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引力丨韩宜珈
曾经凭借600多家门店,大润发曾一度站稳国内零售商超头把交椅。如今,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这家老牌商超也不得不直面变革时刻。
近日,有媒体报道,大润发营运长管明武被警方带走一事,大润发回应称,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阶段,一切以公安机关公布的信息和调查结果为准。大润发还强调,公司一直秉持合法合规经营理念,对违法违规零容忍。
在今年2月,德弘资本完成对高鑫零售的收购,拿下约75.08亿股股份,持股比例达78.7%,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后,整个大润发便加速进入了“换血期”。管理层大面积更换、门店收缩、业态削减……这些动作无一不昭示其变革的决心。
大润发的改造期
在阿里多次传出出售信号后,大润发终于在今年年初由德弘资本接手。
德弘资本从阿里巴巴手中接过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控制权后,首先进行的便是权力的交接。接手后的第一时间,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接任。同时,阿里巴巴方面委派的非执行董事秦跃红、韩鎏等也相继辞任,德弘资本提名的王冠男、梅梦雪等进入董事会,分别担任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成员、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
9月,大润发集团杂货(快消品)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正式退休,由公司资深采购主管李春德接任。作为在大润发服务15年的元老,吕国铭的离开不仅是个人职业周期的落幕,更标志着大润发旧有核心业务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终结。
如今,管明武被调查,也是“旧”管理层时代的收尾扫雪。相关资料表明,管明武作为大润发资深高管,曾任上海区总经理、全国营运长等职,直接掌管505家门店的供应链与区域运营。
虽然其涉案细节未公开,但业内推测与供应链利益输送、供应商合作中的潜规则密切相关。有媒体指出,大润发所在的商超行业长期存在“通道费”模式,即供应商需支付条码费、上架费等12项后台费用以换取渠道资源,也成了供应链条线的灰色地带。因此,掌管供应链的管明武被带走调查,也预示着大润发整体的采购模式将大面积的“濯污扬清”;同时也是德弘资本在入主大润发后即时展开的反腐行动。
德弘资本对大润发的“改造”,不止停留在管理层。在经营层面,今年5月,大润发宣布将原有五大营运区精简为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四大区,原华中区湖北、江西16家门店划入华东区,川渝25家门店归入华南区,陕甘宁青6家门店并入华北区。这一调整旨在打破区域壁垒,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在门店方面,大润发也精简了结构。财报显示,2025财年,高鑫零售关闭了8家大卖场和1家大润发Super,并将1家大卖场改造成为会员店,新开了1家大卖场、4家大润发Super以及4家会员店。截至2025年3月31日,高鑫零售拥有465家大卖场、33家大润发Super和7家会员店。
门店结构上,大润发明确收缩大卖场规模,押注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与M会员店。据2025财年财报,大润发已在多省开出33家大润发Super、7家M会员店。
M会员店对标山姆,吸引中高端消费群体,公司计划在2025财年新开4家,计划三年内扩至15家,重点布局长三角,主打差异化商品和下沉市场;大润发Super则是聚焦社区,打造“生鲜+餐饮+标品”模式,贴近消费者,提升运营效率,高鑫零售计划在2025财年新开4家,面积1500-3000㎡,SKU精简至5000-8000款。
供应链上,建立区域性分布式仓储中心(特别是在华东、华南),缩短生鲜配送半径,目标降低损耗率,提升物流效率,保障商品新鲜度,精确控制成本。同时扩大直采比例,目标将农产品直采比例提升至50% ,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品质。进一步发展自有品牌,扩充“大润发优选”等自有品牌SKU至2000款,主打健康和性价比。
此前阿里收购大润发时,因创始人黄明端反对未能推进深层改革,而德弘资本此次通过调整结构、关闭亏损门店、优化管理层等措施,致力于实现“先破后立”。
零售行业的“龟兔赛跑”
经过德弘资本大刀阔斧的改造,今年大润发在财务情况上很快有了起色。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在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实现营收715.52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1.4%),但成功实现了净利润3.86亿元,相较2024财年亏损16.68亿元可谓巨大逆转。
中超业态大润发Super同店销售实现5.9%的高增长,将成为未来集团新开店的主力业态;来自集团会员店的会员费收入为人民币0.36亿元,较上一年度的人民币0.16亿元增加人民币0.2亿元,增幅达125.0%,成为新增长点。
高鑫零售在供应链和整体运营效率方面也在持续优化。2025财年存货周转天数从53天降至50天,贸易应付款项周转天数从72天降至67天。大润发Super通过智能分拣等措施,生鲜损耗率从8%降至5.5%。
大润发如今的CEO沈辉在上任后便明确提出“大润发要回归零售本质,重塑价格优势和服务意识”。商品策略上,重塑“低价心智”,推出数百款“天天便宜”系列商品。同时,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如“超省”、“润发甄选”系列),整合为两大品牌系列,主打源头直供和性价比。
除此之外,高鑫零售的线上业务已成为其扭亏的关键支柱之一。2025财年线上B2C营收同比增长6%,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36.5%。即时零售方面,大润发依托“大润发优鲜”APP及第三方平台(淘鲜达、饿了么等),提供“1小时到家服务”。通过智能拣货系统(如悬挂链),订单拣货效率提升了30%,成本降低了15%。
虽然大润发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面对行业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财报中可以看出,大润发当前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削减,营收尚未恢复增长。如何真正激活内生增长动力,是德弘资本和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难题。
对比行业,今年各大零售商都“想清楚”了。盒马继续深化新零售策略,关闭会员店,着重发力盒马鲜生和超盒算NB;永辉超市“拜师”胖东来,提升运营质量,强化本地化优势;沃尔玛持续发力即时零售,实现了线上业务的高速增长;山姆继续发力会员生态,完善高端产品矩阵,着重提升品牌溢价和会员体验。
跟各大极具实力的对手相比,大润发能否在商品力、服务体验上形成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价格敏感度的上升,商品力与价格力的协同作用成为零售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大润发虽然拥有丰富的商品种类和较强的线下渠道优势,但在商品力和价格力的系统性构建上仍显不足。例如,相较于永辉超市在供应链优化和自有品牌打造上的持续投入,大润发在商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方面仍处于追赶阶段。
永辉长期以来以其生鲜直采能力见长,生鲜直采比例超80%,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产品采购网络,通过建设中央厨房、优化自有品牌结构、减少KA供应商依赖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商品力和价格力的协同效应,从而在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
如今,商超零售进入了集约式发展的严苛阶段,大润发一方面要向内练功力,一方面又要向外争份额,这家将近30年的老牌商超,而立之时再遇拼搏的新挑战。(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