和1.05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5.08亿元、-6.78亿元。2025年前4个月,该公司的营收及利润则分别约为0.82亿元、-0.67亿元,其中来自授权的收入约为0.78亿元,占比超95%。
▲劲方医药收入及成本情况,来源:企业招股书
虽然前4月亏损有收窄,但劲方医药方面称,预计今年全年仍会录得亏损增加,一方面是已确认的知识产权授权收入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年内因产品上市导致有关销售开支增加,且研发开支也随着研发的持续深入在增加。
数据显示,2023-2025年1-4月,劲方医药的研发成本分别为3.13亿元、3.32亿元、0.7亿元,占同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86.2%、85.1%、74.7%。
而截至2025年4月底,劲方医药手中的现金约为3.91亿元。
66名员工获“封赏”
按募资用途计划,劲方医药上市后募资所得的16.7亿港元,将有超七成用于两款核心产品的临床开发,另外近两成用于管线中的其他候选产品,仅余一成会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劲方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兰炯在当天上市敲钟后表示,上市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登陆二级市场将为公司带来新的资本助力,并加速公司的核心项目开发和多个中后期临床研究的推进,从而助推‘全球新’管线的可持续发展。
此番成功上市,不仅劲方医药业务层面得到发展助力,随着公司股价大涨总市值破150亿港元,手握股份的公司实际控股人、股东、投资者财富都获得升值,就连员工也跟着喝了汤。
《星岛》记者从招股书了解到,目前劲方医药两位创始人吕强、兰炯分别持有19.56%、15.56%的股份,同时该公司旗下还设立了3个员工持股平台用于股权激励计划,包括上海坤劲、上海坤觉和上海坤前(均为上海坤劲有限合伙人)、Auspicious Delight,此前共计持有劲方医药8.9027%的股份。
9月19日公司正式上市后,上述员工持股平台共计持有的劲方医药最新股权比例约为6.91%,其中上海坤劲持有1383.61万股,占比4.01%;Auspicious Delight持有1000万股,占比2.9%。
▲劲方医药上市后股权架构情况,来源:企业招股书
按截至发稿时的152.16亿港元总市值来算,吕强、兰炯两位公司创始人的身价将分别达到
29.76亿港元、23.68亿港元,另外劲方医药员工持股平台手中的股份价值也达到了约10.51亿港元。而截至上市前,劲方医药的股权激励计划共有66名承授人,包括公司董事、监事及非董监高的在职人员,且所有激励已归属及行使,上市后将不会再根据该计划授出任何激励。
换言之,除了公司创始人团队及股东的财富可随着上市钟声敲响而水涨船高,该66名股权激励承授人,也将获得“封赏”,分享10.51亿港元的股份价值。
星岛视角
资本市场永远不缺造富故事。对于企业而言,成功上市虽然获得了更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一家站在资本“风口”上的创新药企业,如何在获得资金保障后,持续研发创新,并推动产品商业化落地,在全球竞争中突围,为资本市场讲述更多的新故事,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