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 月以来,多地积极筹备项目并准备申报,我们认为可能很快就会看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三季度或进入宽信用政策效果兑现期,需要关注对债市情绪的影响。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要素猜想。
猜想一:根据四川省宜宾市召开的会议中所披露的内容,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预计为5000亿元。但是,参考历史上政策性金融工具多次追加额度的情况来看,如果5000亿元额度用尽后,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偏弱偏缓态势的话,不排除政策加码从而更好发挥稳增长的效果。
猜想二:政策性金融工具通常支持基建,本次可能将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和消费倾斜。一方面,从各地开展的项目储备会上,可以看出今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八大领域”,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也与国家的战略发展高度契合。
猜想三:形式上或由政策行牵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中央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模式可以减轻地方还款压力,有利于在稳增长的同时兼顾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此外,它可以充当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有效撬动信贷以及相关投资。
▍新工具对信贷社融的影响。
参考2015、2022年经验,工具额度下达至投放完毕跨度约2个月左右,节奏偏快;如果三季度初额度确定并启动部署,预计资金将于三季度结束前到位,而相关实物工作量和对经济金融数据的提振则有望在三、四季度体现。对于5000亿金融工具而言,除了本身直接为项目注资外,作为项目资本金,可以更大程度地撬动市场资金,预计可以拉动1-4万亿。社融信贷方面,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重回同比正增长。
▍债市策略:
三季度或进入宽信用政策效果兑现期,需要关注对债市情绪的影响。我们预计三季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有望下达,进而提振经济金融数据表现。考虑到货币政策宽松、固收资管产品规模维持增长、海外不确定因素仍存等,我们依然看好下半年债市表现。但在此期间,随着宽信用稳增长逐步兑现,债市情绪可能受到影响,利率下行并非一帆风顺,可以结合仓位适度避险、逢调配置。
▍风险因素:
海外经济形势发生超预期变化,国内经济修复节奏与预期不符,测算与实际有较大误差,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会带来Q3债市调整吗?》报告,分析师:明明 章立聪 S1010517100001 S1010514110002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