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的产业机会基本清晰:
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
七大未来产业: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
从 “十五五” 的产业定义和发展逻辑来看,
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对未来五年的经济意义更为直接和显著。
2025 年合计市场规模超 40 万亿元,其中新能源(8 万亿元)、新材料(10 万亿元)、航空航天(0.5 万亿元)、低空经济(0.3 万亿元)均进入规模化增长期,年复合增长率维持 15%-30%。
而七大未来产业(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则承担着培育长期增长动能的战略使命。
2030 年目标规模超 15 万亿元,量子科技、氢能与核聚变能、6G 等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超 25%,技术突破后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与 A 股代表
(一)新能源:全球能源转型核心载体
产业逻辑
全球 “双碳” 目标驱动下,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放量,2025 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 8 万亿元,核心增长点集中在高效组件、长时储能、高压快充等技术升级方向。
产业代表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双龙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 200Wh/kg,储能业务占比超 20%,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30%+。
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占率第一,覆盖光、风、储、氢多赛道,储能系统收入占比 35%,2025 年海外订单增长 50%+。
隆基绿能,光伏单晶硅技术领跑者,HJT 电池量产效率达 26.81%,光伏组件业务占比 90%,年研发投入超 68 亿元。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龙头,刀片电池与 DM-i 混动技术领先,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超 70%,2025 年销量目标 300 万辆。
亿纬锂能,锂原电池与动力电池双核心,储能电池产能持续扩张,储能业务占比 25%,2025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超 50GWh。
(二)新材料:高端制造基础支撑
产业逻辑
聚焦半导体材料、碳纤维、超导材料等 “卡脖子” 领域,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10 万亿元,技术升级与国产替代是核心驱动力,下游覆盖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等多领域。
产业代表
金力永磁,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龙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新能源领域业务占比 60%,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25%+
光威复材,航天级碳纤维材料龙头,星网项目独家供应商,航天业务收入年增 45%,市占率超 60%。
西部超导,低温超导材料领导者,产品供应 ITER 项目,超导材料业务占比 70%,研发投入占比 15%。
晶丰明源,LED 驱动芯片龙头,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半导体业务占比 80%,2025 年氮化镓产品收入占比超 30%。
楚江新材,3D 打印航天构件龙头,成本降低 40%,高端材料业务占比 40%,航天订单年增 50%+。
(三)航空航天:商业航天规模化爆发
产业逻辑
低轨卫星组网、商业发射、卫星应用三大赛道齐发力,2025 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 5000 亿元,2030 年目标突破 1 万亿元,批量化生产与成本下降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产业代表
中国卫星,卫星总装龙头,承担 GW 星座 60% 份额,卫星制造业务占比 85%,2025 年超级工厂投产(年产能 1000 颗)。
航天环宇,卫星结构件与射频组件,市占率超 30%,航天业务占比 90%,2025 年相关订单超 2 亿元。
铖昌科技,星载相控阵 T/R 芯片全球唯二供应商,市占率超 80%,卫星芯片业务占比 90%,2025H1 营收同比增 152%。
天银机电,星敏感器全球市占率 30%,打破欧洲垄断,航天电子业务占比 40%,SpaceX 订单实现突破。
上海沪工,箭体结构与卫星部件,G60 星链电源系统独家供应商,航天业务占比 50%,2025 年卫星产能提升至 200 颗 / 年。
(四)低空经济:政策开放催生新赛道
产业逻辑
eVTOL(飞行汽车)、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2025 年市场规模 3000 亿元,2030 年目标 2 万亿元,低空开放与智能基建是关键驱动因素。
产业代表
万丰奥威,通航飞机制造龙头,氢动力 eVTOL 获 500 架订单,低空经济业务占比 30%,2025 年 eVTOL 量产落地。
深城交,深圳低空智能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核心平台,低空基建业务占比 25%,直接受益试点城市建设。
中信海直,低空运营龙头,运营 80 + 架直升机,低空运输业务占比 70%,2025 年低空旅游收入增长 40%+。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龙头,“空中观光巴士” 试点落地,低空设备业务占比 35%,客单价 3000 元实现规模化盈利。
航天彩虹,无人机龙头,军用转民用,物流 / 巡检领域突破,民用无人机业务占比 20%,2025 年民用订单超 8 亿。
七大未来产业分析与 A 股代表
(一)量子科技:前沿技术制高点
产业逻辑
量子通信(安全需求)与量子计算(算力突破)双主线并行,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2000 亿元,核心企业掌握标准制定权与核心器件技术,“国家队” 背景企业优势显著。
产业代表
国盾量子,量子通信龙头,市占率超 70%,交付 200 + 比特超导量子整机,量子业务占比 95%,2025 年量子计算营收增 284%。
科大国创,量子算法接入金融系统,背靠中科大,量子相关业务占比 20%,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25%+。
光库科技,量子通信核心器件供应商,掌握光纤器件技术,量子器件业务占比 25%,2025 年出货量增长 60%+。
华工科技,量子点激光器唯一量产者,单光子探测器核心供应商,量子相关业务占比 15%,联合建设 6G 试验网。
(二)生物制造:绿色转型与健康升级
产业逻辑
合成生物学、生物基材料、细胞治疗等领域加速突破,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1 万亿元,政策支持菌种库建设与中试设备补贴,技术转化效率是核心竞争力。
产业代表
君实生物,创新药龙头,PD-1 抑制剂商业化成熟,生物药业务占比 100%,2025 年多个新药进入 III 期临床。
昭衍新药,全球最大 CRO/CDMO 企业,服务超 5000 家客户,生物服务业务占比 90%,研发人员超 4 万。
康泰生物,疫苗龙头,HPV 疫苗与新冠疫苗放量,生物疫苗业务占比 85%,2025 年疫苗销量增长 35%+。
双鹭药业,基因工程药物领先,布局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业务占比 70%,2025 年合成生物学产品落地。
冠昊生物,生物医用材料龙头,人工角膜技术领先,生物材料业务占比 60%,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30%+。
(三)氢能:清洁能源重要组成
产业逻辑
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全产业链发力,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5000 亿元,重卡替代与储能场景是主要增长点,政策聚焦降低储运成本与安全技术突破。
产业代表
亿华通,氢燃料电池系统领军企业,专注发动机研发,氢能业务占比 90%,2025 年重卡配套订单增长 80%+。
美锦能源,煤制氢龙头,布局加氢站网络,氢能业务占比 20%,2025 年加氢站数量超 100 座。
同济科技,燃料电池电堆龙头,技术源自同济大学,氢能业务占比 30%,2025 年电堆出货量增长 70%+。
合兴包装,氢储运设备龙头,高压储氢瓶技术领先,氢能设备业务占比 25%,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40%+。
亨通光电,氢气管网龙头,布局储氢复合材料,氢能相关业务占比 15%,2025 年管网订单增长 50%+。
(四)核聚变能: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产业逻辑
作为 “人造太阳” 工程,2030 年目标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市场规模预计达 2 万亿元,核心需求集中在超导材料、精密设备、控制系统等环节。
产业代表
西部超导,铌钛合金线材核心供应商,供 ITER 35% 份额,核聚变材料占比 30%,在手订单 60 吨。
宝钛股份,钛合金材料用于耐高温结构件,出口占比高,核电材料业务占比 20%,2025 年订单增长 40%+。
东方电气,提供聚变反应堆超导磁体,合作国家能源集团,核电装备业务占比 15%,2025 年相关收入增长 60%+。
中国核建,聚变示范堆建设总包商,政策背书强,核电工程业务占比 40%,2025 年核聚变项目订单超 50 亿。
合锻智能,核聚变精密锻造设备,参与中科院项目,高端装备业务占比 30%,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 35%+。
(五)脑机接口:医疗与科技跨界融合
产业逻辑
医疗康复、智能交互是核心应用场景,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500 亿元,技术突破集中在电极材料、信号处理算法,医疗场景商业化率先落地。
产业代表
创新医疗,参股脑机接口公司,A 股纯正标的,脑机接口相关业务占比 15%,2025 年进入商业化试点。
三博脑科,脑科医疗集团,与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协同,脑科医疗业务占比 100%,2025 年合作研发项目落地。
浙大网新,背靠浙江大学,脑机接口算法研发,智能技术业务占比 30%,2025 年算法商业化突破。
思创医惠,医疗信息化龙头,布局脑机接口数据处理,医疗数据业务占比 40%,2025 年相关产品上线。
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与脑机接口交互融合,AI 业务占比 90%,2025 年推出脑机接口辅助产品。
(六)具身智能:AI 与实体场景结合
产业逻辑
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是核心载体,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8000 亿元,算力支撑、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国产化是关键增长点。
产业代表
汇川技术,伺服电机市占率国内第一,适配机器人产线,工业自动化业务占比 70%,2025 年机器人配套订单增长 50%+。
山河智能,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布局工业与消费场景,智能装备业务占比 30%,2025 年原型机量产。
埃斯顿,工业机器人领军者,控制器技术领先,机器人业务占比 40%,与英伟达合作视觉系统。
捷昌驱动,线性驱动系统龙头,适配人形机器人,智能驱动业务占比 60%,2025 年机器人领域收入增长 80%+
(七)第六代移动通信(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产业逻辑
聚焦通算融合、空天地一体化,203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 1.5 万亿美元,专利布局与标准制定是核心竞争力,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协同发展。
产业代表
中兴通讯,6G 专利占比 21.7%,深度参与标准制定,通信设备业务占比 90%,2025 年 5G-A 向 6G 演进试点。
中国卫通,国内唯一商用卫星电信运营者,发力低轨星座,卫星通信业务占比 100%,2025 年低轨订单超 10 亿。
邦讯技术,6G 通信天线龙头,布局毫米波技术,通信设备业务占比 80%,2025 年毫米波产品量产。
光迅科技,量子光电子芯片研发,6G 核心器件供应商,光通信业务占比 90%,2025 年 6G 相关芯片突破。
新易盛,光模块龙头,1.6T 产品量产,适配 6G 传输,光模块业务占比 85%,2025 年 6G 相关产品收入占比超 20%。
一些结论性的观点:
1.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确定性更高,以航天航空、低空经济为代表,可以看到2025-2027 年是订单落地与产能释放周期。
2.未来产业中技术突破明确的方向,量子科技、核聚变、6G,在等待商业化拐点。
3.生物制造、脑机接口这类的方向,去评估事件窗口,政策落地、技术发布会等。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