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迈生物冲刺港交所,21亿美元交易背后,TCE赛道开启竞速

岸迈生物正式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这家专注T细胞衔接器(TCE)开发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凭借超21亿美元的全球对外授权交易额(2023年底至今),在资本寒冬中逆势突围。

近日,生物科技板块再迎IPO重磅玩家。image.png

岸迈生物正式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这家专注T细胞衔接器(TCE)开发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凭借超21亿美元的全球对外授权交易额(2023年底至今),在资本寒冬中逆势突围。

其核心产品EMB-01作为全球首个进入结直肠癌II期临床的EGFR/cMET双特异性抗,正引领中国创新药企从“跟跑”向“并跑”跃迁。

在ADC热潮未退、TCE赛道烽烟再起的当下,岸迈的IPO将成为检验中国源头创新成色的又一试金石。

NewCo模式:全球化布局与资本价值的双重跃升

据悉,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岸迈生物”)于2025年6月17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天眼查显示,成立于2015年的岸迈生物作为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治疗各类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衔接器。

回顾来看,当众多Biotech为融资焦灼时,岸迈生物已经通过多此关键授权实现“自我造血”。

2024年9月,Foresite Labs孵化并由Foresite Capital投资的Vignette Bio,与岸迈生物就一款靶向BCMA TCE EMB-06达成授权许可协议。

公告介绍,Vignette获得EMB-06在大中华区以外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作为对价,岸迈生物将收取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对价,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以及部分Vignette股权。

2025年5月,岸迈生物与TCG Labs Soleil投资组合公司Juri Biosciences签署KLK2 T细胞接合分子的全球许可协议。据悉,Juri Biosciences是TCG Labs Soleil组建的投资组合公司之一,属于一家NewCo。

这些交易均采用的NewCo模式(注:NewCo一般由金融资本牵头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产品剥离出来向其授权,并获取一定现金和股权补偿)。随着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热潮的兴起,NewCo模式正成为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呈现“首付低,交易数量多、交易金额高、合作对象多样化”的趋势,NewCo模式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推手。

与传统BD模式相比,NewCo模式的革命性在于风险共担与长期利益绑定。而且,NewCo模式提供了更高的首付款比例,并能推动企业创新、整合资源、分散风险和共享收益。

相关资深医药分析师指出,“NewCo本质是将管线开发风险分散给专业资本,同时保留中国权益。既规避海外药企对亚洲人群数据积累的短板,又为未来本土商业化铺路”。

TCE赛道:红海竞争中的破局之道

截至目前,岸迈生物的肿瘤学业务管线包括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

包括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产品EMB-01(靶向EGFR/cMET);两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EMB-06(靶向BCMA/CD3),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和EMB-07(靶向ROR1/CD3),用于治疗淋巴瘤及实体瘤。image.png

还有三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临床前候选药物EM1032(靶向ALPP(G)/CD3)、EM1034(靶向LY6G6D/CD3)和EM1031(靶向KLK2/CD3)。

此外,岸迈生物的免疫学业务管线包括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即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关键产品EMB-06,以及两款基于T细胞衔接器的临床前候选药物EM1039和EM1042。

但支撑岸迈生物交易价值的核心是其自主双抗平台FIT-Ig。该平台是此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的一个没有氨基酸突变和多肽链的双抗技术开发平台,借用抗体本身的一些模块结构特点,可在空间上通过交叉组合的方式,在基因水平进行重新组装。

而且,结构上的巧妙设计避免了双抗合成中重链和轻链错配的问题,同时突破了分子成药性和规模化生产上的瓶颈,能够降低后续生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平台合作方面,FIT-Ig可以做为解决方案,为合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与信达生物的技术授权及合作协议,岸迈生物将FIT-Ig中国市场使用权授权给信达生物,公司将因此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回报,另外还会获得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提成。

而如今,T细胞衔接器(T-Cell Engager, TCE)赛道又烽烟渐起。其凭借较高的精准机制,打破了传统疗法有效率低、副作用高的桎梏,TCE已然成为跨国药企和风投资本重金押注的下一片千亿美元级蓝海。

与CAR-T相比,虽然均依靠T细胞行使主要职能,但TCE不需要利用基因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无需定制化,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且这种新兴疗法不仅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还因其展现出对B细胞的深度清除能力,在自免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这一趋势,岸迈能否在IPO后保持研发加速度,将决定其赛道座次。

结语

岸迈生物的港股IPO征程,既是中国创新药企技术突围的缩影,也是全球生物医药资本博弈的焦点。

凭借FIT-Ig双抗平台的底层创新能力,其核心产品EMB-01以“全球首个结直肠癌II期双抗”的稀缺性抢占赛道高地;而NewCo模式的灵活运用,则展现了本土药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进化。

然而,面对TCE赛道的爆发式竞争、临床数据的终极考验,以及医保控费下的定价压力,岸迈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盈利,仍是决定其“港股双抗黑马”成色的关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话题

#IPO前瞻,慧眼识商业#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