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玩“俄罗斯套娃”的高手啊。
2025年的科技圈,正在被一连串令人瞠目的数字点燃。
“OpenAI获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软银再砸400亿美元布局AI基础设施”、“AMD与OpenAI达成6吉瓦算力合作,附带10%股权认购权”——这些标题在短短几个月内轮番霸榜财经版面。
资本狂欢、估值飙升、叙事冲天,一切都让人恍惚地想起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年代。
然而,当尘埃落定、新闻标题退潮,人们开始追问一个简单而刺耳的问题:这些钱,真的存在吗?
从表面上看,这是AI黄金时代的“新淘金运动”。
但若沿着资金流一路追溯,你会发现一个更复杂、甚至诡异的事实——同样的几家公司,在互相投资、互相采购、互相造势,资金在它们之间循环流动,就像一组层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外层看似庞大耀眼,内核却越来越轻。
OpenAI、英伟达、软银、甲骨文……它们构筑的不仅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台资本放大器。
每一次新闻发布、每一笔融资承诺、每一轮估值提升,都是这台放大器的一次“功率脉冲”。
于是问题变得微妙: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还是一场高度艺术化的金融幻术?
AI的未来,究竟在算法的深处,还是在资本的循环里?
AI梦想,与巨额估值的神话
短短五年间,OpenAI从一个资金紧张、依赖微软云支持的研究实验室,蜕变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之一。
它的估值曲线几乎像一根直线上升的火箭:
·2020年,估值约300亿美元;
·2023年底,GPT-4推出后估值跃升至900亿美元;
·2025年中,软银牵头的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一举突破3000亿美元;
·仅数月后,员工和早期投资人二级股权交易又把估值推高到5000亿美元。
在资本市场的叙事逻辑中,这种速度几乎是“超光速增长”。
可问题是:OpenAI的利润,并没有跟上它的估值。2025年上半年,OpenAI的营收约为43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惊人,但盈利仍然微薄——因为它几乎把每一美元收入都砸进了算力、数据和模型训练。
换言之,OpenAI并不是一家靠赚钱生存的公司,而是一家靠信仰融资的公司。
在传统估值体系里,公司价值取决于盈利能力;但在AI时代,投资者更愿意为“未来的统治权”付钱。
SoftBank的孙正义曾在一次演讲中坦言:“AI将成为地球上所有财富创造的源泉。我们不是在投资公司,而是在投资人类进化。”
这句话几乎定义了当前的AI投资逻辑:估值,不再是现金流几乎的折现,而是未来主导权的下注。
OpenAI的高估值,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在购买一个“未来垄断想象”。
投资人不关心它今天挣多少钱,而在赌它未来是不是那个“控制通用智能(AGI)”的中心。
“叙事金融”的黄金时代
这种现象并非独属OpenAI。
过去十年,每一次科技泡沫的核心都是叙事:
·2010年代的“云计算革命”,讲的是“计算力即水电”;
·2020年代初的“元宇宙浪潮”,讲的是“数字世界的主权”;
·而2025年的“AI叙事”,讲的是“智能的霸权”。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AI的叙事更强大——它既关乎国家战略、企业命运,也关乎人类想象。
在这样宏大的语境下,理性的资本也难以抗拒这股“信仰级诱惑”。
市场看似在给OpenAI定价,但实际上,它在给“人类对AI未来的信任”定价。
当每个投资者都坚信:“如果AGI真实现,OpenAI就会是新的微软”,估值就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镜像——不需要现金流支撑,只需要足够多的人相信。
正如硅谷的一句老话:“在科技泡沫里,最值钱的不是公司,而是叙事。”
OpenAI,正是这个叙事的巅峰形态。
资金如何“自我循环”,
AI资本的套娃逻辑是什么?
在财经新闻的标题里,“投资”这两个字总是令人兴奋。
当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时,市场震动、股价暴涨、分析师连夜上调目标价。
但如果把这笔交易放到资本结构图上,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钱其实没怎么动,只是在原地绕圈。
第一层循环:资本从软银出发
故事要从2025年春天说起。
软银牵头了一轮规模高达400亿美元的OpenAI融资,
孙正义在发布会上豪言:“我们正押注下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然而,软银的钱从哪来?
相当一部分来自Vision Fund(愿景基金),而愿景基金的主要LP(出资人)是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包括沙特PIF(公共投资基金)与阿布扎比Mubadala。
换句话说,这笔“日本资本”的背后,其实是中东的石油美元。
于是第一层套娃形成了:能源资本→软银→OpenAI。
第二层循环:OpenAI拿钱买GPU
融资到账后,OpenAI并没有把钱存在银行,也没用来回购股份。它立即投向了最烧钱的战场——算力。
GPU是AI模型训练的“血液”,而这个领域几乎被一家厂商垄断:NVIDIA(英伟达)。
据路透报道,OpenAI计划在未来数年内部署10吉瓦规模的NVIDIA系统,单是首期采购就可能耗资数百亿美元。
于是,软银的钱绕了半圈,流进了英伟达的账上。
英伟达的销售额上升、利润暴涨、股价飙升,2025年7月,英伟达市值一度突破4万亿美元,成了地球上最贵的半导体公司。
于是第二层套娃出现了:OpenAI(花钱)→NVIDIA(赚钱)。
第三层循环:英伟达再反向投资OpenAI
就在大家还在为GPU价格讨论不休时,英伟达又宣布:将“分阶段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支持OpenAI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慷慨的资本注入”,但从结构上看,它更像一次反向锁定协议:
英伟达投钱→OpenAI用这笔钱再去买更多英伟达芯片。资金从账面看是投资,实质是供货抵价+战略绑定。
于是第三层套娃闭合:NVIDIA(投资)→OpenAI(采购)→NVIDIA(收入)。
第四层循环:甲骨文与云端的回声
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角色:Oracle(甲骨文)。
OpenAI的云端基础设施部分部署在Oracle的服务器上,而Oracle与NVIDIA有长期的硬件合作。当OpenAI的算力需求增长时,Oracle的云服务收入同步上升。
而据外媒报道,软银和Vision Fund在部分云服务与数据中心公司中也有持股。
资本由此再次回流到它的上层出资方。
于是第四层套娃浮现:Oracle(提供算力)→收益增长→Vision Fund(持股)→软银(再投资OpenAI)。
资金的每一次流动都被包装成“投资”或“战略合作”,每一层都在抬高上一层的估值。
最终,账面上出现的是巨额资本活动、惊人增长与媒体狂欢,但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新增现金流”可能远远低于人们以为的数字。这就是AI行业正在上演的 “资本俄罗斯套娃”。
一层包着一层,每层都看似充满金光,
可一旦外层叙事崩塌,内部的空气就会显形。
“GPU金融化”,算力变成了金融资产
在这场循环中,GPU不再只是技术产品,而成了金融工具。
它能被抵押、被计价、被炒作、被作为投资承诺的基础。
资本市场已经把“算力”视为一种新的“货币”。正如一位投资人调侃道:“我们不再投资公司,我们投资的是GPU。”
当硬件变成金融资产,AI行业的资本逻辑,也从“创新驱动”转向了“循环驱动”。
谁在制造叙事,谁在买单?
在现代资本市场里,最值钱的从来不是数据,也不是芯片,而是故事。
故事让资本流动、让估值飞升、让泡沫看起来像未来。而在2025年的AI狂潮中,这个故事的导演与演员,几乎完美配合。
1. 媒体的回音壁,新闻标题就是股票引擎
当英伟达宣布“计划投资OpenAI1000亿美元”时,财经媒体的推送几乎是同步爆炸。
你可以在同一小时看到数十家新闻网站以相似的标题刷屏:“AI历史最大投资落地”“OpenAI开启超级计算时代”“英伟达与OpenAI携手,打造人类最强算力平台吗。”
读者点击,股民兴奋,算法推送更多。
在这种舆论回音壁中,“意向性投资”就能瞬间转化为“现实资本流入”的幻觉。
但如果你仔细读完原始文件,就会发现——所谓“1000亿美元”,其实是分阶段投入、与基础设施部署挂钩的承诺,甚至可能包括设备折价、未来股权认购等非现金条款。可在市场叙事中,这些细节无足轻重。
标题才是现实,叙事即事实。
2. 资本的心理剧,每个投资人都怕错过“下一个苹果”
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比“亏钱”更可怕的词:错过。
从华尔街到东京、从硅谷到利雅得,基金经理们都在追逐同一个幻觉——“如果AGI真的实现,而我没投OpenAI,那就是历史性失误。”
这种情绪,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它是现代金融叙事中最强的驱动力。
正是这种心理,让投资人们愿意在利润模糊、现金流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加仓未来”。在这样的情绪中,估值不再是理性计算,而是一场信仰竞价。每个人都在赌别人会相信得更久。
3. 信仰的叠加,AI成为“资本宗教”
AI不仅是一项技术,也是一种信仰。它承诺效率、智慧、永恒增长——几乎拥有现代宗教的一切元素。
OpenAI在其中的角色,像是“造物主工厂”;英伟达提供的是“圣器”;软银、微软、AMD等资本巨头则像“福音传播者”。
他们共同建构了一个宏大的信仰体系:“AI不仅会创造利润,还会重塑人类文明。”
而投资这个故事,就等于投资未来。在这种精神框架下,传统的财务审慎、周期规律、泡沫警觉,都显得“落后”甚至“不信”。
当信仰大于逻辑,资本的流动便不再需要理性。
4. 谁在买单?
所有泡沫都有买单者。
在这场“AI信仰盛宴”中,买单的可能有三种角色:
1.后进投资者——当故事开始褪色,他们接手的是高估值与低流动性的股份。
2.普通股民——在二级市场上为英伟达、AMD等公司的“叙事溢价”付出真金白银。
3.全球经济——当资本过度集中于少数AI龙头,创新生态被挤压,风险累积在同一个系统节点。
最终的结局,往往不是“泡沫破裂”,而是“信仰坍缩”。当叙事的能量消散,所有数字都会显得脆弱。
风险的阴影,与系统性隐患
每一个时代的资本神话,都有它的影子。
AI的故事讲得太完美,以至于它的风险几乎被神话本身吞没。
可当我们撕开金光闪闪的外壳,底下浮现出的,是一个熟悉的轮廓:资本循环、估值幻觉与系统共振。
1. 估值幻觉——当利润缺席,信任就是泡沫
OpenAI目前的估值已经逼近5000亿美元,但它的营收和现金流仍然难以支撑这一数字。
即使乐观假设其利润率在未来三年内提升至20%,也意味着投资者在为未来20年的收益提前买单。
这并非估值错误,而是一种心理共识:“只要故事足够大,时间就不再重要。”
问题在于,信任一旦动摇,这种结构会瞬间反转。
OpenAI的估值并非基于资产或利润,而是基于“人们对AI未来的信仰”。
而信仰的价格,往往是崩塌式的。
正如华尔街的老话:“泡沫不是在破裂那天形成的,而是在所有人都相信那天形成的。”
2. 互依风险——当几家公司共享同一根神经
在“AI资本循环”中,OpenAI、英伟达、软银、甲骨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供应链,而更像是一种资本共振网络。
它们的股价、估值与预期互相绑定:OpenAI的成长依赖于英伟达的算力;英伟达的股价部分依赖于OpenAI的采购计划;软银的账面收益来自英伟达和OpenAI的估值;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又与OpenAI的部署紧密相关。
这种互相依存让系统看似稳定,实则脆弱。
只要链条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流动性紧张或监管打击,整个循环就可能出现“连锁去杠杆”。
这正是资本史上最危险的结构之一——共振型风险(Resonant Risk)。当所有人的增长假设都指向同一个未来时,那未来就成了最脆弱的变量。
3. 监管灰区-资本与供应链的模糊交织
从形式上看,英伟达投资OpenAI、OpenAI采购英伟达,并不违法。
但从经济实质上,它已经接近于“垂直整合+资本交叉控制”的边界。
问题是,监管体系尚未准备好应对这种模式。传统反垄断法更关注“市场份额”和“价格操纵”,却很难识别“投资绑定+叙事放大”造成的市场集中。
这种模糊地带,让几家巨头能在合法框架下完成事实上的垄断协同:锁定产业链上游(芯片、云服务);垄断算法标准与模型生态;通过资本渗透掌控未来竞争者的命脉。
表面上是合作,实质上是一种新型软垄断。
梦有多大,套娃就有多深
资本的故事,总是从梦想开始。
AI革命的叙事之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触碰了人类的终极欲望——创造比我们更聪明的存在。
在这个愿景之下,所有的投资、合作、估值、战略,都显得理所当然。
因为我们不是在买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在押注一种未来。
资本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让梦想提前发生;资本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也能让幻觉看起来像现实。
OpenAI、英伟达、软银、甲骨文……
他们并非恶意造梦者,而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叙事建筑师”。
他们用资金、技术与舆论,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搭起一座看似稳固的桥。
只是这座桥的钢筋,是由信任与预期铸成的。
回望这场盛宴,我们会发现——AI革命不仅是机器学习的故事,更是资本如何学习人性的故事。
它学会了贪婪、恐惧、从众、叙事、造梦——学会了如何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参与了未来。
也许,这才是人工智能最早掌握的真正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