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排泄物,科勒搞了个AI马桶摄像头

分析排泄物,科勒搞了个AI马桶摄像头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通过分析排泄物获取用户的健康数据?AI正在给传统卫浴企业增添一双科技的翅膀,具体能飞多高?真不好说。

全球卫浴领导品牌科勒(Kohler)在2024年10月20日官宣的新品——搭载AI摄像头的智能马桶Dekoda,以599美元(约合人民币4300元)的定价和“通过排泄物分析健康数据”的核心功能,瞬间引爆科技圈与家居行业的讨论。

这款被科勒定义为“数据驱动健康中心”的产品,究竟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突破,还是高价噱头下的营销尝试?

回溯科勒150年的家族传承史,这场跨界数字健康领域的冒险,又能否延续品牌“不依赖旧观点”的基因,在智能家居浪潮中开辟新赛道?​

01 当AI摄像头安装在马桶上

在智能家居的进化版图中,卫浴场景始终是技术渗透较慢的领域。

传统认知里,马桶的核心价值集中在节水、抗菌、自动冲洗等基础功能升级,而科勒Dekoda的出现,试图将这一日常洁具彻底重构为“个人健康监测设备”。

其核心技术逻辑,是通过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微型摄像头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协同,实现对用户排泄物的多维度分析,最终提供健康建议。​

从技术实现路径来看,Dekoda似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闭环。

根据官方介绍,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会自动启动环境光调节系统,通过动态调整马桶内部的光线强度与色温,消除环境光对拍摄效果的干扰,确保微型摄像头能清晰捕捉排泄物的形态、颜色等视觉信息。

与此同时,隐藏式传感器会同步采集样本的物理特性数据,包括水分含量、密度等,而光谱分析模块则会对样本成分进行检测,重点识别是否存在血液等异常物质。这些多维度数据会通过加密传输协议同步至配套的iPhone应用程序(科勒官方表示安卓版本将于2025年上半年上线),经过云端AI模型的处理后,生成直观的健康报告。​

为了缓解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科勒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多重防护机制。除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端到端加密,壁挂式遥控器还支持蓝牙指纹认证功能——只有通过指纹验证的用户,才能解锁查看健康数据,从物理层面杜绝了数据被他人误看的可能。

此外,磁吸充电底座的设计不仅简化了充电流程,也避免了传统充电接口长期使用后易受潮损坏的问题。​

然而,这款“黑科技产品”自官宣起就陷入了市场定位的争议。

一方面,599美元的硬件售价并非终点——用户还需额外订阅科勒健康服务(个人套餐、家庭套餐)才能获取完整的健康分析功能,这意味着用户的总支出远超普通智能马桶的价格水平。

另一方面,业界对其实际效用的质疑从未停止。有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指出,通过排泄物分析健康数据的技术路径存在天然局限性——仅凭视觉特征和基础成分检测,无法替代专业医疗机构的粪便常规检测、潜血试验等诊断手段,更无法实现对肠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最多只能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辅助参考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科勒并非首个布局健康监测卫浴产品的企业。早在2022年,法国智能硬件公司Withings就推出了尿液分析仪U-Scan,可通过安装在马桶内的检测模块分析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帮助用户监测糖尿病、肾脏功能等健康状况。

根据科勒官方公布的信息,Dekoda将于2025年10月21日起正式在北美、欧洲市场发货,2026年计划进入亚太市场。

《节点财经》看来,这款产品的推出,不仅是科勒从“卫浴产品制造商”向“健康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折射出传统家居企业在消费升级与科技浪潮下的焦虑——当市场对基础功能的需求趋于饱和,唯有通过跨界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02 功效争议:AI健康监测的“理想与现实”​

“看颜色就能知道缺水,为什么要花几千块买个马桶?”在科勒Dekoda的官宣新闻评论区,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困惑。

尽管科勒为这款产品赋予了“智能健康监测”的高端定位,但从其公开的功能细节来看,核心功效仍存在诸多待考证之处,这场“AI+卫浴”的跨界尝试,似乎还停留在“技术噱头大于实际价值”的阶段。​

从Dekoda的核心健康监测功能来看,其对肠道健康的评估主要依赖“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这一经典医学标准。该分类法将粪便分为七类,通过形态、稠度等特征判断肠道蠕动情况与消化功能,是临床医生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

然而,这种基于视觉识别的分析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本身需要结合粪便的整体形态、排便感受等多维度信息综合判断,仅凭摄像头拍摄的二维图像,可能出现误判——例如,某些食物残渣可能导致粪便形态异常,可能会被AI误判为“肠道健康问题”。其次,肠道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肠道菌群、消化酶分泌、肠道黏膜健康等多个维度,AI仅通过粪便的外在特征进行分析,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其给出的健康建议也难免流于表面。​

在水分状况监测方面,Dekoda的技术逻辑是通过传感器检测尿液浓度,结合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通过算法计算出用户的水分摄入是否充足,并生成相应的补水建议。

但正如网友质疑的那样,普通人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就能大致判断水分状况——淡黄色通常表示水分充足,深黄色则提示需要补水,这种无需任何技术成本的判断方式,让Dekoda的“水分监测功能”显得有些鸡肋。

再看便血这个功能。

北京某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指出,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如肠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血液经过消化后会呈现黑色或柏油样,Dekoda的光谱检测技术可能无法识别;而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较少,血液可能附着在粪便表面,若马桶内的水流将其稀释,也可能导致检测失败。

此外,即使Dekoda检测到血液,也无法判断出血的位置和原因,用户最终仍需前往医院进行肠镜、胃镜等专业检查,“与其依赖马桶的检测功能,不如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不过,市场也有认可者。一部分科技爱好者认为,这是“智能家居场景的延伸”,愿意为新鲜事物支付溢价,但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更像是“智商税”。

这种争议背后,反映出当前智能健康硬件行业的普遍困境: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如何在“噱头”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03 百年科勒:从马槽到AI马桶的进化史​

科勒敢于在智能健康卫浴领域“吃螃蟹”,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150年品牌历史中“不依赖旧观点”基因的延续。从1873年收购濒临破产的铸铁厂,到如今成为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浴巨头,科勒家族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产品创新的执着,一次次在行业变革中实现突围,而Dekoda的推出,正是这家百年企业在科技时代寻求新增长曲线的又一次尝试。​

科勒的故事始于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1873年,29岁的约翰・迈克・科勒(JohnMichaelKohler)以5000美元的价格,从岳父手中收购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一家铸铁厂。当时,这家工厂主要生产农具、马槽和下水管道。​

十年后的1883年,一次偶然的灵感改变了科勒的命运。约翰发现,工厂生产的铸铁马槽容积大、材质坚固,如果在其表面覆盖一层搪瓷釉,就能使其变得光滑洁白、易于清洁——这样的产品,与其用来喂马,不如给人洗澡。

于是,他带领工人对马槽进行改造,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搪瓷浴缸。这款“意外诞生”的产品很快引发了市场轰动:当地一位农民用一头牛、14只鸡加1美元的“组合套餐”换走了第一个浴缸,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甚至愿意支付比马槽高出数倍的价格购买。

约翰敏锐地意识到,卫浴产品将是未来的蓝海市场,随即带领公司全面转型,专注于搪瓷卫浴产品的生产,科勒的“卫浴基因”就此奠定。​

在约翰之后,科勒家族的第二代传人沃尔特・科勒(WalterKohler)进一步推动了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他引入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让科勒的卫浴产品从“高端奢侈品”走向“大众消费品”,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此后的百年间,科勒家族始终坚持“家族经营”模式——不聘请外部CEO,所有掌门人都来自科勒家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部人才的引入,但也确保了品牌理念的一致性和战略的长期稳定性。

在第三代掌门人小赫伯特・科勒(HerbertKohlerJr.)的带领下,科勒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边界,从卫浴产品延伸到家具、发电机、高尔夫球场等领域,但卫浴始终是其核心业务。小赫伯特留下的那句“依赖旧观点会摧毁公司”,被刻在科勒美国威斯康星总部大厅的墙上,成为科勒家族所有人共同的座右铭。​

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家居浪潮的兴起,科勒开始积极布局“科技+卫浴”的赛道。从早期的自动感应水龙头、智能恒温浴缸,到后来的语音控制马桶、物联网卫浴系统,科勒一直在尝试将前沿科技融入传统卫浴产品。

而Dekoda的推出,是其在“健康监测”领域的一次大胆突破——相比之前的产品,Dekoda不再局限于“提升使用体验”,而是试图进入“健康管理”这一更高维度的领域,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科勒Dekoda的推出,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产品创新,更折射出整个智能卫浴行业面临的共同困惑:当技术逐渐成熟,产品功能不断叠加,智能卫浴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是“炫技式”的科技堆砌,还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实用创新?​

正如小赫伯特・科勒所说:“依赖旧观点会摧毁公司。”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赢得未来。对于科勒而言,Dekoda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在“智能健康卫浴”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努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Dekoda的争议也将推动企业和消费者重新思考——智能卫浴的未来,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题图由AI生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