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行情启动迎来一周年。这是股市峰回路转的一年,也是公募基金赚钱效应回归的一年。
在“牛味渐浓”的当下,主动权益基金大有王者归来态势。司令统计了下截至9月23日的基金数据,若是仅统计基金主代码的话,年内收益翻倍的基金已扩大到51只,主动投资方向占据大头,位居TOP10行列的更是清一色的主动管理基金,年内回报均超118%,近一年回报更有多只超过200%;多数在9月23日复权单位净值又创下成立来新高!
司令近期仔细盘了盘前十强名单,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地方,跟小伙伴共享下。
1、“小而美”
首先,从基金规模看,年内前十强的基金在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均有覆盖,但这10只基金截至今年二季末规模平均不足6亿元,当中5只低于3亿元,占比50%。汇安成长优选等在2亿元左右。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面对今年来震荡分化的行情,这些“小而美”的基金更容易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灵活把握结构性机会。
而且这些产品从名称看,多带有“科技”“成长”“新兴产业”“医药”等字样,也跟今年来的科技和创新药领域热点机会迭出密切契合。
2、“初生牛犊不怕虎”
从管理前十强的基金经理看,其中有4位属于“15后”(证券从业日期为2015年往后),正应了那句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在今年科技成长风格一马当先的背景下,这些新生代基金经理成功站上了风口。毕竟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赛道而言,新生代基金经理可能更懂新新人类,对新科技新技术接受度和领悟度更快。
当然,司令还是要重申一句,不是在厚此薄彼,跟得上潮流的资深基金经理同样值得MARK。
3、“机构的眼睛是雪亮滴”
都说机构投资者眼光独到,这一点在今年来业绩前十强的基金身上也有一定体现。有6只基金截至今年二季末机构持有占比超20%。如汇安成长优选混合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合计)已从去年底的0%,增至今年二季末的30.42%。
从日前披露的中报数据看,目前收益前十强基金普遍持仓股票个数较少。截至二季末,平均值在32只左右,最大值为56只,最小值为18只。
需要说明的是,持股个数少并不一定代表基金不好或好,关键在于这些股票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基金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如果基金经理对产业理解够深、选股眼光足够精准,那无可厚非,毕竟太多了容易分散火力。主动权益基金的核心在于选人、选团队。如果认同基金经理和管理团队投研理念的话,更容易事半功倍。
像汇安成长优选的基金经理单柏霖,在司令看来,就是独树一帜那一挂的。他的职业路径总结起来就是“始于科研,精于产业”。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单柏霖曾在某科研院所担任系统开发工程师,这也奠定了他“非典型 Banker,更似工程师”的底色;也拒绝被“价值派”或“赛道型”等单一标签所定义,更愿做“产业解题人”,而非“标签代言人”。
自2023年6月19日单柏霖管理汇安成长优选以来,这只产品就聚焦科技成长全链条,持股数量保持在30只左右,集中优势兵力,在熟悉的产业领域深挖细掘、前瞻布局,也为行情来了时领跑奠定了基础。跟“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是一个道理。
目前汇安成长优选重点关注AI领域,前十大重仓股除了CPO(光模块)三巨头“易中天”,还包括PCB(印制电路板)龙头-(胜宏科技)、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思特威)、智能物联网(AIoT)芯片龙头-(恒玄科技)、OCS(高速光纤连接器)龙头-长芯博创等AI软硬件领域的领头羊。
司令个人对单柏霖的“产业解题人”视角也很认同。毕竟科技产业逻辑是动态的——AI半年内可能从算力轮动到应用,半导体受库存周期与国产替代双重影响,若被标签绑住,就像给芯片限定单一功能,会错过很多场景价值。单柏霖深度扎进产业细节的“解题人”姿态,赋予他识别被市场忽略的逻辑闭环的独特能力,跳脱出传统基金经理的认知框架,成为他把握科技产业动态逻辑的“适配性优势”。
在科技浪潮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需要这样具有工程师思维的非典型基金经理,助力我们披荆斩棘。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整理数据不容易,辛苦动动手指点赞支持。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购买前请仔细阅读法律文件。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