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一篇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文章,如平地惊雷,在中国光伏行业激起千层浪。这篇题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社平署名文章,罕见地将光伏行业作为“内卷式”竞争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明确指出要加大整治力度。
对于深陷泥潭的光伏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信号。文章的定位极高,明确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已经从行业自救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当无序的价格战让整个产业链几乎全线亏损时,这样强有力的顶层设计,预示着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落幕,一个更加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拉开序幕。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危机的尽头往往孕育着转机。当政策的“有形之手”开始介入,市场的出清将加速,行业格局有望重塑。
《人民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内卷”背后的三大推手:阶段性供需错配、尚待健全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及部分地方错位的政绩观。其中,地方ZF的过度干预尤为关键。文章指出,一些地方ZF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光伏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搞“补贴竞赛”,打造“政策洼地”。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各地方ZF引导的光伏投资额就超过8000亿元。这种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不仅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还使得许多本该被市场淘汰的落后产能得以苟延残喘,加剧了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
正是在这样惨烈的背景下,中央的出手才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这次整治行动传递出三大明确信号,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边际改善空间巨大的转折期。
1. 信号一:整治定位极高,政策力度可期
此次整治行动由党中央统一部署,这决定了其执行的严肃性和彻底性。文章明确要求“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这直接剑指地方ZF的招商引资乱象。 我们可以预期,后续将会有更具体的政策出台,旨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从源头上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这对于已经不堪重负的行业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2. 信号二:三方协同,综合治理
政策指明了“政府有引导、行业有自律、企业有行动”的综合治理路径。事实上,行业自救行动已经开始:
行业协会层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已在引导企业签署自愿控产的自律公约。
企业层面: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科技等硅料头部企业在2024年底已宣布“控产”,抵制低价竞争。十大光伏玻璃厂商也曾决定集体减产30%。
需求端层面:部分央企已开始修改招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权重,倡导“优质优价”。
这些行动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有限,但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行业秩序的重建。
3. 信号三:硅料价格企稳,市场预期转向
硅料是整个产业链的“牛鼻子”。价格战的起点,正是硅料价格的崩盘。因此,硅料价格能否企稳,是判断行业拐点的核心指标。
目前,硅料价格已接近底部区域。虽然短期内需求承压,价格仍有下探可能,但上游工业硅已经开始减产,这将为硅料价格提供成本支撑。更重要的是,随着头部企业带头限产整合,以及政策预期的不断增强,市场对硅料价格的预期正在从单边下跌转向底部震荡、甚至温和回暖。国金证券预测,硅料环节有望在2025年呈现较显著的供需关系改善,率先实现盈利修复。一旦硅料价格企稳,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将被重新打开,市场信心也将随之修复。
三、投资策略:聚焦整合龙头与技术创新
在行业秩序重塑、优胜劣汰加速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投资逻辑也应随之调整。应从过去追逐扩张速度,转向聚焦两类核心资产:一是在产业整合中受益的成本领先型龙头;二是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同质化竞争的“破局者”。
1. 投资主线一:硅料整合,成本为王
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硅料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拥有显著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议价能力。
协鑫科技(GCL Tech):作为全球领先的硅料供应商,协鑫科技在FBR颗粒硅技术上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在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5.1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是大幅增长81.83%,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
2. 投资主线二:技术迭代,创新致胜
破除“内卷”的根本之道在于创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市场将不再为同质化的低价产品买单,而是会奖励那些能够提供更高效率、更低度电成本的差异化技术。
BC电池技术(Back-Contact):BC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平台级电池技术,其美观、高效的特点使其在分布式市场具备独特优势。
爱旭股份(Aiko Solar):作为ABC(即BC技术的一种)电池的领军企业,爱旭股份在技术上走在了行业前列。尽管2025年一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其营业收入实现了64.53%的高速增长,经营性现金流也由负转正,大幅改善,显示其差异化产品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
隆基绿能(LONGi Green Energy):作为行业龙头,隆基在经历巨额亏损的阵痛后,正将重心转向BC技术路线。虽然短期财务承压,但凭借其深厚的研发底蕴、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能力,一旦完成技术切换,有望王者归来。
钨丝金刚线:在硅片“薄片化”趋势下,更细的钨丝金刚线替代传统碳钢丝金刚线,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
美畅股份(Meichang):作为金刚线领域的龙头,率先在业绩上出现拐点,证明了其在新技术应用上的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
贱金属替代(导电浆料):光伏电池正面银浆占非硅成本的比重极高,用铜等贱金属替代昂贵的银,是电池降本的重要方向。
博迁新材(Bojay New Materials):公司主营的纳米级金属粉体材料是导电浆料的关键原料。其2025年一季度业绩极为亮眼,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207.25%,营业收入增长24.98%,充分证明了其在细分创新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帝科股份(DKEM)、聚和材料 (Juhua Materials):作为国内正面银浆的龙头企业,它们在N型电池银浆和贱金属浆料领域持续进行研发和市场拓展。聚和材料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和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市场份额稳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