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使命不仅是替代燃油车,而且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增程式作为一种过渡性方案,不应在新能源时代成为主流。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增程式汽车正以“黑马”之姿攻城略地。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似乎打开了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与“补能不便”的双重枷锁,让无数消费者热情拥抱。然而,我国发动机技术的长期瓶颈与居高不下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如同两道隐形的门槛,既限制着增程式汽车的升级空间,又可能让原本的“过渡方案”,悄然成为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甚至稀释前期新能源政策的扶持成果。此时,政策的及时校准与引导,便成了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市场热象与隐忧:
增程式的爆发式增长与资源错配
增程式汽车的走红,正深刻重塑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645.5万辆,同比增长29.5%,渗透率首次突破50%~50.4%。尽管纯电动车型仍以61.8%的市场份额保持主导地位,但增程式技术实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1—7月销量已突破150万辆,市占率攀升至11.2%,较2022年的3.6%实现三倍跃升。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5月单月增程式车型销量达17.4万辆,首次突破单月10%市占率阈值。
眼见市场的火爆,当车企们扎堆涌向增程赛道,当研发资金从固态电池、超充技术等纯电核心领域抽离,当“增程即未来”的论调甚嚣尘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这场狂欢,会不会演变成一场透支未来的盛宴?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除了理想、赛力斯等先行企业外,吉利、长城、奇瑞、广汽、东风等传统车企纷纷布局增程赛道,就连曾坚守纯电动路线的小鹏汽车,也于2024年11月宣布进入增程式领域。此外,跨国巨头亦争相涌入。宝马、大众、丰田等跨国巨头,纷纷将增程技术纳入未来规划。初步统计,2025年新增车型已超18款,包含问界M8、深蓝S09、智己LS6增程版等重磅产品。2024年上市车型达52款,较2021年的4款增长12倍,占当年新能源新车的5.6%。
不过,当下消费者呈现着矛盾心态:超过70%的用户因“多场景适应性”选择增程式,即为了偶发的长途存在续航焦虑,而80%的日常通勤仍依赖纯电模式。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增程车主每周充电2~3次的比例达68%,甚至高于纯电车主的53.7%,“背着油箱充电”成为普遍现象。这种错位折射出增程式的过渡属性——消费者既渴望纯电体验,又对充电设施缺乏信心。车企则精准利用了这种心态。
隐忧的核心在于资源错配。某车企2024年增程项目研发投入占比从10%跃升至30%,固态电池团队预算却被削减30%。这种倾斜直接导致技术失衡:2025年上半年纯电销量增速从35%放缓至26%,30%的增程车主原本考虑购买纯电车,替代效应显著抑制了纯电技术普及。当比亚迪以532亿元年度研发投入突破刀片电池、800V平台等核心技术时,增程赛道的资本聚集正悄然偏离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向。
技术枷锁:
增程器的瓶颈与路径依赖陷阱
增程式汽车的“巧思”,在于通过“燃油充电宝”式的增程器解决续航问题——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仅负责发电。但理想L9用户手册揭示了残酷现实:增程器发电效率每提升1%,长途油耗可降0.3L/100km。这意味着发动机仍是决定整车效能的“心脏”。而这颗心脏的技术水平,正成为国产增程技术的隐形枷锁。
当前主流增程器依赖米勒循环技术提升热效率。东风岚图FREE的1.5T增程器通过全电控增压、350bar缸内直喷等技术实现44%热效率,亏电油耗低至6.69L/100km;阿维塔06则通过ω型活塞凹坑等微观优化,将热效率提升至44.39%。国产头部产品已实现对国际品牌的局部超越:丰田2025年汉兰达增程版热效率为41%,而奇瑞星纪元ES达44.5%,问界M9更是以44.8%的热效率、3.6kWh/L的油电转化率斩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001号认证。
但技术瓶颈依然突出。低温环境下,增程器需要额外消耗燃油维持工作温度:星纪元ET在-25℃极寒测试中馈电油耗达10.74L/100km,较常温增加20%;某自主品牌工程师透露,其增程器在-30℃时发电效率骤降15%,“冬天跑东北得提前加满油”。为突破这些瓶颈,车企不得不投入巨资优化发动机——奇瑞为星纪元ES增程器申请26项专利。这些资源本可投向固态电池、800V碳化硅平台等纯电核心领域。
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失衡加剧了路径依赖。行业调研显示,2025年国内增程式研发投入中67%流向发动机优化,仅23%用于三电技术,与丰田、特斯拉“发动机研发占比低于15%”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倾斜导致增程技术陷入了“燃油机优化”的恶性循环:阿维塔06为实现44.39%热效率,需要通过排气歧管热电模块等复杂设计回收5%的废热。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改进已逼近传统内燃机的物理极限。
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了提升高速工况下的发电效率,车企不得不投入巨资优化发动机的燃烧控制、轻量化设计——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制于传统发动机技术的框架,难以实现质的突破。而这些投入,原本可以流向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等纯电核心领域。就像给旧机器不断换零件,虽然能勉强运转,却错过了研发新机器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在研发下一代增程器技术,如采用新型燃烧模式、智能发电管理系统等,进一步拉大了与国内企业的技术差距。如果国内车企不能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加大在纯电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未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能源安全:
石油依赖下的战略隐忧
增程式汽车的“无焦虑”,本质上建立在石油供应稳定的基础上。但中石油经研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1.9%,预计“十五五”期间维持在70%左右。这与“3060”双碳目标形成尖锐矛盾——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峰、2060年前碳中和。而交通领域消耗的石油占进口量的30%,增程式的大规模普及可能拖慢其减排进程。
石油价格波动直接冲击增程式的经济性。2022年俄乌冲突至今,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飙升至120美元/桶,国内92号汽油价格涨幅近30%,已从7元/升上下涨至9元/升左右。对增程车主而言,油价高位时“油电同价”的宣传彻底失效。这也是68%的增程车主坚持充电的核心原因。
从能源安全视角看,增程式的普及将加剧石油需求的压力。中石油经研院模型测算显示,若增程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按年均燃油消耗1.2吨计算,年新增石油需求将达1200万吨,相当于多进口一个中小型油田。这与我国“2025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的目标背道而驰,削弱了新能源汽车对化石能源汽车的替代作用。
反观纯电技术,能源独立性正持续增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充电设施增量达328.2万个,总量突破1610万个,桩车增量比优化至1:1.8。同时,伴随车网融合的产业化落地,保定、常州等试点城市的V2G技术已实现私家车参与电网调峰,充电网络正从单一补能功能升级为能源互联网节点。可以预见,当充电不再成为焦虑时增程式的“补能优势”将彻底丧失。
无序扩张的连锁反应:
对纯电赛道与政策效能的冲击
增程式的快速扩张,正从资源分配、政策执行、市场竞争三个维度冲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资源错配导致技术失衡。比亚迪2024年将532亿元研发投入投向刀片电池、800V平台等纯电技术,某专注增程的车企却将30%以上研发费用用于发动机优化,固态电池等三电技术研发则持续放缓节奏。目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利益,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增程车型的研发和生产中,而对纯电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出现缩减。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纯电技术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而且可能导致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中错失先发优势。
增程式汽车的市场火爆还可能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认知,使消费者对纯电技术的接受度和期待值降低,进一步阻碍纯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这种倾斜直接体现在市场数据中: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从35%放缓至26%,增程车型的“抢占份额”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更隐蔽的影响,是对政策效能的削弱。国家历经十年,通过补贴、路权等政策大力培育纯电市场,使得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提升至80%。但增程汽车的爆发,让部分地方政府产生了“错觉”:某三线城市将2025年充电桩建设目标下调20%,理由是“老百姓买增程车,不用那么多桩了”。这种倒退,极大地削弱了前期政策投入的成效。
理性回归:
在过渡与未来间寻找平衡
增程式汽车并非洪水猛兽。它在充电不便地区、长途出行场景中仍有价值——赛力斯60万用户中85%用纯电模式,2024年减排102万吨,相当于植树9032万棵,证明其特定阶段的环保价值。但它不应成为车企逃避技术攻坚的“捷径”,更不能成为能源安全的“隐患”。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摆脱化石能源依赖,而非换一种方式依赖。
技术演进规律决定了增程的过渡属性。增程器热效率已逼近物理极限,从丰田41%到国产44.8%的突破,依赖的是活塞微观设计等边际改进,成本极高;而纯电技术的突破更具颠覆性:固态电池预计2028年成本降至100美元/kWh,800V平台使充电时间缩至15分钟。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支持这些技术规模化应用。届时,增程式的能效优势将不复存在。
政策引导需要建立“双轨制”机制。短期应设立增程器热效率准入门槛,建立“油电转换效率+低温能耗+碳排放”的综合评价体系;长期需要将研发投入比例与补贴挂钩,要求车企纯电核心技术投入不低于总研发费用的50%。地方政府则需要坚守充电设施建设目标,郑州、滨州的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完善后,纯电车型接受度将大幅提升。
企业战略调整是破局关键。赛力斯在实现44.8%热效率后,正探索零碳燃料与扭振抑制算法;奇瑞将增程器专利转化为800V平台技术的尝试更具示范意义。当比亚迪用532亿元构建纯电技术壁垒时,增程车企需要警惕“路径依赖陷阱”——理想虽靠增程登顶新势力,但88%的纯电车主复购意愿远高于67%的增程车主,加快纯电布局势在必行。
未来的竞争将是能源体系的竞争。当保定1200辆私家车参与电网调峰、常州车主通过V2G获利时,纯电动汽车已成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而增程式仍停留在“燃油发电”的传统逻辑。在“3060”目标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使命不仅是替代燃油车,而且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增程式可以作为过渡方案存在,但绝不能成为主流选择。我国唯有坚持“纯电为主、增程为辅”的路线,才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