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常态:当“硬科技”成为A股的通行证

这些快速过会或发行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于半导体、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且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技术壁垒高的特点。

封面.png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随着A股市场的回暖,首发也逐渐重回正规。截止11月初,包括北交所在内,已有88家企业完成了招股,80家企业顺利发行。除了发行数量与此前相比大幅下降外,一批高技术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通过审核并完成发行,这一现象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上交所网站显示,沐曦集成、红板科技等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企业从受理到过会仅用了一百多天;联合动力(301656.SZ)、西安奕材(688783.SH)等业务已成熟的企业,甚至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受理到发行的全过程。 

这些快速过会或发行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于半导体、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且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技术壁垒高的特点。与此同时,截至10月底,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仍有35家企业处于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状态,等待发行时间最长的是2022年7月过会的通美晶体,过会至今已超过3年,却仍未完成发行上市。IPO企业发行周期冷暖鲜明对比的背后,折射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企业领域的深刻变革。 

冰火两重天:发行周期的明显分化 

在A股首发市场逐渐重回正规的时候,2025年的IPO市场,与此前的超发截然不同,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显著特征。一边是部分企业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完成审核、注册及发行等工作,另一边则是多数企业需要排队等待多年,以走完整个上市流程。 

截至2025年11月初,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共有35家企业处于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状态。这些企业的过会时间跨度极大,最早的是2022年7月12日过会的通美晶体,历时已超过3年,却迟迟未能发行;而最新的是2025年10月底才过会的沐曦集成、红板科技等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沐曦集成、红板科技这类企业,从交易所受理其首发申请到最终过会,仅用了100多天,他们也因此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其实,2025年审核通过的78家首发企业中,有近10家企业实现了从首次提交招股书到最终过会的周期少于365天。这些高效过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创板,他们的特点也十分鲜明。 

快速过会的企业与传统IPO企业在财务特征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公司并非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而是营收集中在5-20亿元区间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中,多数营收仅有5-10亿元,仅个别企业的收入超过了20亿元。这种"中等营收、高增长"的财务特征,反映了注册制下,监管层对IPO企业质量的新要求。 

硬科技当道:高效首发的共性密码 

梳理这些审核效率显著提升的企业,一个清晰的共性浮出水面。这些公司全部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且高度集中于半导体和新材料等领域。 

在半导体领域,沐曦集成专注于高性能GPU研发,其首款7nm制程芯片MX10实测性能达到英伟达A100的82%;昂瑞微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在国产射频芯片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尺寸硅片生产商西安奕材(688783.SH),从科创板受理到最终上市,更是仅用了200多天。 

医疗健康领域的健信超导,2025年5月其首发申请才获得交易所受理,同年10月,公司就通过了上交所发审委的审核。健信超导虽然收入规模不大,但作为国内少数掌握高场超导磁体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健信超导在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红板科技则代表了高端电子制造领域的创新力量。红板科技在高端PCB制造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生产的PCB板被广泛用于汽车的动力系统(ECU)、车身控制、安全系统(ABS、安全气囊)以及日益复杂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中,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红板科技的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公司收入与盈利表现也十分稳健。 

汽车供应链领域,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核心部件的企业,联合动力自2024年12月底IPO申请获得受理,到2025年9月25日企业顺利完成发行上市,公司的申报周期不足270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实现高效通过审核,除了行业属性外,更关键的是它们在申报前已做足了准备。招股书信息披露质量高、核心技术指标清晰、商业逻辑完备、财务数据规范,这些前期准备都大幅减少了监管问询轮次和深度。 

同时,多数高效过会的企业还获得了国家级或地方产业基金的战略投资,这种"国家队"在投资前就已对被投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尽调,其投资也成为企业规范性的背书,这种背书显著提升了审核的可信度。如沐曦集成在IPO前已完成了5轮融资,成功引入了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等战略投资者,企业估值从2023年的65亿元增长至IPO时的320亿元。 

改革深化:IPO发行的新常态 

2025年出现的IPO审核效率显著提升的现象,本质上是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深化的结果。自2023年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A股IPO审核机制经历了从形式审核到实质判断的转变,审核标准也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监管层与市场已更加关注IPO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市场空间和成长潜力。 

科创板和北交所作为注册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差异化的审核机制。科创板为科技创新企业设计了更高效的审核流程,拟实行“即报即审"的机制,问询轮次也从早期的平均4.2轮降至2025年的2.5轮。北交所则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辟了审核绿色通道,如岷山环能仅用22天就完成从提交到过会的全过程。 

从区域分布看,审核效率高的企业中,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占据较高,中西部也有部分企业实现了高效过会。这种"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点状突破"的格局,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表明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正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展望未来,这一审核效率提升的趋势或将持续演化。一方面,行业覆盖面可能从现有的半导体、医疗健康、新材料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科技前沿领域扩展;另一方面,审核标准将更加精细化,研发投入占比、发明专利数量等硬指标门槛可能会提高,对不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则明确排除在高效审核名单之外。 

这种变革将对市场各参与方影响深远。对企业而言,更短的审核周期意味着更低的上市成本和更确定的资本规划;对投资者而言,企业高效完成发行,投资者尤其是一般投资者则有机会更快分享优质企业的成长红利;对整个资本市场而言,IPO审核的差异化则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当A股市场仍在讨论IPO堰塞湖问题时,2025年的审核效率提升现象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快速上市,但符合国家战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确实能够获得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高效支持。这或许正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监管层与市场不再纠结于企业的规模、盈利及稳定性,而是将资源向战略新兴行业倾斜。(思维财经出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