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V型反转“有点强”!大事件悬而未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关注+点赞+评论=你的支持

全球权益资产普涨,日韩股市领涨、美股创新高,港股和A50期货冲高回落、整体收涨。我们建议关注三大变化:1)国内方面,9月PMI边际回升,假期出行数据创历史新高、出入境游表现亮眼,餐饮、院线和地产高频数据亦回升;2)海外方面,美国政府停摆和日本选举下避险需求上升、金价再创新高,但美联储降息和日本财政扩张预期升温下全球流动性宽松叙事强化;3)产业方面,OpenAI发布Sora2,并宣布与多家公司的合作和协议,AI投资和应用落地均提速。节后,日历效应和假期增量信息对风险偏好影响整体均偏正面,建议继续围绕主线中相对低位品种布局。

 

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锂电池,大金融,券商,新能源汽车,煤炭; 主力净流入概念板块前五:储能,固态电池,盐湖提锂,磷酸铁锂,电力体制改革; 主力净流入个股前十:民生银行、和而泰、永泰能源、江波龙、中信重工、东方财富、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国盾量子、多氟多

 K线趋势.png

从“喝奶”到“吃奶”,国内乳制品产业深加工品类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加快布局产能(未来产能预计超70万吨),借助低奶价与下游降本增效诉求,推动乳品深加工品牌与原料的国产化替代。B端深加工需求规模预计超260亿元,烘焙、现制饮品、西式快餐高景气带动B端需求持续高增长。国产品牌凭借产品性价比、本土供应链、市场服务等优势,看好国产深加工品类进入高增长阶段。

 

继续看好储能、锂电板块景气度抬升。今年以来国内储能需求超预期,核心驱动在于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动峰谷电价差拉大,加上容量电价政策出台,推动储能IRR提升。储能需求驱动力快速由新能源强制配储转向经济性驱动。海外市场,美国以外市场需求维持高速增长,“大而美”法案核心限制2026年后开工项目,预计装机端需求影响有限。锂电方面,储能需求超预期带来的产业链量利齐升逻辑持续兑现,当前核心矛盾为储能需求持续性是否能够带动26年需求预期在20%的增速上继续上修,关注四季度储能招标、11月底电池企业要货预期以及2026年电动车以旧换新政策及锂电排产情况。

 

 牛熊星图.png

特斯拉Optimus项目完成换帅,引领新兴世界模型技术路线。此外,国内各地积极落地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Figure展示人类视频训练成果。随着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持续精进,产业有望加速驶向商业化彼岸。持续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板块,该板块有望成为未来5—10年最重要的科技产业机会之一。

 

国家新闻出版署共下发145款国产游戏版号及11款进口版号,国产版号数量维持高位,进口版号延续“一月一批”的常态化节奏,整体供给端释放稳定。重点大作集中过审,头部厂商深耕优势赛道,中腰部厂商积极拓展差异化题材。展望未来,版号环境持续宽松有望提升游戏行业短期景气度,也为产品储备和长期研发创新奠定基础。重点推荐版号持续宽松及AI、IP商业化趋势下新产品周期带来业绩提升的公司。

 

 

 3.png

上证指数围绕3900点附近多空大战,目前市场估值看,剔除掉银行和部分中字头之外,估值已经不存在低估之说。目前适当注意海外AI叙事的强度,以及特朗普政策对情绪影响,短期内建议观望。从行业表现看,钢铁、有色金属、医药等行业领涨,农林牧渔、房地产、消费者服务行业领跌。港股在假期结束后常经历短暂的波动率上升风险。

 

创业板指数看似止跌反弹,实际上只是在下跌趋势中的反弹,整体趋势实际上还是向下,机构都不是傻子,大家都不敢上仓位加资金就是害怕“到顶”,但是不愿意减仓又是怕自己看错了行情再度突破上不了车。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行情持续震荡,市场机会其实很少很难做!内外部事件和数据导致市场中期逻辑不改,且被再度强化:1)稀缺性和确定性资产的重要性上升;2)资金跨资产跨区域再配置的需求进一步上升;3)AI叙事再度强化;4)体验式消费表现亮眼。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话题

#10月23日收评&复盘#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