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不便宜,为什么还让人觉得“赚到了”?

YU7不便宜,为什么还让人觉得“赚到了”?

冷静!仔细想想:YU7真的值么?


6月26日晚,小米第二款车YU7正式发布起售价25.35万价格一出,全网热评。有人大呼“真香”,也有人觉得“这价格我为啥不上Model Y”。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串看起来“还行”的定价,而是不到三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一个小时,数字飙到28.9万台,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单小时订单的最高纪录。甚至还有黄牛直接开价加5000元转卖订单。


有意思的是,27号晚,有网友在评论区问雷军“24小时销量不公布吗?”时,雷军回复了一句“不公布了”。下面有人秒回:是不是怕吓到同行?



这句话虽带玩笑,但背后藏着实情。YU7的销量表现,确实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期,也超出了行业对这个价位段产品的想象。


因为它并不便宜。但偏偏就是在大家都说它“不便宜”的同时,还一堆人争着下单。



一句话,这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感觉上的性价比问题。在一个“性价比”几乎被滥用的市场,小米给了它一个新定义


不是最便宜,而是给最多的“感知价值”。它让人觉得,虽然花的钱不少,但这一次,真的“赚到了”。

性价比,还是小米造车的灵魂


YU7卖得快,不只是靠价格,而是靠“精算”。


SU7已经帮小米完成了一个最难的任务:在20万到30万这个区间,把“买小米车”从社交尴尬变成了一种自信表达。25万买个小米,不但不寒碜,反而挺酷。


这个心理锚点立住了,YU7顺势定在25.35万元起,顶配也不超过33万,刚好压住Model Y的售价,踩在比亚迪唐L上面,避开了极氪和乐道这些价格混战的地带,也没试图碰传统豪华品牌那块高地不得不佩服雷军的“刀法”精准。


而更幸运的是,Model Y没有突然发难。特斯拉这次确实“讲武德”,没有像往常那样搞突袭降价,国产新能源圈那些友商品牌也暂时按兵不动,这让YU7拿到了一个干净的窗口期。没有太强的价格干扰,大家就会更容易相信:这个定价,就是合理的。


但其实,这份“幸运”也不是完全靠运气。


原本小米定的是7月发布YU7,后来悄悄提前到6月26日:既赶在Model Y可能调价之前,也抢在友商的节奏前面。可以说是吃了一次SU7被围攻的亏,这回学聪明了,提前打完,再看别人怎么出招。



发布会时间看似不起眼,其实是整个战局的开局棋。小米用一次“先发制人”,为YU7赢下了定价合理性的心理优势。


但价格只是第一步,小米真正下功夫的,是配置感知和购买心理。



激光雷达、800V碳化硅、终身免费高阶智驾这些配置全系标配,听起来就不便宜。你甚至会觉得,单是这些东西拿出来卖,也得值个几万。再加上Nappa真皮、零重力座椅、按摩、空气滤芯,Max版还给你额外加个碳纤维迎宾踏板和后视镜,福利总价值能堆到6万多。


于是你会开始算账:配置像30万的车,卖你25万多,还送一堆东西,这不是便宜,这是划算。有网友说得特别直白:“我不买都觉得自己亏了。”


小米还进一步制造了那种“错过就难受”的抢购氛围。SU7准车主还没提车,小米就告诉他们:“现在可以改配YU7。”限时、限量现车、半年交付周期,既让人有种“我买到就是赚到”的满足,也让人隐隐担心“犹豫就没了”。你不一定现在需要它,但你很难不去点开那个预定按钮。

这不是传统意义的性价比战,而是一场“感知游戏”:你不是被价格打动,而是被“这波我好像不买就亏了”的感觉推着走。


而小米还没停。这次还安排了一场“24小时极速耐力挑战”虽说不是啥国际认证标准测试,但在传播层面很有用。



老朋友陈震指出这个测试场景不够极限,是200km/h匀速+良好风冷条件。但韩路等人则强调:这已经是对电车热管理系统的高压考验。到底谁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米制造了一种“这车能跑、能抗”的形象。


最终结果其实是心理层面的:你信它耐用,你就会觉得它值这个价;你信雷军不会在交付上坑人,那你也就愿意提前下单。这场“耐力秀”打的是技术底气,更打信任。


所以YU7火不火,从来不是便宜不便宜的问题。它看上去卖的是车,其实卖的是一种“敢买”的确定感。

谁在买YU7?

YU7不是一辆为“少年感”打造的车,它更像是家庭车、实用派、责任男。小米甚至给它套上了一个相对没那么热血”的定位词:“兼顾责任与远方”。

什么样的人才会为这样的车下单?


据财新智库报告,中国中大型SUV用户平均年龄35岁,家庭人均4口,大多是中产阶层,收入在50万左右,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他们对性能没有那么敏感,但对续航、安全、空间、智能化这些体验要素很挑剔。


YU7最会做的,就是把这些因素包装成“细节里也值回票价”的感知。



比如,后排座椅可以电动调节到135度,仿佛飞机头等舱;前备箱居然140L,还是声控开关;还有支持投影的滑轨电源接口,全家出游都能搞出个“户外影院”。小米对空间、情绪、家庭氛围这些看不见的需求,给出了非常讨巧的解决方案。


再看看配色偏好:珍珠白、熔岩橙是女性最爱,宝石绿、钛金属是男性主攻。门店预约试驾一度破800人,甚至出现“还没试驾就下单”的用户。这一现象在行业内很罕见,某种程度上说明小米在“信任体系”建设上确实已经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优势。


而那些最终愿意下单的用户,很多本身就是iPhone用户,或者SU7的种草者。他们不一定是铁杆米粉,但确实对“智能生态+车”的那套东西有幻想。YU7在他们眼里,不是用来漂移的,而是那种“我老婆孩子坐在后面我也安心”的车。


对比SU7那种强调“爆发力”的定位,YU7明显主打“耐力感”,就像那场24小时挑战赛想要传达的暗线: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极限持久战。


而这,也切中了一个SUV用户广泛的现实共鸣当家庭成为主角,车就不是你的玩具,而是你责任的一部分。


对比SU7那种讲爆发力、讲梦想燃烧的调性,YU7显然更接地气、更现实,也更打中当下这届中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你在前座握着方向盘,后排是老婆孩子,你既不能出错,也不想放弃一点点“远方”的尊严。这时候,你看着发布会的那句结束语,突然就懂了这车,是为你而造的


其实早在SU7和SU7 Ultra的发布会上,小米就玩得很明白了。


Su7发布会那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讲给拼命往上走的年轻人;SU7 Ultra“为三类人而生”,说的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讲究格调的高阶用户。每一次煽情的背后,都不是泛泛地喊口号,而是精准地圈定了一类用户群体

你以为他在讲品牌,其实他一直在讲你。

YU7会是Model Y的终结者吗?

小米在让智能汽车成为新一代国产科技产品的爆款,它必须要翻过的一座山,是Model Y。虽然两家企业之间相敬有加,但消费者必然不会放过对比的机会。


从参数上看,YU7确实有不少优势。配置更全、设计更有温度、技术语言更接近中国消费者。但从产品力的稳定性、供应链的成熟度、自动驾驶的能力来看,小米还是有不少追赶空间。


尤其是智能驾驶,小米靠HAD系统迅速追赶,但城市NOA在极端场景下仍表现不稳定,面对已经跑了五六年的特斯拉FSD,优势并不明显。 


更现实的问题是产能。


SU7的交付已经饱和,YU7又排起了半年长队。首批车主最快8月交付,但这仅是小规模起步。如果产能跟不上,等热情冷却、Model Y随时官降,小米会很快被反噬。


连续霸榜销量首位的Model Y降价一直是悬在国产SUV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特斯拉下场内卷,小米能不能扛得住?


此外,小米营销打得很足,甚至太足了。友商对小米是营销公司”这类话题的渲染还在继续,虽然雷军也给予回应“未来五年研发投入2000亿”,但之前被突发事件反噬,应当成为一个警醒。

某种意义上,YU7必须在接下来的6-12个月里,用实际交付、用口碑反推订单。因为再香的性价比落不到实处,也会影响市场的信心。


结语:YU7不便宜,但是算得刚刚好



YU7之所以能在短短1小时内接近30万订单,不是因为便宜得离谱,而是它在用户心中创造了一种“花的钱值回了价”的共识。在“值不值”之外,它还懂得创造“抢到就是赚到”的快感。


相应地,YU7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能出错。从产能到交付,从智能体验到服务体系,小米要打赢的不只是一次发布会,而是一场真持久战


未来这场战役怎么走,还得看友商会不会放杀招,用户的耐心能不能撑到交付那天,以及小米能不能把第一批车主的反馈,变成下一轮信任的基石。


性价比,从来就不是便宜,而是那一刻你点下“锁单”按钮的果断与安心。以及在等交付的漫长时间中的,心里有数、不慌、不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