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引爆了“冬储行情”

1

煤炭市场却毫无征兆地提前引爆了“冬储行情”。

就在昨天,港口煤价单日上涨8元,冲到728元/吨;更夸张的是产地坑口,单日普涨20-30元,涨势比港口还猛。这一切完全超出了市场预期。原本我们认为,9月底电厂那一波集中补库之后,市场至少会盘整一个月,到11月才会真正进入旺季上涨通道。但现实是,价格不仅涨了,而且涨得又快又急。

很多人都在总结原因,比如陕西的超产核查在节间有了些实际动作,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马上要在11月进驻,短期还有产地降雨、华东地区异常高温刺激用电等因素。

但这些都只是催化剂。

真正的大逻辑,一定是出在供应端,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何在运费上涨的背景下,反而是最上游的坑口价格涨得比港口更凶猛。

这次超预期的上涨,让我产生了两个深层次的反思,供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点,政策之手的“克制”与市场的“脆弱”。我们必须看到,从7月份超产核查的文件发布以来,政策的力度其实非常克制。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地方自查”层面,查到了也就是象征性地停产两三天,文件里提到的“适时抽查”甚至都还没真正发生。可以说,政策只是轻轻地扰动了一下水面,没想到就激起了这么大的浪花,价格强度远超预期。

这说明什么?

说明经过多年的长协煤改革,大部分煤炭的产量和销量都被年度长期合同锁定了。这固然稳定了能源供应的大盘,但也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的现货煤炭资源变得极其稀少,市场“流动性”被抽干了。

过去我们认为,长协和市场煤可以形成“双轨制”,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这两部分来游刃有余地调控煤价。但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可能过于乐观了。一旦现货市场因为任何风吹草动出现短缺,由于池子太小,价格就会出现剧烈波动,调控的难度和所需的精细度,远比想象中要高。

第二点,成本曲线“扁平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去几年,行业里一直有个流行的观点:这轮煤炭行情和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不一样,因为经过那轮改革,大量高成本的小煤矿、落后产能已经彻底出清了,现在剩下的80%都是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的规模化大矿井。这种产能结构的优化,使得煤炭的生产成本曲线变得异常“扁平”。

在上半年煤价下跌时,这个“扁平化”的成本曲线成了看空煤价的理由之一,因为没有了那些高成本小煤矿在下方“硬扛”,价格一旦下跌,似乎就没有了坚实的成本支撑。但是,这把双刃剑在下半年供需格局逆转时,则会展现出它另一面可怕的威力。

当需求突然抽紧,需要增加供应时,我们会绝望地发现,沿着这条扁平的成本曲线往上寻找,根本找不到可以释放出来的边际供应。

因为那些能“扛价”的高成本小矿已经不在了,剩下的都是开足马力生产的大矿,它们已经没有多少富余的弹性产能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供给刚性一旦显现,价格的上涨就会变得毫无阻力。

如果让我给政策提点建议,我认为当务之急有两件事。

一是适度提高煤炭市场化交易的比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长协合同比例的硬性要求,为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增强价格发现功能和弹性。二是必须加快推动合规的储备产能项目落地,只有真正形成一批可以随时响应调度的“预备队”,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效平抑市场波动,确保能源安全。

那么,落到我们投资者身上,又该如何应对?我的建议非常明确:必须高度重视煤炭板块的配置价值。看看外面风雨飘摇的世界,再看看煤炭行业稳稳的现金流和高股息,这里无疑是当前市场中最具确定性的“避风港”之一。

从业绩层面看,煤炭行业的业绩底已经确认走出来了,受益于二季度的价格反弹,Q3的业绩环比普遍得到改善。如今,Q4的煤价再次展现出超预期的强势,那么四季度的业绩很可能还会继续超出市场的预期。在这样一个业绩与估值双双具备吸引力的时刻,任何回调都应该是我们加仓布局的好机会。

具体到投资标的,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

兖矿能源H股:作为首要推荐,其H股相对于A股有显著的估值折价,股息率极具吸引力,是追求稳健回报的绝佳选择。

中国神华:作为行业龙头,拥有“煤电路港航”一体化运营模式,抗周期能力最强,业绩稳定性最高,是煤炭板块的压舱石。

中煤能源:国内第二大煤炭企业,煤化工业务布局完善,在煤价上涨周期中同样具备显著的业绩弹性。

陕西煤业:地处优质产区,资源禀赋优异,生产成本极具优势,是煤价上涨中利润弹性最大的标的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3年翻倍,充电桩,最核心8家企业和概念股梳理(附名单)

800V风口狂飙,AIDC新主线爆了!

逆势上涨!光伏要反转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