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固收:利率有望进入新的下行阶段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业谈债市 作者:杨业伟团队

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

主要观点

近期中美经贸冲突再度升级,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近几天中美贸易冲突再度升级,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我国采取反制措施,并且对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而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称考虑对华从11月1日起加征100%关税,并拟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中美贸易冲突快速升级,这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10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56%,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更是下跌6.1%。

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与4月初类似,债券利率也出现明显下行。10月11日,各期限利率普遍出现明显下行,30年国债较前一日更是大幅下行5.01bps,10年国债也下行2.54bps。4月初中美贸易冲突加剧时,利率就曾出现较为显著的下行,2025年4月7日,10年、30年国债在3个交易日内均下行超15bps。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基本面状况、债市环境与当时都有一定类似性,因而市场不免与当时比较,后续市场是否会再现当时的走势?

虽然历史会踏着相同的韵脚,但不会简单重复。当前的中美经贸冲突与今年4月初依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以当前的冲突来看,烈度显著低于今年4月,无论是关税落地的幅度,还是波及的范围,都低于今年4月。而且后续来看,美国加征关税是否会实质性落地,以及我们的反制措施和力度,双方经贸冲突的范围,除关税外是否还会扩大至其他领域等都不确定。而准确判断未来双方政策的走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国盛固收认为与其预判,不如应对。即在不同的政策情境下,作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国盛固收对中美贸易冲突分不同情境进行分析:

情景一:美方极限施压威胁,但未实际落地或幅度有限,我方保持克制,双方冲突在目前烈度下未进一步加大。这种情况对市场的影响相对较为有限,美方的冲突可能更多是在为后续谈判获取筹码。而考虑到在经历了4月贸易冲突之后,市场对此敏感度也会有所下降,因而债市相对反映幅度则会较为有限。国盛固收认为,这种情况下10月11日长端利率3-5bps的显著下行可能就已经反映了政策冲击,此后债市会再度回到基本面和资产荒主导下,利率呈现震荡走低态势。

情景二:美方较大幅度的实施加征关税和其他政策,我方进行有效的对等反制,双方冲突加剧,国内政策暂时保持观望。这事实上是今年4月的情形组合,双方不断进行政策加码,在一轮轮的政策中升级冲突,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调整则没有结束,冲突的升级会增加资本市场压力。但考虑到冲突升级对双方均不利,从4月经验来看,也是中长期经济和资本市场难以承受的。因而后续理性状况下会再度回到相对可接受的关税水平和经贸关系。考虑到冲突持续性不确定,因而国内政策存在短期观望的可能。因为与4月政策组合类似,那么这种情况下长端利率有望呈现出与4月类似的下行幅度,即在经贸冲突升级过程中下行10-20bps左右。

情形三: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并且国内及时通过积极的宏观政策进行应对,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在中美经贸冲突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内迅速出台内需政策进行应对,特别是采用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提升内需,稳定国内资本市场。这种情况下,政策的积极性高于今年4月,那么利率有望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行。即长端利率存在创新低的可能。

当前冲突更多的接近第一种情形。但未来情形的演变并不确定,而且预测也超出能力范围。国盛固收建议根据经贸冲突实际情形的发展,来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虽然未来会是哪种情形并不确定,但对利率来说,变数在于下行空间而非方向,从权重来看,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有望迎来整体利率下行和利差收缩的双重利好。一方面,经贸冲突提升了资本市场不确定性,这将导致此前持续上升的风险偏好降温,阶段性的会降低债市的调整压力与风险;另一方面,4季度基本面状况和资产荒压力将驱动利率趋势性下降,当前内需并不强劲,需要低利率环境呵护,而且资产供给下降,资金持续宽松,资产荒加大。这意味着利率趋势上是下行的。同时,从4月贸易冲突期间不同权重利率下行幅度,以及当前利率水平来看,长久期高弹性品种更为占优。4月贸易冲突加剧期间,30年国债、5年AAA-二永以及10年国开等高弹性品种利率下行更为明显,同时,目前这些利率利差又处于高位,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高达40bps左右,5年AAA-二级资本债和国债利差也高达65bps左右,10年国开和国债利差也在18bps左右的高位。这些高弹性品种可能迎来整体利率下行和利差收窄的双重利好,因而更具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外部风险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风险偏好恢复超预期。

正文

近期中美经贸冲突再度升级,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近几天中美贸易冲突再度升级,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我国采取反制措施,并且对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而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称考虑对华从11月1日起加征100%关税,并拟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中美贸易冲突快速升级,这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10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56%,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更是下跌6.1%。

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与4月初类似,债券利率也出现明显下行。10月11日,各期限利率普遍出现明显下行,30年国债较前一日更是大幅下行5.01bps,10年国债也下行2.54bps。4月初中美贸易冲突加剧时,利率就曾出现较为显著的下行,2025年4月7日,10年、30年国债在3个交易日内均下行超15bps。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基本面状况、债市环境与当时都有一定类似性,因而市场不免与当时比较,后续市场是否会再现当时的走势?

虽然历史会踏着相同的韵脚,但不会简单重复。当前的中美经贸冲突与今年4月初依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以当前的冲突来看,烈度显著低于今年4月,无论是关税落地的幅度,还是波及的范围,都低于今年4月。而且后续来看,美国加征关税是否会实质性落地,以及我们的反制措施和力度,双方经贸冲突的范围,除关税外是否还会扩大至其他领域等都不确定。而准确判断未来双方政策的走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国盛固收认为与其预判,不如应对。即在不同的政策情境下,作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国盛固收对中美贸易冲突分不同情境进行分析:

情景一:美方极限施压威胁,但未实际落地或幅度有限,我方保持克制,双方冲突在目前烈度下未进一步加大。这种情况对市场的影响相对较为有限,美方的冲突可能更多是在为后续谈判获取筹码。而考虑到在经历了4月贸易冲突之后,市场对此敏感度也会有所下降,因而债市相对反映幅度则会较为有限。国盛固收认为,这种情况下10月11日长端利率3-5bps的显著下行可能就已经反映了政策冲击,此后债市会再度回到基本面和资产荒主导下,利率呈现震荡走低态势。

情景二:美方较大幅度的实施加征关税和其他政策,我方进行有效的对等反制,双方冲突加剧,国内政策暂时保持观望。这事实上是今年4月的情形组合,双方不断进行政策加码,在一轮轮的政策中升级冲突,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调整则没有结束,冲突的升级会增加资本市场压力。但考虑到冲突升级对双方均不利,从4月经验来看,也是中长期经济和资本市场难以承受的。因而后续理性状况下会再度回到相对可接受的关税水平和经贸关系。考虑到冲突持续性不确定,因而国内政策存在短期观望的可能。这实际上是国盛固收4月的政策组合,那么,这种情况下长端利率有望呈现出与4月类似的下行幅度,即在经贸冲突升级过程中下行10-20bps左右。

情形三:中美贸易冲突升级,并且国内及时通过积极的宏观政策进行应对,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在中美经贸冲突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国内迅速出台内需政策进行应对,特别是采用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提升内需,稳定国内资本市场。这种情况下,政策的积极性高于今年4月,那么利率有望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行。即长端利率存在创新低的可能。

当前冲突更多的接近第一种情形。但未来情形的演变国盛固收并不确定,而且预测也超出能力范围。建议根据经贸冲突实际情形的发展,来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虽然未来会是哪种情形国盛固收并不确定,但对利率来说,变数在于下行空间而非方向,从权重来看,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有望迎来整体利率下行和利差收缩的双重利好。一方面,经贸冲突提升了资本市场不确定性,这将导致此前持续上升的风险偏好降温,阶段性的会降低债市的调整压力与风险;另一方面,4季度基本面状况和资产荒压力将驱动利率趋势性下降,当前内需并不强劲,需要低利率环境呵护,而且资产供给下降,资金持续宽松,资产荒加大。这意味着利率趋势上是下行的。同时,从4月贸易冲突期间不同权重利率下行幅度,以及当前利率水平来看,长久期高弹性品种更为占优。4月贸易冲突加剧期间,30年国债、5年AAA-二永以及10年国开等高弹性品种利率下行更为明显,同时,目前这些利率利差又处于高位,30年和10年国债利差高达40bps左右,5年AAA-二级资本债和国债利差也高达65bps左右,10年国开和国债利差也在18bps左右的高位。这些高弹性品种可能迎来整体利率下行和利差收窄的双重利好,因而更具配置价值。

建议积极配置,哑铃型策略更为占优,增配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等高弹性品种。中美经贸冲突变化短期将改变风险偏好,同时叠加基本面表现和资产荒推动,利率有望进入新的下行阶段。虽然幅度并不确定,短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美经贸冲突变化,但方向相对更为明确,而且从经验以及当前利差水平看占优券种也更为清晰。建议哑铃型配置,保持中性以上久期,积极增配30年国债、10年国开以及5年二永等高弹性品种。

风险提示外部风险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风险偏好恢复超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5年10月12日发布的研报与其预判,不如应对,分析师: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