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三块钱的冰杯买单?

谁在为三块钱的冰杯买单?

没人想到,年轻人这个夏天最上头的不是奶茶,不是咖啡,而是一杯看起来“啥也没有”的冰。

很多人第一次对“冰”产生注意,是因为吐槽瑞幸。

“怎么整杯全是冰,喝两口就到底。”

“我买的是美式,不是冰块套餐。”

网上有关瑞幸的热评不少,几乎句句带冰。

可就在吐槽声此起彼伏的同时,全国便利店却悄悄刮起一阵“冰杯”风暴:农夫山泉的2公斤袋装冰卖到断货,蜜雪冰城门口排起长队,就为抢1元一杯的雪王冰杯,连古茗都干脆上线“一杯冰水”。

从吐槽瑞幸“冰块太多”到主动花钱买一杯冰,这届消费者到底怎么了?

更让人好奇的是,在一瓶矿泉水只卖两块的世界里,为什么冰反而能卖得更贵?


从“冰太多”到“专门买冰”我们到底在争什么?


冰杯真正“火出圈”,并不是因为谁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营销大战,而是夏天的热浪和消费者自己的需求推动了这股风潮。

数据显示,2024年夏天冰杯销量同比暴涨350%,预计2026年到达到630亿的市场规模。在一线城市,一个人平均能喝掉48杯冰杯。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便利店冷柜前那排静静摆放的塑料杯,里面装着“透明如玻璃”的立方体冰块,看上去干净卫生,用起来随取随喝,还能随心搭配。

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冰杯订单高峰期出现在午休和下班后的两个时间段,这背后其实就是两个词:降温和自由。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网友说:“现在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中午走进711,拎起一杯冰,倒点咖啡液,凉到灵魂。”另一个常出差的博主则吐槽:“酒店里啥都有,就是没有冰,走到便利店拎一杯,能复刻出自家的冷萃。”


这种场景并不偶然。冰杯产品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是因为它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家庭没有制冰设备,二是外卖饮品不够冷,三是年轻人热衷DIY又想省事。有人说,“冰杯+浓缩咖啡”是5元还原星巴克的秘诀,也有人用冰杯搭配茶包、威士忌,调制出属于自己的居家特调。比起花20块买一杯带冰饮料,不如花三块买杯冰,再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搞定口感,省钱又自由。

而这其中,最具象的象征就是MBTI冰杯。全家便利店推出的E人I人冰杯,直接把人格标签印在包装上,引来大批年轻人打卡晒图。你很难不承认,如今的冰杯,早就不是单纯的解渴工具,而是一种被包装成社交货币的“氛围消费”。

人们不是在为冰买单,他们在为“拥有选择权”买单。过去我们抱怨“这杯饮料冰太多”,现在我们选择“我只要冰”。

冰为什么比水贵?一笔“划算”的买卖


“矿泉水两块钱,冰杯三块五,你们脑子有泡吗?”

这是小红书上一条热门评论下的最高赞质疑。

但问题在于,这笔账真的不能只看表面。冰块从来不是“冻一冻的水”,而是一套完整供应链和运营逻辑下的成品。

首先是制冰。正规的工业冰不是把自来水一冻就行,必须使用反渗透净化水源,再用28℃冷风机烘干表面水分,还要打磨冰角避免伤嘴。为了确保慢融和高透明度,还得低温缓冻、持续排气,去除多余气泡:这才是你在冰杯里看到的那种“晶莹剔透、融得慢”的冰块。和家用冰箱冻出来的那种白乎乎、带气泡、几分钟就化的冰,根本不是一回事。


然后是冷链运输。冰块不像瓶装水常温即可,运输过程必须全程低温,且损耗率极高。农夫山泉曾公开表示,4吨原水制出1吨标准食用冰,损耗高达7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袋装冰卖22.8元还能断货。

而便利店品牌,更是用冰杯做起了“引流生意”。便利店的买一送一冰杯,乍一看几乎零利润,实则是一套“冰杯+饮品”组合拳。数据显示,超过三成消费者在购买冰杯时会顺带加购其他饮品或小吃,客单价顺利突破20元。便利店的逻辑不是卖冰赚钱,而是用冰把人吸引进来。

“我本来只是路过,看到冰杯便宜顺手买了,然后买了果汁和酒。”

一位杭州的消费者表示,“1元冰其实是让人有了开始点单的理由。”


类似策略下,盒马开始打包销售“冰杯+果汁+威士忌”;伊利推出“冰杯+酸奶”;全家便利店通过定制包装拉动社交传播;7-Eleven更把小熊咖啡冰块做成了“拍照神器”。

这场消费转变的核心,不是“冰值不值三块五”,而是“这个价格背后,我得到了什么”。一杯冰,省去了制冰麻烦,提升了饮品体验,还成了朋友聚会、朋友圈分享的社交道具。对快节奏、重体验的都市生活来说,它刚好卡在那个“我想要舒服,但不想太麻烦”的需求点上。

换句话说,冰杯不是智商税,而是懒人福利、饮品搭子,也是打破日常单调的一种微小仪式。你不一定每天都喝,但每次看到便利店冷柜里那杯“透明如玻璃”的冰块,你知道它能在需要的时候,立马就能获得一点凉意、一点掌控感。

所以,比起纠结它是不是贵,不如承认:我们要的,其实是那种“现在就想爽一下,不想等、不想折腾”的即时满足。

“自助取冰”为何难以落地?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不少人会问:既然冰那么赚钱,为什么国内饮品店不像泰国东南亚、欧美一样搞“自助取冰”?不能自己拿杯子去接冰吗?既没有上面说的哪些附加成本,也会更便宜。

答案也很简单:不是不想,是不敢。

第一个现实,是卫生问题。国内大多数现制饮品门店并没有明确的制冰卫生标准。有研究指出,部分门店的制冰机清洁频率低、操作人员徒手取冰、冰铲长期不清洗,导致细菌超标。曾有茶饮品牌的冰块被曝出大肠杆菌超标190倍,这样的事件一旦发生,代价就是信任塌方。

开放自助取冰,就等于把最后一道卫生屏障交给顾客。一旦出现交叉污染,责任认定、舆情处理都会更加复杂。很多餐饮品牌曾承诺“定期清洁制冰机”,但不少门店员工坦言:“一般是想起来才清洁一下。”在这样的执行基础上,想让消费者自己去取冰?难度堪比开放厨房。

第二个现实。是成本效率。相比让顾客自取冰,门店直接提供包装完整的冰杯冰袋成品,更节省空间、更高效。设置自助冰区需要额外设备、监控、清洁系统,还可能造成冰块损耗或浪费。对于门店来说,这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

最后一个现实,是文化习惯。泰国便利店流行“冰杯+各种饮料”自助搭配,是建立在高度自助文化基础上的。而在中国,消费者普遍更习惯全流程服务,把由员工完成的操作视为“专业化”的体现。哪怕是去便利店,也希望杯子是预装好的,冰是封好的,拿起来即饮,不想动手,也不想承担卫生风险。

网友吐槽:“你敢提供自助的制冰机?全网又该出一批碰瓷打假主播了。”

也有人说得很实际:“说不让拿是割韭菜,说让自己拿,又怕你出事。”


归根结底,中国便利店不提供“自助取冰”,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现实不允许,这场博弈的关键点,从来不是“自由”,而是“安全”。

冰不是水,生意不止于冰

从吐槽“冰太多”到专门掏钱买冰,我们看到的不是消费者反复无常,而是他们对“自主选择”的真实渴望。人们不是在为一杯冰块买单,而是在为一次体验、一点自由感和一个可控结果买单。

冰不是水。它更难保存、更贵,也更复杂。但它折射出来的,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腻需求。对没时间、没设备、没耐心但想活得更“松弛”的人来说,一杯冰杯不只是消费品,更像是一种情绪价值。它给不了解决方案,却能在某个时刻,提供情绪上的即时满足。

当然,对卫生标准的担忧,都是这个行业还不够成熟的体现。先推动商家完善清洁机制,建立标准化信任。等这些基础补好了,自助也就不是问题了。

回头看今天的争议,或许也像二十年前的瓶装水一样。那时候人们不理解,为什么水要花钱买?如今瓶装水已成生活标配。

冰杯会不会是下一个,没人说得准,但趋势正在形成:当人们开始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控制感”买单,冰块也许真的能变成一个日常刚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