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市场呈现出“先承压下行、后震荡回升”的震荡格局。这一走势背后,受到几大关键因素的推动。一方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了关于美股估值的警示信号。这一言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股估值泡沫的担忧,直接推动市场出现阶段性回调。另一方面,此前主导市场行情的AI热潮也遭遇了质疑。此前英伟达宣布大额投资,引发市场对其落地可行性与潜在风险的争议,部分前期布局AI相关板块的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停摆风险成为扰动市场的另一重要变量。由于国会内部在财政预算案上存在分歧,相关法案迟迟未能通过,美国政府部分部门面临停止运作的局面。政府停摆可能导致非农新增就业人数等关键经济数据无法按时发布,压制美股市场的风险偏好。
尽管停摆风险引发了短期担忧,但多数投资者认为,此次停摆发生,持续时间大概率较短,且对经济数据发布的整体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回顾历史行情,上一次美国政府停摆发生在2018年12月22日,直至2019年1月25日才结束,共计持续35天。当时美股在停摆启动日前后触及阶段性低点后,便逐步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这一历史规律形成了市场共识——即在政府停摆风险落地前,美股往往会提前反应并出现“抢跑式下跌”,而一旦停摆实质性发生,市场关注点将转向政策解决路径,反而会开启反弹。
科技产业的持续利好则为市场反弹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陆续释放积极信号,推出融合人工智能功能的新产品与服务,为企业增长注入预期,也带动信息技术板块修复,推动美股反弹。
美国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则为市场提供了底层支撑,而ADP数据疲软反而加强了市场对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预期,推动美股市场情绪回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美股市场呈现反弹态势,且美国经济基本面表现偏强,但投资者仍需警惕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和新关税政策可能引发供应链与通胀的连锁反应,这两个中期维度的风险点,这可能对美股后续走势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近期,美股市场呈现出“先承压下行、后震荡回升”的震荡格局。这一走势背后,是美联储主席言论、美国政府停摆风险、科技产业动态及经济数据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市场情绪也随之经历了从谨慎避险到逐步回暖的转变。在此背景下,近10个交易日内,纳斯达克100指数累计上涨1.08%,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0.77%。
前期市场承压:估值警告与风险事件的双重冲击
9月美联储降息政策落地后,此前备受追捧的人工智能赛道交易热度率先降温,叠加美国政府停摆风险持续升温,市场避险情绪显著抬头,美股一度陷入调整区间。在政府停摆预期的影响下,部分投资者选择转向防御属性更强的板块,其中医疗保健行业凭借需求刚性、公用事业行业依托稳定现金流,成为同期市场中表现相对突出的领域。
进一步来看,市场调整受到几大关键因素的推动。一方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9月23日的经济展望活动中释放了关于美股估值的警示信号。他明确表示,从多个衡量维度观察,当前美股估值已处于相对偏高的区间。这一言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股估值泡沫的担忧,直接推动市场出现阶段性回调。
另一方面,此前主导市场行情的AI热潮也遭遇了质疑。此前英伟达宣布计划向OpenAI注入高达1,000亿美元资金,但这一大额投资的落地可行性与潜在风险引发部分投资者争议,甚至有分析将此类大规模资本运作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非理性市场行为相类比,导致不少前期布局AI相关板块的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停摆风险成为扰动市场的另一重要变量。由于国会内部在财政预算案上存在分歧,相关法案迟迟未能通过,资金在9月30日耗尽,美国政府部分部门面临停止运作的局面。这一风险不仅引发市场对政府服务中断的担忧,更关键的是,政府停摆可能导致非农新增就业人数等关键经济数据无法按时发布,这将直接增加美联储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难度,进而给后续货币政策路径带来不确定性,进一步压制了美股市场的风险偏好。
市场反弹动力:历史经验、产业利好与经济韧性的支撑
尽管前期面临多重压力,但美股主要指数在9月25日经历回调后迅速开启反弹模式,背后同样有三大核心支撑因素。
从政府停摆风险的影响来看,市场呈现出“预期消化后企稳”的特征。尽管停摆风险引发了短期担忧,但多数投资者认为,此次停摆发生,持续时间大概率较短,且对经济数据发布的整体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回顾历史行情,上一次美国政府停摆发生在2018年12月22日,直至2019年1月25日才结束,共计持续35天。当时美股在停摆启动日前后触及阶段性低点后,便逐步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这一历史规律形成了市场共识——即在政府停摆风险落地前,美股往往会提前反应并出现“抢跑式下跌”,而一旦停摆实质性发生,市场关注点将转向政策解决路径,反而可能开启反弹。近期美股在停摆风险扰动下的反弹,正是这一市场逻辑的体现,表明投资者更关注政策层面的解决可能性,而非风险本身。
科技产业的持续利好则为市场反弹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在市场调整过程中,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陆续释放积极信号,推出融合人工智能功能的新产品与服务:微软对Microsoft 365进行功能升级,进一步融入AI工具以提升用户效率;亚马逊则针对Grocery业务推出新品牌,借助AI技术优化供应链与用户体验。这些动态不仅为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注入预期,也带动整个信息技术板块估值修复,成为推动美股反弹的关键力量,科技权重较高的纳斯达克100指数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则为市场提供了底层支撑。从最新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第二季度GDP年化终值达到3.8%,显著高于3.3%的市场预期,表明上半年美国经济仍保持较强增长动能;同时,最新失业救济申请人数降至21.8万人,为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反映出劳动力市场整体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尽管9月ADP就业人数减少3.2万人,远低于增加5.1万人的市场预期,且为2023年3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显示出就业市场存在局部疲软迹象,但这一数据反而加强了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投资者认为,在经济基本面向好但劳动力市场边际转弱的背景下,美联储后续可能通过进一步降息来稳定就业市场,这一预期直接推动美股市场情绪回暖,成为反弹的重要催化剂。
中期隐忧:通胀压力与关税政策的潜在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美股市场呈现反弹态势,且美国经济基本面表现偏强,但投资者仍需警惕中期维度下的两个风险点,这可能对美股后续走势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其一,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核心PCE年化季率为2.6%,高于市场预期水平,这表明当前美国国内仍存在一定的通胀韧性。对于美联储而言,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至2%的政策目标,是决定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的核心考量之一。若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可能会限制美联储进一步宽松的空间,甚至不排除在未来重启紧缩政策的可能性,这将对美股估值形成压制。
其二,新关税政策可能引发供应链与通胀的连锁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宣布,自10月1日起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具体包括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同时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对相关行业的供应链造成冲击,推高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而对通胀前景产生影响。更关键的是,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改变美联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进而调整货币政策前景,最终对美股市场的整体表现形成扰动。
注:本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于2025年10月3日发布的《美股策略:风险落地后的反弹与隐忧》,分析师:周浩、黄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