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医疗出海,挑战不小。
国际化难,难就难在并不是只要把商品简单出口卖出就行,不同环境不同法规都会带来不同要求。上市公司康泰医学,就正面临这样的难题。
10月10日,康泰医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10月2日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警告信。
该警告信基于FDA在2025年6月9日至6月12日期间对康泰医学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结果,指出公司出口至美国市场的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包装、储存或安装等方面不符合美国联邦法规要求。
图源:公司公告
FDA的这封警告信,对康泰医学的美国业务带来了直接冲击。根据公告,在该警告信关闭前,FDA正在采取措施拒绝公司产品进入美国,直至这些违规行为得到解决。
警告信所指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包装、储存或安装等方面不符合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Part 820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规范的要求。
所谓Part 820,是美国法规下对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质量约束体系,医疗器械从设计到售后的完整链条,都受到这个体系的管理。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就必须适应这个体系。
显然,美国市场对康泰医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财务数据看,2024年全年,公司对美国的销售收入达到1.14亿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为23.84%。进入2025年,这一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举足轻重。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美国实现销售收入4189.03万元,占公司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为19.26%。
这意味着,仅美国市场就贡献了康泰医学近两成的营业收入,FDA的进口拒绝措施将直接影响公司这部分业务收入。毕竟在整改完成前,公司的美国业务将不得不陷入停滞,对于一些以FDA要求为准入的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地区市场的拓展也显然会受到影响。
FDA警告信的到来,恰逢康泰医学业绩刚刚出现好转之际。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93.76万元,同比增长107.39%。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扣非净利润为1245.35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23.17%,实现了扭亏为盈。
在康泰较高的研发投入换来显著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医疗保健家庭化趋势,显著推动了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公司对于出海的重视,也是企业迎来业绩翻转的原因。
然而,细看公司单季度表现,第二季度已显现出一定的压力。单季度营业总收入为1.06亿元,同比下降6.14%;扣非净利润为-131.62万元,同比下降145.06%,显示短期盈利能力有所承压。
即使在业绩向好的上半年,康泰医学的财报中也已显现出一些风险点,比如销售毛利率的季度不稳定。最近三期半年报中,前年和今年公司取得了超过60%的毛利率,但这个数字在去年却只有49.5%,显著滑坡。
同时,公司的三费占比上升,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合计为5489.62万元,占营收比重为25.23%,同比上升17.65%。其中,销售费用/营业收入比值持续增长,近三期半年报分别为12.44%、17.2%、19.5%。
面对FDA的警告信,康泰医学表示高度重视FDA的意见,将在FDA规定时间内递交回复报告,详细说明采取的各项纠正和纠正措施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表,并与FDA保持积极沟通,争取尽快满足FDA有关适用法律和法规要求,解除警告。
康泰医学并非唯一收到FDA警告信的中国医疗企业。此前,同样身为上市公司的华海药业就于6月9日收到FDA针对其临海汛桥药品生产基地的警告信。华海药业同样拥有超过10%营收占比的美国业务,因警告问题受到了不小影响。
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当下,不满足于国内核心市场,出海找增量,是一个非常合理且积极的战略。但出海不能只关注纸面上的竞争,更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与新的合规体系。
被FDA警告对于单一企业来说影响肯定是不小的,尤其是康泰这样刚扭亏的企业,整改的时间成本本身就不低,因此延误的市场与战略损失更是巨大。在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合规之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面临深刻的体系再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