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回收锂电池估值120亿,新能源独角兽金晟新能源冲刺IPO

李氏家族五兄弟的一次豪赌

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蛋黄酥

在#新能源 赛道激战正酣的当下,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也开始走向台前。来自广东的锂电回收独角兽#金晟新能源,第二次向港交所递表,期待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这家公司的背后是广东富商家族“李氏兄弟”——李森、李鑫、李炎、李汪、李尧五兄弟,五人为一致行动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金晟新能源55.69%的投票权。这次港股IPO,被视为李氏家族的又一次豪赌。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运营商,金晟新能源已构建从回收到再生利用的完整闭环。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且公司年处理废旧锂电池规模达数十万吨,但其上市之路仍面临诸多考验。原材料供应稳定性、技术迭代风险、行业政策变动以及激烈的价格竞争,均是其必须向投资者回答的关键问题。这家低调的绿色巨头,此次能否成功“放电”港交所?

一、失血不止的财务困境

2010年,金晟新能源在广东肇庆成立。公司具备回收电池正极材料及负极材料的能力,可以回收废旧锂电池中所有有价值的材料,并建立端到端生产能力。

图片:主要业务模式.png主营业务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企业。不过虽然市场排名靠前,公司却并没有实现亮眼的经营业绩。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6月底(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从29.05亿元下滑至9.37亿元(2025年上半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在2022年尚盈利1.51亿元,但从2023年开始便持续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4.73亿元、3.44亿元和1.44亿元,两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近10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有所收窄,但1.44亿的失血规模依然触目惊心,盈利的曙光似乎遥不可及。

图片:整体经营业绩情况.png整体经营业绩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更为严峻的是其现金流几近枯竭的窘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仅剩3661万元,却背负着高达18.1亿元的一年内到期债务,巨大的短期偿债缺口犹如悬顶之剑。其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双双低至0.5,远低于行业安全水平,清晰指向其脆弱的短期偿债能力。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质量也在恶化,净资产从2022年的14.74亿元一路缩水至2025年中的9.79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则飙升至73.3%的高位,财务杠杆风险不断积聚。

公司将困境主因归结于“定价错配风险”及随之而来的存货减值。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每吨近43万元的高点一路暴跌85%,至2025年上半年仅剩6.23万元/吨。高价锁定的原材料遭遇成品价格断崖式下跌,直接导致公司2023年和2024年毛利率惊现负值,报告期内累计存货减值近2亿元。这不仅揭示了金晟在剧烈价格周期中的脆弱性,也映射了整个行业在应对原材料价格巨幅波动时的系统性风险。

二、集中依赖与闲置产能的双重枷锁

深入审视其经营结构,金晟新能源面临着客户和供应链高度集中的双重风险。

报告期内,其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显著攀升,从2022年的52.7%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7.3%,其中最大单一客户占比更是从13.9%猛增至45.2%。这种深度的客户绑定固然带来订单,却也使得公司命脉系于少数巨头之手,任何主要客户的变动都可能引发业绩地震。耐人寻味的是,其供应链同样呈现集中化趋势,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已过半(51.4%),最大单一供应商的采购比例在2025年上半年高达35.2%。这意味着公司在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议价能力上正逐渐丧失主动权。

图片:前五大客户.png前五大客户业务占比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与这种高集中度形成刺眼对比的,是其产能利用率的断崖式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骤降至53.2%,部分核心产品线如硫酸钴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至35.3%。这种产能的严重闲置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结构性过剩的缩影。

图片:产能利用率情况.png产能利用率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EVTank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工信部“白名单”企业名义年产能高达423.3万吨,但当年全国实际回收量仅65.4万吨,名义产能利用率低至15.5%。前端退役电池供应不足推高原料成本,而下游再生材料价格持续低迷,全行业深陷“面粉贵过面包”的成本倒挂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仍计划将IPO募资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其“越扩产越亏损”的悖论式发展路径引发了市场的深度担忧。

三、巨头的降维打击与红海搏杀

作为“全球最大第三方回收商”,公司2.8%的市场占有率与其名号形成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堪称空前残酷。一方面,行业秩序远未规范。尽管工信部白名单企业有百余家,但市场上活跃的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超数万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普遍,导致规范回收率不足,合规企业成本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最致命的威胁来自产业链巨头的纵向一体化布局。#宁德时代(300750)(通过邦普循环)、#比亚迪(002594)等行业巨擘,凭借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和闭环生态体系,牢牢掌控着退役电池的源头回收渠道。仅邦普循环2024年的废旧电池处理量就近13万吨,其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对金晟等独立第三方企业构成了降维打击。

在这场资源、渠道、资金实力悬殊的较量中,金晟的“第三方”身份使其在原材料争夺战中天然处于劣势,难以摆脱“定价错配”风险的宿命,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正遭受严峻拷问。

四、估值缩水与上市倒计时

金晟新能源的融资历程如同一场估值过山车。2023年2月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一度高达123.2亿元,风光跻身独角兽行列。然而,随后碳酸锂价格的崩盘和持续恶化的业绩,让这纸面富贵迅速蒸发。2024年内,其股权转让估值曾低探至62亿元,较高点缩水近50%,估值大幅波动更凸显了市场对其价值判断的分歧与迷茫。持续的巨亏使其难以适用传统PE估值法,而营收下滑又给PS估值带来巨大压力,估值锚的缺失成为其上市路上的一大障碍。

如今,上市已成为金晟新能源迫在眉睫的救命稻草。公司于2024年12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招股说明书》中记载,若首次提交后12个月内未能成功上市,将触发股权赎回条款。时间进入2025年9月,留给金晟的窗口期仅剩三个月左右。

图片:赎回权情况.png赎回权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关乎融资输血以解债务燃眉之急,更是对其商业模式能否赢得资本市场信任的终极考验。

五、行业破局曙光渐现

尽管挑战重重,锂电回收行业的长期价值和社会意义毋庸置疑。在阵痛之中,破局的曙光正从几个维度隐现。政策层面持续加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深化落实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完善,将有力挤压“小散乱”企业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洗牌与集中度提升,合规经营的头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大的政策红利与市场空间。技术升级正成为突围的关键驱动力。湿法冶金等核心工艺的持续优化,已将镍、钴等关键金属的回收率提升至98%以上,有效降低了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梯次利用技术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商业化路径也日渐清晰,为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开辟了新通道。

更具想象力的机遇在于全球化布局。欧盟《新电池法》设定了极其严苛的再生材料使用比例(例如2031年再生钴需达95%),这为中国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的回收企业打开了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金晟等头部企业若能抓住机遇,有望在全球绿色供应链重构中分得一杯羹。

金晟新能源的港股闯关,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对商业模式的生死考验,更是整个锂电回收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高达120亿的估值期待,需要公司用切实的盈利能力、清晰的竞争壁垒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