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投资人彼得·林奇最新对话: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10倍,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涨80倍!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

普通人完全可能投资成功

106日,81岁的投资界传奇彼得·林奇罕见现身,在一场播客对话中,他向新一代投资者重申了其穿越牛熊的永恒智慧。

特别是他还对当下的市场热点,如人工智能浪潮,可能带来的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等,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思考视角。

随着老一辈知名投资人陆续过世,彼得·林奇是在世的极少数被认为能与巴菲特并肩的投资大师,

特别是他出身于公募基金界,他的投资思考和方法很值得国内投资界借鉴。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的基石在于回归基本面,深度理解你所持有的公司;

而组合管理的艺术,则是浇灌鲜花,而非杂草”;

不要因为一朵花已经开得很美,就急着把它剪下来!

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10倍,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涨80倍。

在投资理念上,他始终坚持了解你所持有的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基石。

他鼓励个人投资者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勤奋研究和日常观察来发现投资机会,

并形象地将其投资哲学总结为翻动更多的石头,即研究越深入,发现被错误定价股票的概率就越大。

林奇重申他一贯的观点,普通人完全有机会在投资上取得成功。

钢铁行业的从业者,比他更早知道行业景气度的变化;医院的医生比分析师更了解哪种新医疗设备更好用。

人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不要被华尔街的所谓专家吓到。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你了解你所持有的资产基础上,

如果你不了解公司业务,无法在一分钟内向11岁孩子解释清楚持股的理由,那就应该去买基金。

最后,对于美国前景,林奇持乐观态度。

他认为现代经济拥有众多缓冲机制,如SEC监管、失业保险等,使得再次发生1929年级别大萧条的可能性极低。

他坚信美国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将继续驱动经济与就业增长,自动化等技术进步从长期看将是积极的推动力。

投资报精译了彼得·林奇对话的精彩内容如下:


投资的基石

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


主持人:你曾经说过“在股市中赚钱的真正关键是不要被吓跑”,为什么说这是股票盈利的核心法则?

彼得·林奇:比这句话更重要的是我的另一个观点:了解你所拥有的(Know what you own)。

这是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那么当股价从10美元跌到8美元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恐慌性卖出。

我曾接到过芭芭拉·史翠珊的电话,

当时我正和妻子及另外两对夫妇度假,秘书说:“芭芭拉·史翠珊打了三次电话,她很想和你谈谈。”

我说:“当然可以,我有时间。”

于是我回了电话,她告诉我“我持有这么多股票,每天凌晨五点就起来看行情。

根本睡不着。我该怎么办?”

我问她:“请告诉我你持有的五家公司,并说说它们是做什么的。”

但她完全没概念。

这么有才华的人居然不知道自己持股公司的业务性质,要是股价暴跌50%,该怎么办?

如果你不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你注定会失败。

主持人:听你这么说确实令人惊叹,人们花在研究要买的冰箱上的时间,比研究要投资毕生积蓄的股票还要多。

彼得·林奇:人们会花数小时研究如何省下50美元机票钱,把每个细节都掐得死死的,

可转头却把一万美元砸进在公交车上听来的荒唐股票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在我入行前,有人发明了“炒股”这个糟糕的词汇。

有时它是名词,有时又是动词。

但这是个危险的动词,“炒作”绝非正道。

你该买的是优质企业,有些公司值得长期持有,但必须清楚它们的业务本质。


在一分钟内向11岁孩子

能解释清楚持股的理由


主持人:因此,了解你投资的公司,当其他人感到恐惧时,你更有可能坚持持有它们。

彼得·林奇:在纽交所,股票的平均波动范围——每年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平均差值可达100%。

如果某股开盘价20美元,盘中涨至28美元,下跌时又会跌至14美元,最终收于20美元。

这意味着一天内就存在100%的波动空间。

这就是股票的常态。

你买的大多数股票,很可能都会下跌,偶尔也有上涨的可能。

如果公司故事足够吸引人,比如Watskco(全球最大空调经销商)或克莱斯勒,你可能会买入。

但如果你不了解公司业务,比如当股价下跌时,常有人问我:

“这股已经从50美元跌到1美元,我还能亏多少?”

我会反问:

“如果有人在50美元时投入1万美元,你在1美元时投入5万美元,股价归零时谁的损失更大?”

股票会归零吗?

我经历过。

当然我不是在它归零时买入的,但股票确实会下跌。

如果你不了解公司业务,无法在一分钟内向11岁孩子解释清楚持股的理由——

他们业务稳健,资产负债表漂亮没问题,这就是我持有的理由。

如果你做不到,就应该去买基金。

我曾告诉过学生们一个建议:

选定10只股票,持续观察一两年,并阐述买入理由。

列出所有依据,然后观察实际走势,我们践行这个方法。

我们的基金经理们不坐等分析师报告,而是亲自调研企业,通过电话与公司沟通。

每位基金经理的首要职责是担任分析师。


抛售盈利股而持有亏损股

就像剪掉鲜花却给杂草浇水


主持人:这是你最著名的格言之一,因为被沃伦·巴菲特转述而广为人知。

你说过:“抛售盈利股而持有亏损股,就像剪掉鲜花却给杂草浇水。” 这句话堪称经典。

彼得·林奇:这确实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我不知道电话是怎么接到的,但确实有通电话打来,我女儿安妮说有个叫沃伦·巴菲特的人找我。

我接起了电话,

他说:“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

我的年报两周后就要发布,我能引用你的那句话吗?”

我问他,“想引用什么?”

他说的就是这句“把盈利的股票抛掉,把亏损的股票攥在手里,就像给杂草浇水,把鲜花剪掉”的比喻。

我当然同意了。

他还开玩笑地邀约说,如果我去了奥马哈而不去见他,我的名声在内布拉斯加州就会毁了。

我们从那时起建立起联系,还一起打过桥牌。

巴菲特在投资上是最厉害的,你根本想不到他后来会买进苹果——那是在iPod的故事发生8年后——结果赚了五倍。

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10倍,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涨80倍。

沃尔玛就是绝佳的例子。

在它上市10年后,已经涨了10倍,当时很多人认为机会已经错过了。

但那时的它,业务仅仅覆盖了美国18%的地区。

随后,它走向了19%、20%、23%……最终在之后又上涨了80倍。

不要因为一朵花已经开得很美,就急着把它剪下来。

主持人在投资领域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你曾经坚信某些投资理念,但现在却不再认同?

还是说你至今仍基本坚持着70年代和80年代的投资理念?

彼得·林奇:亚马逊、好市多、沃尔玛的成功如出一辙。

先不管那些科技公司或甲骨文。

这些企业才是普通投资者真正的福星,而富达基金在这些公司都重仓布局。

我们仅凭公开信息就能做到研究大量企业,发现某些公司正在扭亏为盈。

比如当市场看衰黄金时,我们就买入了黄金股。

但是,现在和以前又有个大的不同之处,

15年前有8000家上市公司,如今只剩三、四千家。

所以,那些潜在的十倍股——我超爱这个说法——

有时你持有的优质股票,你预期股价能涨到30美元,它现在才3美元,

但是,这家公司会被私募股权基金看中,结果私募基金直接以6美元全盘收购了整个公司,这让人很痛苦。


个人还未介入AI


主持人:我想问你关于现在股市的问题。特别是过去三年持续的人工智能热潮——无疑是推动盈利增长、收入增长以及股市热潮的最强劲动力。

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目前您个人资金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人工智能股票的投资?

彼得·林奇:我自己一个AI股票都没有,

而且说实话,直到大约8个月前我还不会念英伟达这个名字,

但是有人非常懂科技。

我是最不懂科技的的人,我妻子是学机械的,我女儿是学机械的,而我对电脑一窍不通,所以我只用一本黄色便签纸和一部电话。

主持人:你是否认为投资者对这些概念的追逐已经过头了?

彼得·林奇:我完全不知道,我没有任何头绪。

我有很多喜欢的股票,但不在那个类别里。

主持人:那么我们来谈谈你现在的投资组合。你目前喜欢哪些股票?

彼得·林奇:富达不再允许我这么谈了。事实上,他们不允许任何员工这么做。

我记得我上电视时,说过可口可乐是一家多么出色的公司。

但根据他们现在的情况,我认为10年后股价会和现在差不多。

股价已经反映了未来10年的增长。


冷门股策略仍然有效


主持人:你在书中谈到不要追逐热门股票的必要性。你说过你最喜欢的情况是,一家公司陷入困境,但仍然有挽救的可能,却没人愿意碰它。

你用过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废弃物管理公司,这种选择冷门股的策略对投资者仍然有效吗?

彼得·林奇:根据我的观点,如果有10个人研究它,9个会说这比预期的要好。

比如废物管理公司,没人想和垃圾打交道,但它却是一门极好的生意。

我喜欢寻找那些基本面正在从糟糕转变为没那么糟的公司。

当市场普遍认知到某类股票的价值时,会发现这些股票往往被错误地估值。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竞争对手,他们做着和我们一样的工作,有时却忽略某些股票类别。

比如有的公司曾每股亏损6美元,后来情况好转——行业尚未复苏,但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每股亏损已缩减至2美元。

我认为那相当于每股4美元的盈利。

随后,当他们最终据亏为盈,从亏损2美元转为盈利2美元,股价已翻了四倍。

为何在恶劣环境下,当亏损从6美元缩减至2美元时,投资者视而不见?

机会往往隐藏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而不是聚光灯下。


季报不重要

用更长周期来观察


主持人:在过去的一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将研究特朗普总统提出的一项建议,即放宽上市公司的季度报告要求,允许公司每半年报告一次收益,就像英国那样。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这项政策意味着什么?我们该为此欢欣鼓舞还是忧心忡忡?

彼得·林奇:我没怎么关注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三个月的时间跨度是有点太短。

当用这个周期来衡量时,如果前一年业绩可能特别强劲,你就会面对一个很高的基数。

因此,采用更长的周期来观察公司真实状况确实有其合理性,仅看三个月是不够的。

主持人:我想问你关于疫情期间出现的迷因股现象。

虽然有某些鲁莽的成分,但其副产品是促使2500万至3000万人开设了人生首个证券账户,其中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而上一代人对股票的接受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我认为其中存在积极意义。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彼得·林奇:1982年的市场底部是777点,不是7000点。

1982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牛市,期间虽有10次或12次下跌,或许更多。

但现在人们已经不习惯这种波动。

我认识的每一代人成长时都被告诫:大崩盘即将到来。

二战以来我们经历了11次经济衰退,却从未遭遇过真正的重创。

回想大萧条时期,我们根本谈不上什么安全保障,

30%的人失业,食物短缺,农业环境恶劣。那段岁月极其艰难,人们饱受煎熬。

我读过相关报道,情况相当惨烈。

人们退休后年事渐高,只能搬去与子女同住,迫使整个家庭缩减开支。

当时我们甚至没有失业救济制度,我们没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本不存在。

如今太多事物都更完善了,而当时的联储对这些都漠不关心。


不会重演

大萧条危机


主持人:你认为我们的经济和市场已经发展到足以避免所谓大萧条重演的程度了吗?

彼得·林奇:我们经历过11次考验,11次衰退,但GDP跌幅从未超过5%6%

现在有很多缓冲机制,

63%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要知道,在1920年代并非如此,

如今人们持有个人退休账户(IRA),如果投资于富达基金,就不会恐慌抛售;民众对储蓄也格外谨慎。

《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允许人们只需支付5%的首付就能买房,造就了大批有产者。

在美国,大多数财富都体现在房产上。

而这在1920年代是不现实的。

人们租着房子,房租不断上涨。

而现在有很多缓冲机制,发挥了不可思议的积极作用。

我们经历过无数考验,多次面临崩盘危机,遭遇过糟糕的总统、失职的国会、无能的经济学家,却始终挺了过来。

这套体系相当可靠。


普通人完全有机会

在投资上取得成功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作为数十年来倡导自主投资理念的领军人物,您对在座各位有什么赠言?

彼得·林奇:我想说,你们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你们努力工作,勤勤恳恳,做事谨慎,行事稳重,买了股票并且致力于去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产。

这在大多数人中是看不到的。

我们这代人成长时,要是供职于电话公司、公用事业公司或者燃气公司之类的地方,都有养老金保障,根本不用操心。

现在你们有一个IRA(个人退休账户),公司还会匹配资金。你必须决定如何规划这笔钱。

普通人完全有机会在投资上取得成功。

钢铁行业的从业者,比我更早知道行业景气度的变化;

医院的医生比分析师更了解哪种新医疗设备更好用。

你们在自己的领域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

不要被华尔街的所谓专家吓到。

巴菲特有个很精彩的比喻:

华尔街是唯一一个人们坐着劳斯莱斯,去向坐地铁的人寻求建议的地方。

我还想讲讲关于人们对AI可能带来失业的恐惧。

这让我想到一个典型例子,

1984年,AT&T被拆分时,它雇佣了100万员工,

当时我们有1亿个就业岗位,也就是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供职于AT&T,相当于当时美国总就业人口的1%

40年后的今天,经历了手机、短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

如果把威瑞森(Verizon)、T-MobileAT&T的员工数加起来,

整个电信行业的员工数是40万人,从100万降至40万。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总就业人口从1亿增长到了1.53亿。

这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充满创造力。

结论是:美国创造,中国复制,欧洲立法。

某些岗位是将会消失——

比如驾驶卡车、拖挂车从制造厂运货到分销中心的司机,

他们走的是高速公路而非穿过比肯山,当晚就能返回,这类工作理应实现自动化。

我认为20年内,我们将失去50万个工作岗位。

但安全状况会得到改善,成本也会降低,

自动化程度一直以来在急剧提高,过去50年自动化发展令人惊叹,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

所有的增长都来自新创企业,以及员工规模在100-200人以下的公司;

美国500强企业的员工总数反而低于50年前。

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企业家精神,所有增长都源于创业者创立新事业。

这正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根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