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销领域正迎来全球资本的集体聚焦。
最新市场消息指出,美国最大的私营医疗器械分销商Medline Industries已秘密递表美股IPO,若上市成行,其估值将突破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62亿元),预计募集资金40亿至50亿美元,成为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最大的IPO案例。
这一资本动作背后实则印证了医疗器械分销赛道的核心价值:在行业精细化发展浪潮中,具备全链条整合能力的流通巨头正成为稀缺资产。
与此同时,全球赛道的热度与国内市场的变革形成强烈呼应。
《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医疗器械供应链正加速智能化,医疗器械物流仓储总面积达2358.08万平方米,医疗器械物流运输自有车辆突破4万台,基础设施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
然而,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国内传统高值耗材流通领域却长期处于一种分散、低效的状态。参与者众多且区域性明显,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传统地方中小型经销商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经营二、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数量已达142.95万家。多级代理层层加价、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信息断层导致的“看得见的浪费”与“看不见的延误”。据相关数据统计,传统医疗器械供应链的平均订单处理周期长达5至7个工作日,其中超过60%的时间耗费在人工核对和审批环节。
一方面,这种局面显然无法满足医院日益提升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使其倾向于集中医疗产品供应商数量,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全国性服务商,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模式的推广便是这一趋势的有力体现。另一方面也难以契合厂商对高效稳定渠道的期待,无疑推动了渠道向头部集中。
在此背景下,深耕国内高值器械流通领域的建发致新,已于近日正式登陆创业板,以创新能力重构供应链价值体系。上市首日涨超400%的亮眼表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标志着国内医疗器械分销赛道的整合序幕加速拉开。
创新基因,重构医疗供应链的“智慧枢纽”
破解行业困局,建发致新以三大维度的系统性革新给出答案。这种多维度协同的创新路径,既回应了行业对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也展现了头部企业在产业变革中的引领思维。
首先,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建发致新已打造出全域覆盖的医疗供应链枢纽。
2024年,公司直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份,服务超3300家医疗机构,涵盖上万种规格医疗器械,并提供仓储配送、结算优化等增值服务。而分销端则聚焦高值介入类产品,与微创集团、美敦力等100余家国内外头部厂商深度合作,成为创新医疗器械落地临床的关键通道,这种“直销+分销”的双轮驱动模式,既夯实了终端医院渠道服务能力,又强化了与上游厂商的协同粘性,彰显全国一体化布局的广度与深度。
从细分领域看,公司于心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电生理、骨科植入、眼科、透析等高值、专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公司在我国医疗器械流通行业中医疗器械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位列行业第六,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占有率达16.47%,稳居细分龙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骨科、检验试剂、透析产品和眼科产品等业务的快速增长,亦同时反映出公司在非介入类高值耗材领域的拓展成效,为业务结构优化提供了新支点。
(资料来源:招股书)
其次是业务模式的创新。从网络布局的广度延伸至服务模式的深度,建发致新SPD服务的业务创新进一步聚焦医院院内管理的痛点。
在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传统流通商仅承担配送职能的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相较第三方平台,公司依托建发集团及自身的品牌、资金、风控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建发致新这种以流通和运营管理服务为导向的定位,使其能更深入地参与医院耗材管理全流程。
基于自主智慧管理平台,目前建发致新已为60家医院提供全流程运营服务,管理规模超百亿元,其中三级医院占比50%,且服务体系早在2021年就成为《医药产品医院院内物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试点单位,这意味着其服务模式已获得行业权威认可。
(资料来源:招股书)
对医院而言,SPD兼具供应链管理与综合运营功能,既能通过数据治理、UDI解析等能力实现耗材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又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一份广东某三甲医院的实践数据更具说服力。PDCA循环联合SPD精益化管理后,耗材申领时间从60分钟缩至5分钟、科室发放错误率从5%降至0.5%、手术室计费时间从30分钟减至10分钟等变化,直观体现出SPD模式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
最后,支撑上述模式创新的,是建发致新数字化能力构建的坚实基础。
在医疗器械监管趋严、追溯要求不断提高的行业环境中,数字化成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公司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发专业流通信息化系统,从而实现精益运营。
譬如,通过自主原码解析技术配合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应用,实现医疗器械“一物一码”管理,破解了传统赋码模式导致的“一物多码”难题。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满足了监管层对全流程追溯的要求,更打通了从生产到使用的数据流,为精准运营提供了数据支撑。最终达成以唯一标识为核心的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中管控,全面满足流通环节合规、准确、可追溯、安全的核心要求,为企业在行业变革中持续领跑奠定了技术根基。
可以说,这种创新基因恰逢行业格局裂变的关键节点。建发致新已形成中小对手难以复制的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升级实力,使其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实现“强者恒强”的良性循环。
市场空间与资本共振,估值成长的坚实双翼
当内生优势遇上外部机遇,公司的增长飞轮已然启动。高值医疗器械市场的广阔空间与资本市场的回暖态势形成共振,为具备内生优势的建发致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市场规模来看,高值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建发致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700亿元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10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79%,这一增速远超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6.01%的年复合增长率。
其中,在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等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值医用耗材的应用愈发广泛。2016至2023年期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从724亿元增长至15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60%。据悉,今年截至2025年5月,我国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已达353个,相较于2024年新增37个,创新器械不断涌现,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也为建发致新这类流通企业带来更多业务拓展机会。
(资料来源:招股书)
站在资本视角而言,当下资本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为建发致新此时上市创造了良好的价值增长空间。
进入2025年,A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复苏态势。富途数据显示,自4月初至8月底,上证指数累计涨幅已超20%,而成长股表现更为亮眼,创业板ETF同期涨幅超过50%。在板块轮动中,医疗器械板块涨幅也达近20%。
市场信心的回升同步传导至一级市场,A股IPO生态呈现明显回暖迹象。截至8月31日,年内新增受理企业180家,较去年同期的32家增加148家,增幅为462.5%;年内已上市67家,同比增8家;募资合计656.13亿元,同比增55.23%。
(资料来源:富途)
对此,多家券商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释放积极信号,进一步增强市场对医疗器械行业估值修复的信心。
例如,中信建投研报称,预计A股和港股医疗器械板块投资机会均将持续凸显,部分低估值个股迎来长线投资机会;中信证券研报也指出,近来高层多次明确提出“反内卷”、“集采优化不再唯低价论”等原则,支持创新药械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拐点信号明确,医疗器械板块估值和业绩有望迎来修复,重点提示关注医疗器械拐点投资机会。
结语
从行业变革的浪潮到资本舞台的亮相,建发致新的上市不仅是一次融资行为,更是其深耕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战略进阶。
招股书显示,此次公司的募集资金将聚焦于信息化系统升级与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看似是业务的自然延伸,实则暗藏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在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成为医疗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技术投入与服务深化正是构筑护城河的关键。
长远来看,随着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持续迭代,建发致新在行业整合中的引领作用将愈发凸显,而资本市场对医疗器械流通领域头部企业的价值重估,也将为其打开更广阔的估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