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国庆长假刚画上句号,不少手握银行理财的朋友打开账户时,表情堪比看到景区排队两小时的队伍 —— 当初有多期待,现在就有多 “懵圈”。明明节前看宣传页上的收益率,数字亮眼得像国庆烟花,结果节后一到账,收益直接玩起了 “自由落体”,让人忍不住怀疑:我的理财收益,是不是也跟着假期一起 “调休” 了?
“节前买的时候, 7 日年化收益率还 2.99% 呢,我琢磨着 10 万块放 9 天,怎么也能挣杯奶茶钱翻倍版吧?结果到账一看,收益就 40.42 元!”10 月 9 日,投资者李姐对着手机屏幕叹气,她买的招银理财日开型产品,节前几天还像打了鸡血似的收益率飙升,节后直接 “躺平”,7 日年化跌到 1.70%。更扎心的是,她翻了历史数据才发现,2.99% 的高收益就像国庆的烟花,就亮了 9 月 24 日到 29 日这 6 天,其余时间都稳定在 1.7% 左右,主打一个 “短暂的惊喜,长久的平淡”。
李姐的遭遇可不是个例,国庆后理财圈简直上演了 “集体降温”。徽银理财一款产品,截至9 月 16 日,近一个月年化还有 6.96%,堪称 “理财黑马”,结果 10 月 8 日一看,直接跌到 2.799%,跌幅堪比夏天从空调房到室外的温差;平安理财另一款产品更绝,9 月 26 日近一个月年化 5.30%,假期一过,10 月 9 日就只剩 3.57%,网友调侃:“这收益缩水速度,比我假期胖的肉掉得还快。”
为啥节前理财宣传总把 “高收益” 吹得像天上掉馅饼?海闻君以投资者身份咨询招行理财经理,对方坦言:“日开型产品平时年化也就 1.3%-1.7% 浮动,偶尔上浮一下就像给产品‘打了支兴奋剂’,但药效过了肯定得回归正常。我们都建议看长期表现,别盯着几天的‘高光时刻’冲动下单。”
今年国庆前,银行和理财公司的营销套路也换了花样 —— 往年还推点 “节日专属理财”,今年直接捧着 “存续产品” 的历史业绩当招牌,有的产品近期年化甚至标到 12.01%,4%、5% 的更是一抓一大把,看得投资者心痒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专家说了,“资管新规后,理财收益得看底层资产的真本事,银行没法再‘画饼’承诺短期高收益,只能拿老产品的历史业绩当‘名片’,可没想到这‘名片’有点‘照骗’,节后就露了原型。”
不过也不是所有理财都在 “摆烂”,总有几个 “别人家的产品” 在悄悄发力。北银理财一款最低持有 5 天的产品,9 月 19 日近一个月年化 2.76%,10 月 9 日反而涨到 3.48%;中银理财的双债策略产品更稳,9 月 26 日成立以来年化 4.60%,节后还微涨到 4.62%,堪称理财圈的 “稳定型选手”。
也有专家表示,“假期理财本质是‘资金摆渡人’,主要做现金管理和短债类产品,就算放假不开市,底层资产该赚的票息一分不少。比如你国庆把钱放进去,既不用让钱躺在活期里‘睡大觉’,节后想用也能快速取出来,灵活和稳健才是王道,别总盯着收益率那点‘芝麻’。”
其实,节前高、节后低是“常规操作”了,自然有其原因:一是固收类理财主要买债券,碰到股市行情好,就会上演 “股债跷跷板”—— 股市涨,债市跌,理财收益自然跟着降;二是节前很多人把钱投进理财,资金一多,收益被 “摊薄”,就像一大锅汤里突然加了好多水,味道肯定淡了;还有些现金管理类产品,刚成立时收益高,规模一扩大就 “回归平凡”,要是刚好赶在国庆前成立,那简直是 “buff 叠满”,收益不跌才怪。
说到底,假期理财就像国庆出游选酒店 —— 别总盯着 “网红爆款” 的宣传图,选个位置方便、住着舒服的才靠谱。毕竟钱是自己的,与其追着短期高收益 “过山车”,不如找个稳当的 “落脚点”,让资金安安稳稳过假期,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