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龙系“租壳”中元股份:一笔非典型的“轻资产”式易主

2025年10月30日,中元股份(300018.SZ)公告了公司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其复杂的控制权变更过程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封面.png

 《投资者网》引线 | 吴微

2025年10月30日,中元股份(300018.SZ)公告了公司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其复杂的控制权变更过程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公司新实控人朱双全、朱顺全与朱梦茜三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表决权委托+一致行动协议+定向增发"的组合方式,取得了这家股权分散的智能电网领域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这种方式与A股常见的溢价受让原实控人股权、再接受表决权委托的交易模式并不相同,其特点是交易效率高、资金占用少,且原实控人未能在交易中锁定部分收益,因此他们利益与新实控人高度绑定。公告显示,新实控人朱氏家族的核心资产是鼎龙股份(300054.SZ),为一家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的上市公司,同时他们还控制或参股了两家规模较大的非上市半导体材料公司。 

历史统计显示,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往往伴随着业务调整或资产重组,其结果因公司具体情况而异。而这样的“创新式”交易并非前无古人,百圆裤业(后更名为跨境通,002640.SZ)的控制权变更与后续发展,或许能给中元股份一个警示。市场也早已参考“买壳”“卖壳”交易,将这类新实控人不受让原实控人股权,却通过某种协议或方式取得上市公司主导权,并主导企业后续发展的模式称之为“租壳”。中元股份的这次“租壳”,将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发展,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控制权易手:一场精心设计的"轻资产"游戏 

2025年10月30日,中元股份公告了一系列重要变动。公告显示,其原实控人尹健、卢春明等八人与朱双全、朱顺全签订了《表决权委托协议》,将其合计持有的1.01亿股股份(占总股本20.71%)对应的表决权全部委托给朱氏兄弟。 

同日,朱双全、朱顺全与持股4.92%的朱梦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三人合计控制了中元股份25.6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新实控人团队。据中元股份披露,朱双全、朱顺全为兄弟关系,朱双全、朱梦茜为父女关系。 

这一控制权变更的精妙之处,在于标的公司的选择与朱氏家族前期的布局。公开信息显示,中元股份的持股十分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也未超过5%,原实控人尹健、卢春明、邓志刚等八人通过一致行动人协议控制了公司。这样分散的股权结构,能为后续朱氏家族实际控制上市公司提供便利。 

前期布局上,朱梦茜在2025年第二季度新进成为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彼时其持股为3.17%;第三季度朱梦茜继续增持股权至4.92%,成为中元股份单一第一大股东,却又刻意避开5%的举牌红线,为后续操作保留了战略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还有配套募资计划。中元股份控制权变更的同时公司还披露了向朱双全、朱顺全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拟通过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5亿元资金,发行价8.15元/股。若定增完成,朱氏家族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实现从"代理控制权"到"实质所有权"的转变。而募资也将有效补充中元股份的现金流,为企业后续运作提供保障。 

这种"表决权委托+一致行动+定增"的模式,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与传统股权转让相比,它避免了大额资金支付、复杂的监管审批流程和潜在的要约收购义务,因此交易效率更高。而中元股份原实控人仍保留股权,仅让渡表决权,保持了享有资产增值收益的可能性,因此其利益也与新实控人高度绑定。这种模式在特定股权结构下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对企业后续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本版图:材料帝国与中元股份的协同可能 

朱氏家族敢于再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其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朱双全、朱顺全兄弟是鼎龙股份(300054.SZ)的创始人和实控人,合计持有公司29.29%的股份。鼎龙股份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企业,公司专注于解决"卡脖子"领域的进口替代,核心产品包括CMP(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半导体显示材料和先进封装材料。 

除了鼎龙股份这一上市平台外,朱氏家族还通过非上市企业布局了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其他关键环节。例如其控制的湖北芯陶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静电卡盘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在公司成立仅一年就入选了"2024武汉市十大科技创新产品"。他们重度参股的另一家公司,武汉市汇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于CMP钻石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该公司已规划年产6万片集成电路CMP用金刚石修整盘项目。 

这种资产布局与中元股份的现有业务存在着潜在的协同空间。中元股份主业为智能电网设备,包括电力故障录波装置、时间同步系统等,这些设备的核心是电力电子技术,产品依赖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而鼎龙股份的CMP材料正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耗材。若中元股份能成功实现产业链整合,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经验显示,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往往会伴随着业务调整与重组并购。中元股份在2015年曾收购世轩科技,成功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展现了公司具备的并购整合能力。对于朱氏家族而言,将相关资产注入中元股份,可能会实现产业协同与资本价值的双重提升。而对中元股份原实控人而言,若公司价值因产业协同而提升,其保留的股权也将获得增值的机会。 

历史镜鉴:控制权变更的机遇与风险 

中元股份这样不受让原实控人股权的“租壳”交易,并非前无古人,百圆裤业的案例或能为市场提供重要的参考。2014年,百圆裤业通过收购跨境电商环球易购100%股权,让环球易购创始人徐佳东成为了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此后公司也因此更名为"跨境通"。 

徐佳东虽然因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收购其持有的资产,成为了企业重要的股东,但彼时杨建新夫妇仍拥有跨境通大量的股权,还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因此跨境通收购环球易购并非典型的“借壳”上市。直到2018年徐佳东受让了杨建新夫妇的部分股权并获得表决权委托后,才成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 

而在此之前,环球易购作为上市公司主要的资产,跨境通的经营,或已由徐佳东主导,公司也在2016-2018年间又收购了数家跨境电商资产。而杨建新夫妇在企业转型后,陆续减持了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获取收益(“租金”)。 

这样的合作初期,跨境电商确实为跨境通带来了业绩快速增长,股价大幅上涨的局面。然而,环球易购的商业模式存在内在挑战,加上此后新老股东之间的治理分歧,2020年跨境通计提了57.65亿元资产减值,此后公司也陷入了长期亏损的困境之中。目前徐佳东也因职务侵占从跨境通中出局,上市公司已成为了无实控人的公司,并深陷被诉讼、被执行的困局中。 

跨境通的困境不是孤例。中昌数据(600242.SH)2016年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了新实控人,后因公司业绩问题和治理混乱,2023年退市;文化长城(300089.SZ)2019年变更实控人后,新旧股东围绕董事会席位展开拉锯战,公司经营因此停滞,企业同样走向了退市的命运。 

当然,市场上也有成功的案例。惠泰医疗(688617.SH)在迈瑞系控股后,新股东为其导入了资源,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芯源微(688037.SH)在北方华创(002371.SZ)入主后,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公司的股价也持续走高;藏格矿业(000408.SZ)也在新股东紫金系支持下,重新焕发了活力。 

当然与上面的案例相比,中元股份的控制权变更具有自身特点。朱氏家族通过精妙的资本运作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后续发展将取决于多个因素。控制权的稳定性、原实控人的利益协调、后续业务整合的合理性、产业协同的实际效果等,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控制权变更本身并非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战略执行、优质资源导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元股份的这次控制权变更,既是一次资本市场上的出奇制胜,也有可能成为公司发展的新起点。这场控制权变更的长期影响,仍需要时间来验证。(思维财经出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