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一向注重公益事业,这与保险业自身“爱的事业”的定位有关,近年来,险企对于公益事业不断加码,背后的理由却有所升华,不仅仅为了彰显关爱,更为了险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保险业要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创造社会价值,并实现经济价值,而公益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险业与公益,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下,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
2025年5月13日,是中国太保建司34周年纪念日,也是第4个“中国太保公益日”,在这一天,其隆重宣布公益朋友圈大扩容,显示出中国保险业在公益事业上的探索正呈现新的变化。
01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
中国太保公益朋友圈大扩容
5月13日,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内,上演了一场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盛会。会上,中国太保公开宣布携手中国福利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市老年基金会、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乒乓球协会、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浦发银行、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等社会各领域专业力量,启动“时光之轮”,正式发布“守护朝夕”公益伙伴圈。之后,太保蓝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20万元,连续第30年支持上海市儿福院发展。
5月13日是中国太保建司34周年的日子,同时也是第4个“中国太保公益日”,把司庆日作为公益日,持之以恒举行各种活动,显示“公益”之于中国太保已经不仅仅是公益本身,而是已经上升到公司发展战略层面。
对此,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在出席活动时做了精彩论述:“34年的积累与沉淀让我们认识到,公益不是企业的‘附加题’,而是发展的‘必答题’;不是独善其身的‘选择题’,而是携手共进的‘协作题’。”
这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商业向善”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商业向善”强调企业的利他精神,倡导借助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经济价值,“商业向善”同样不是简单的企业做公益,而是将社会价值的创造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体现在企业的战略、业务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公益与企业发展本身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内核。
做保险业务需要构建生态,做公益同样离不开生态环境。中国太保在第四个“中国太保公益日”推出“中国太保公益伙伴圈”也宣告其公益理念的全面升级。
对此,赵永刚在讲话中亦有概述,他指出,“中国太保公益伙伴圈”的正式发布,就是要将中国太保34年来深植的责任基因,转化为“聚光成炬、汇爱成海”的公益力量,更有效地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每一位爱心人士,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价值共创”的公益生态圈。
充分借助社会资源,精准对接社会痛点,积极服务社会发展……“中国太保公益伙伴圈”的构建标志着中国太保的公益工作正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升维。
02
“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
中国太保30年商业向善之路不断深入
自1991年成立以来,中国太保就始终以“做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为使命,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血脉,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公益实践不断深入商业向善之路。
早在1996年,中国太保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就将原本用于举办司庆庆典的费用捐赠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帮助50余名孤残儿童完成手术脱残。与此同时,中国太保在山东淄博捐建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所希望小学。
看似一个简单的决定,却是中国太保奠定“以社会价值引领商业价值”的发展基调的关键举措。
此后,支持贫困乡村教育的种子便在中国太保生根发芽,其陆续在云南、江西、甘肃、四川等地捐建捐助了60多所希望小学,捐助金额超过3000万元,给大山里的孩子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2008年中国太保还启动“责任照亮未来”公益支教活动,以智识“点亮”孩子们走出去的梦想。随着公益活动的深入,中国太保的公益行为也变成立体化帮扶模式,“筑梦未来”计划、“祖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游学活动、暖冬行动、“不让梦想咕咕叫的”营养午餐,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防贫保”、守护母亲河的两千余亩三江源公益林……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中国太保公益实践的一些代表案例,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之后,是中国太保的公益理念不断升级,并构筑起“太保绿”“太保蓝”“太保红”公益图谱。“太保绿”持续为绿色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太保蓝”是指2020年中国太保在建司30周年之际捐赠2000万元发起设立的太保蓝公益基金会; “太保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太保蓝公益基金会,其代表着太保的公益实践进一步向专业化、体系化的升级。
成立至今,太保蓝公益基金会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在认知障碍和孤独症两大重难点领域深入创新实践,构建“守护记忆·守护爱”和“星安芯孤独症关爱”两大公益服务体系。针对“一老”,太保以“蓝智家”“蓝智助”“蓝智伴”“蓝智护”“蓝智声”分别建设支持友好互助型社群、助力养老服务培训体系、用数字化工具赋能公益场景、健康养老服务、探索脑健康干预新模式;针对“一小”,从运动、表演艺术、社会融合、AI科技体验、非遗手作体验、书画教育等维度进行探索,打造孤独症孩子及家庭关爱帮扶模式。
30年公益路,中国太保已累计公益捐赠超过4.5亿元;而未来,中国太保的目标则更加宏大,要做“健康中国”太保蓝图的实践者,探索“保险+公益+健康”的公益服务“太保样本”。
可以看到,从成立初期的朴素善举到如今构建起专业化公益体系,攻克社会公益的重点难点领域,从单一的捐赠帮扶到系统化的社会价值创造,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太保的向善之行也越来越深入、专业。
03
公益与商业共生共荣建构新发展逻辑
公益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部分
长期以来,“公益”与“商业”之间界限分明,但伴随行业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不断深入,“公益”与“商业”这两个概念却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命题下找到了更多的契合点。高质量发展要求险企必须从销售导向转向客户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解决社会需求为战略着力点,以人口结构为锚点带动商业模式不断精进。而公益同样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解决社会痛点为己任,只是更多时候,公益所指向的是商业市场规则下那些无法彻底解决的社会痼疾。
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中,公益与商业的关系得以重新定位——公益不再只是一种成本,有可能也应该成为一种“资本”,一种能与商业模式相契合并成为企业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太保的发展哲学中,尤其是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道路上,公益与商业二者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荣关系也越来越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强大的商业实力作为底气。而中国太保经过34年的发展,已成长为管理资产3.5万亿元、服务客户超1.8亿人、连续14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的综合性保险金融服务集团,数十年的客户服务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太保发力公益朋友圈最大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样的发展成果难以一蹴而就,而是得益于中国太保不断契合时代、满足客户需求的转型,可以看到,从2011年开始,中国太保通过转型1.0、转型2.0、长航行动等转型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2023年5月,中国太保发布“352”大健康施工蓝图,推进公司在健康、区域和数据三大领域的建设。如今,随着行业转型的深入,今年3月,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了大康养、“AI+”、国际化新三大战略,既要延续过往的可持续发展,更要面向未来走稳、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
过往的优秀业绩表现、面对未来的积极布局,尤其是在书写“五篇大文章”中的创新探索,不仅为公益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拥有扎实做好公益的底气,更是中国太保通过专业能力反哺社会,展现公益创新的功力。
“以保险之力守护绿水青山,以金融活水润泽民生福祉”是中国太保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美好愿景,但同样也是其所有公益实践的最好总结。从1996年的爱心活动起始,到如今覆盖教育、养老、健康、生态、扶贫、应急救助等多个领域的公益体系,中国太保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了责任与价值共生的发展范式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