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6倍的长江电力:为什么缺席了本轮牛市?

万物皆周期

来源:图虫

今年以来,A股上证指数累计大涨近20%,表现甚至跑赢了美股。周五,指数成功突破持续一个月的震荡区间,正式向4000点大关发起冲击。

在牛市大背景下,作为价值蓝筹代表的长江电力,今年却逆势下跌近2%,并在当前位置盘整了近一年之久,表现远逊于科技、周期等热门板块白马。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电力到底怎么了?为何在这一轮大牛市中表现如此平淡?


01


2014年7月—2024年7月,长江电力累计大涨约650%,且中途波动回撤很小。市值不断膨胀,目前已经位居A股第11位。

为什么它能够持续牛十年之久?

第一,商业模式相对更好,业绩具备一定成长性。

长江电力拥有六座巨型水电站,包括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和白鹤滩。其中四座位列全球装机容量前十。

水电行业具有高壁垒,属于特许经营范畴,形成了国家主导的垄断格局。更重要的是,水电的“原料”是可再生的水资源,不像火电那样受煤炭价格波动影响,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回报。

这种模式显著优于其他能源类型。火电受煤炭价格周期性影响,业绩波动大,市场格局也更分散。光伏、风电等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同样呈现强周期性。

因此,资本市场给予大型水电企业更高估值,是合理且必然的。

长江电力过去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装机容量的提升——即集团先将其他水电站建设培育成熟,再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2015年和2023年,公司先后注入了三峡电站、溪洛渡与向家坝、乌东德与白鹤滩等电站,带动收入和利润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5-2024年,长江电力的营收从242亿元增至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3%。归母净利润从115亿元增至3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5%,净利润增长近15%,主要受益于上游来水偏丰,带动发电量上升。但这并不可持续。

总的来说,业绩的持续增长,是推动长江电力股价长期走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它恰好契合了近几年的市场风格,成为估值提升的另一大推手。

2014年7月,长江电力的估值仅10倍左右。而十年后,最高曾接近30倍,几乎翻了两倍。尤其是在2023年至2024年7月期间,估值上升最为明显。

那段时间,A股整体处于熊市,沪指从3400点一度跌至2600点附近。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下行,电力、银行、交通等被视为防御型的红利板块受到青睐。这些板块业务刚性强、收入确定、现金流稳定,且具备持续高分红能力。

长江电力常年分红在70%以上,自然也成为机构追捧的对象。

以上两点,构成了长江电力过去股价持续表现优异的核心逻辑。


02


然而从2024年7月之后,长江电力股价未能延续之前的缓步上涨态势,出现明显的高位滞涨。即便从去年“924”至今大盘上涨超过千点,公司股价也仅微涨2%。

为什么涨不动了?

根本原因在于,其背后的上涨逻辑已悄然改变。

其一,业绩持续增长的预期减弱,高估值难以维持。

2023年两大电站并表后,长江电力后续已没有明确可注入的新电站,业绩难以再现过去那种“上台阶”式的跃升。然而其估值却一度达到成长股水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泡沫,需要通过震荡或回调来消化。

其二,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价存在下行风险。

电价本身具有周期性。回顾2015-2016年,就曾出现过电价大幅下跌。当时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用电需求不振,同时前期核准的大量火电项目陆续投产,供需失衡导致水电、火电电价双双走低。

再看长江电力自身,2018-2020年,其综合上网电价从0.277元/千瓦时逐步降至0.265元。之后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等电价较高的电站投产,2024年电价回升至0.285元左右。

过去,长江电力的电价多采用成本加成方式核定,但随着电改推进,市场化交易比例提高,电价波动也在加大。未来不排除电价再次进入下行周期的可能。

其三,A股市场风格已从红利切换,且这一趋势可能持续。

从去年“924”开始,一系列高强度政策阻断了经济通缩的负向循环。

“924”为何如此关键?

在此之前,尽管央行多次降准降息,货币环境宽松,但经济预期并未明显改善,市场陷入“流动性陷阱”。而“924”政策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宽信用周期。

典型如针对小微企业的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扩大,以及对中型企业三年期流动贷款续贷支持。随后,中央财政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等方式主动“加杠杆”托底经济。

宽货币+宽信用,叠加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共同催生了这一轮大行情。

而今年7月召开的第六次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将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被视为“供给侧改革2.0”,有望推动经济从通缩走向通胀周期,成为牛市后半段的重要叙事逻辑。

在此宏观背景下,市场主线从去年9月前的红利板块转向科技成长。经济预期好转,资金自然从长江电力这类防御型标的流出,转向更具成长性的方向。

这一风格可能贯穿本轮牛市。除非出现两大外力干扰。一是美股因经济非线性衰退出现崩盘式下跌,牵连A股。二是宽信用政策开始收紧。2027年9月续贷政策到期,可能会是一个观察时间点。

否则,在牛市进程中,长江电力为代表的红利风格很难再度占优,收益率可能持续跑输大盘。


03


牛市中的市场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年9月至10月,科技成长、小盘占优的格局已出现微妙变化。

9月前,小盘风格明显领先,中证2000、中证1000指数持续跑赢上证50、沪深300。而近两个月以来,风格已逐渐转向大盘。

至于科技成长主线能否持续,市场仍有分歧。但从现实表现看,科技向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价值板块切换的概率正在上升。

9月初至今,Wind科技大类指数涨幅不足2%,而有色金属、新能源板块同期涨幅分别接近10%和14%,远超前者。这背后是供给侧扰动及“反内卷”政策推动市场对价格趋势上涨的预期。

此外,科技板块经历两轮大涨后估值已偏高,尤其是以人工智能、芯片为首的细分领域。截止10月24日,其PE已经高达85倍、177倍,远超过去十年估值上线区间。而有色金属、新能源在业绩改善的大背景下,估值还处在相对洼地。

万物皆周期,没有哪一种风格能够永远主导市场。2023年至2024年9月,红利板块强势近两年,抱团推升估值泡沫。之后一年,科技主线占据舞台,估值又来到历史高位。

接下来,轮动几乎是必然的,无非时间早一点晚一点罢了。

至于何时再次大规模切换回红利,无法确认。要么全球发生黑天鹅强行打断牛市,要么就要再等1-2年后,经济进行下一轮周期,或许才有可能。

当然,短期1-2月的短暂切换占优,并不改变大的趋势。比如,在今年4-5月,中美之间突发黑天鹅,贸易摩擦剧烈,导致市场对经济预期一度重回悲观,以致于红利风格短暂占优。但很快伴随谈判推进,这一悲观预期又被扭转过来,红利又开始重新回到下跌趋势之中。

还有一点,曾经的超级牛股,未来也并非一定能继续牛。A股有太多这样的案例,关键是未来业绩增长是否有持续性。对长江电力而言,即便未来红利风格切换回来,假设估值仍然维持在20倍左右,利润不再增长,又能有多少上涨空间呢?

未来,最好是把长江电力当成中长期的低息债券,固定拿分红,这样应该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落差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