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803.05亿欧元虽同比微增2.3%,但净亏损达10.72亿欧元,同比由盈转亏,降幅高达168.8%,营业亏损更达12.99亿欧元,创近五年季度亏损纪录。
这一表现与去年同期净利润15.58亿欧元、营业利润28.33亿欧元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前三季度累计销量651.8万辆同比增长1.8%,但净利润同比暴跌61.5%至34亿欧元,折射出这家德国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变革中的深层困境。
电动化转型困境,成本高企与战略摇摆
财报显示,大众集团2024年全年净利润1029.2亿元(约124亿欧元),仅次丰田位居全球车企第二,但2025年业绩骤然失速。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坦言,低利润率电动车产量增加、75亿欧元额外负担(含美国关税、保时捷重组及商誉减值)是主因。
剔除费用后,前三季度利润率5.4%,含费用则跌至-1.6%,安特利茨称此水平“在当前环境下总体尚可”。美国关税上调预计全年造成最高50亿欧元压力,负面影响将持续发酵。
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超豪华品牌,保时捷曾是集团最稳定的“利润引擎”。但今年三季度,保时捷遭遇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经营亏损达9.66亿欧元,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暴跌99%至40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约40亿欧元形成断崖式落差。这场“失速”的背后,是保时捷电动化战略的剧烈调整。
2022年,保时捷曾高调宣布“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激进目标,但今年9月却突然转向,宣布重回内燃机(ICE)赛道,产品规划从全面电动化转向内燃机、插混、纯电三线并举。更严峻的是,保时捷的销量颓势正在全球市场蔓延。
在中国市场,保时捷第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7.2%,仅交付66.03万辆;北美洲市场销量更是同比下滑9.8%,至24.69万辆。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崛起,保时捷在价格、智能化配置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正被快速削弱。
保时捷的重组成本更令人咋舌。内部裁员、取消独立电池业务投资带来10亿欧元支出,仅前三季度重组成本已达27亿欧元。电池业务作为电动化核心,大众曾计划投入巨资自建产能,但如今却因成本压力与技术瓶颈选择收缩。这种战略摇摆不仅增加了短期财务负担,更可能动摇投资者对大众长期转型能力的信心。
大众的亏损背后,是电动化转型中的成本压力与战略反复。集团曾设定2026年节省100亿欧元成本、营业利润率6.5%的目标,但当前营业利润率仅2%-3%,远低于预期。电动车产量增加虽符合环保趋势,却因初期高成本、低利润率拖累了整体盈利。
电动化转型的另一重挑战来自供应链与市场接受度。大众在欧洲市场的电动车销量虽增长,但北美洲市场同比下滑9.8%,西欧、中欧、东欧及南美市场虽增长,却难以抵消核心市场的颓势。
中国市场的下滑尤为显著——作为大众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第三季度销量66.03万辆同比降7.2%,自主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等凭借更低的电动车价格、更先进的电池技术(如刀片电池、800V高压平台)以及智能化配置(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大众在智能化领域的滞后,使其传统燃油车的“性价比”优势在新能源时代不再明显。
市场格局重构:中国竞争与全球挑战
大众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中国市场的变化最具代表性:自主品牌通过垂直整合电池产业链(如宁德时代)、快速迭代智能驾驶系统(如华为ADS)、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如理想汽车的增程式SUV),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
大众在华合资企业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虽推出ID.系列电动车,但因定价偏高、智能化功能不足,难以复制燃油车时代的辉煌。
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全球贸易环境。美国关税上调对大众造成直接冲击,预计全年最高50亿欧元损失中,相当一部分源于北美市场销量下滑与成本增加。作为大众第二大市场,北美市场第三季度销量24.69万辆同比降9.8%,关税压力加剧了盈利压力。欧洲市场虽保持增长,但欧盟“碳关税”政策、本土电动车补贴退坡等政策变化,也增加了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
保时捷的案例则揭示了超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时代的特殊性。其客户群体对传统内燃机的“情怀”与对电动车的“技术期待”存在矛盾,战略调整虽短期缓解了成本压力,却可能损害品牌的高端形象。
大众的应对策略包括成本削减与结构调整。集团计划通过裁员、优化供应链、关闭低效工厂等措施节省100亿欧元,目标2026年营业利润率6.5%。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电动车销量能否快速提升、智能化技术能否突破、以及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的竞争态势能否改善。
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普遍阵痛。丰田、福特、通用等传统巨头均面临类似挑战,但大众的特殊性在于其庞大的体量与复杂的品牌矩阵(含奥迪、保时捷、斯柯达等)。这种复杂性既可能成为转型的阻力(如品牌间资源争夺、战略协同困难),也可能成为优势(如多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技术共享降低成本)。
短期来看,大众需优先解决成本高企与市场下滑问题。通过优化电动车生产流程、降低电池成本、提升智能化配置竞争力,可能逐步改善利润率。同时,在华市场需加强与本土科技企业的合作(如与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加速本地化研发,以应对自主品牌的竞争。
长期而言,大众的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对技术趋势的判断与执行能力。若能平衡好电动化、智能化与传统燃油车的过渡,同时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点,仍有可能重返增长轨道。但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需要管理层在战略定力与灵活调整间找到微妙平衡。
大众的三季度亏损,既是转型期的“成长痛”,也是行业变革的“风向标”。它提醒所有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利润奶牛”,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存者。对于大众而言,这场亏损或许正是其重新审视战略、重塑竞争力的契机。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