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分属性收税,谁受益谁承压?

这是中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以来最重大的税收改革,标志着行业税收治理从“笼统监管”迈入“精细分类”的新阶段。

摄图网_303377895_保存背景自然多彩调(企业商用).jpg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11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正式落地,政策核心直指黄金的双重属性,首次以官方文件明确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用途,并配套差异化增值税规则。

这是中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以来最重大的税收改革,标志着行业税收治理从“笼统监管”迈入“精细分类”的新阶段。

短短数日,市场便产生了连锁反应。老庙黄金、周大福等品牌金饰单日每克涨价超60元,菜百首饰涨幅更是达6%;港股周大福、老铺黄金股价单日跌幅超7%,A股潮宏基一度跌停。

这场“一政激起千层浪”的变革,不仅重构了个人与企业的购金、经营成本,更将深刻影响中国黄金市场的生态格局与国际话语权。 

为何要给黄金贴上“属性标签”?

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后,黄金市场虽逐步市场化,但“投资”与“消费”属性的模糊始终是税收征管的痛点。部分企业利用增值税抵扣链条漏洞,将投资性黄金伪装成消费用途套利,既造成税收流失,也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此次新政的核心,正是通过“清晰界定+差异税制”,破解这一长期难题。

新政首先以“纯度+功能”双重标准,为两类黄金划定明确边界。

投资性黄金涵盖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标准黄金,以及加工后含金量99.5%及以上的金条、金锭,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法定金质货币。非投资性黄金则以黄金饰品、工业用金为代表,即除投资用途外的所有场景。

过去,市场上存在交易所黄金虚报投资用途、实际流向消费领域的套利现象,新政的划分恰好针对性解决了这一乱象。

税制设计上,新政延续了场内交易的优惠基础,同时在交割环节实现“精细化管控”。

对于未实物交割的场内交易,卖出方仍免征增值税,保障了期货、电子盘等市场的流动性。

实物交割时则按用途分化,投资性黄金的会员单位可享增值税即征即退,但销售时只能开普通发票,阻断“抵扣套利”;非投资性黄金的会员单位购入时免税,但进项税扣除率从13%降至6%,加工销售后可开专用发票。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武嘉指出,这种差异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发票管控让每类黄金的税负“对号入座”,既堵漏洞,又不打乱合规企业的经营节奏。

政策背后,是规范市场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双重考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指出,新政通过税收杠杆引导两大方向:一是推动黄金交易向交易所集中,提升市场透明度;二是避免资源错配。 

不同主体的成本重构

新政落地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三类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逻辑,正随着成本变化悄然改写,形成“有人受益、有人承压”的分化格局。

对个人消费者而言,购金决策已进入“属性分化”时代。

投资需求层面,通过交易所或银行代理的标准化产品(如黄金ETF、积存金)成本优势凸显。

以10万元标准黄金为例,交易所渠道免税,场外交易需缴13%增值税,成本相差1.3万元。这将推动高净值人群加速转向场内,黄金ETF规模或将持续扩大。

消费需求层面,金饰价格因企业进项税抵扣减少而明显上涨。周大福足金饰从1198元/克涨至1259元/克,菜百首饰从1168元/克涨至1238元/克,每克涨幅超60元。

产业链企业则面临“两极分化”的生存挑战。

头部会员企业虽有成本压力,但凭借渠道与定价权仍可以从容应对。未来,合规龙头的优势会进一步放大,反观中小非会员企业,日子则不好过。

深圳水贝市场有商户表示,“非交易所渠道采购成本涨了,又不能开专票,客户都跑到大品牌去了,库存周转也延长了不少”。未来,部分小微企业或将转向回收金加工或寻求与会员单位合作,以降低税负压力。

金融机构的业务调整则更为迅速。

工商银行11月3日先是暂停如意金积存开户与实物提取,傍晚又紧急恢复;建设银行同步暂停“易存金”实时买入与实物兑换,兴业银行将积存金购买起点从1000元提至1200元。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调整是为了应对交割环节的税负增加。新政前积存金提取几乎无税,现在每克可能多缴40-50元,只能通过暂停业务或提高门槛控制风险。

长远看,银行更倾向于推广不含实物交割的纸黄金、黄金ETF,未来,这或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黄金市场的规范化进阶之路

短期的价格波动与业务调整背后,这场税收新政正在推动中国黄金市场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

行业生态的“净化”已初见端倪。

过去,中小金店依赖“不带票交易”以“当日金价+1-2元”的低价抢占市场,这种模式在新政下难以为继。合规成本成为硬性支出,小金店的低价优势消失,市场价格底线上移并趋于透明。

市场功能的“升级”也在加速。

新政推动资金向场内集中,“上海金”基准价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业内认为,一个透明、规范的市场,能更好反映真实供需,让‘上海金’在全球定价体系中更有话语权,过去国际金价主要看伦敦、纽约,未来中国市场的交易数据会被更多机构参考。

同时,市场对黄金的认知也在转变。金饰价格中,材料成本占比下降,工艺与品牌溢价提升,消费者不再只看“克重”,而是更关注设计、工艺与品牌,这种转变倒逼企业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政策落地仍有优化空间。

专家普遍建议三方面完善。一是细化分类标准,出台《黄金用途分类认定指引》,明确金饰与金条的物理区分;二是支持中小企业,设立专项补贴帮助其接入税务系统,降低合规成本;三是强化跨部门协同,央行、税务、工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击新型套利行为。

从2002年黄金市场市场化破冰,到2025年税收新政开启精细化治理,中国黄金市场的每一步变革,都在朝着更规范、更开放的方向迈进。

此次税收调整虽短期内带来阵痛,但长远看,它将净化市场生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中国黄金市场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更重要地位铺路。

对于个人消费者,需理性区分投资与消费需求,选择合规渠道;对于企业,唯有拥抱规范、聚焦创新,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足;而对于中国黄金市场而言,这场变革标志着其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思维财经出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