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企业都在承受着不可承受之痛,大家都在苦熬。”6月10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在上海SNEC2025光伏展上说道。
这说出了广大光伏企业的真实状态和心声。
经过7个季度的持续洗牌,一大批光伏企业倒下了,但产能依旧严重过剩。主要的龙头企业安然无恙,按照业界调侃的每次寒冬“必死老大”的标准看,调整并没有到位。而那些暂时停产的“死而不僵”的产能,随时在等待机会重开起来。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抢装潮”带动光伏装机再创新高,仅5月份光伏新增装机就高达92.92GW,1-5月光伏新增装机198GW,相当于2024年光伏装机的七成。但是,如此强劲的装机还是没能拉起来价格,光伏各产业链价格还在滑落,寒冬深不见底。
一边是艰难的产能出清,一边是见不到企稳希望的价格,整个光伏行业处在痛苦不堪的“炼狱”之中。没有谁会好过,也没有谁知道“炼狱”往下还有几层。大家只能在一点点失血中,等待着供需平衡临界点的到来,或者是掌管命运的死神。
成本线下,越卖越亏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至少70家光伏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其中主要为中小企业。
这70家破产的光伏企业涉及硅料到电站的产业链各环节,其中电池片组件企业占40%,是破产重灾区。
如无锡尚德,继2013年破产后,5月26日第二次被申请破产重组,其股东顺风光电则正在法拍网上打包拍卖厂房设备。同在网上挂牌拍卖的还有神华(北京)光伏、爱康科技等企业,拍卖物品包括企业项目、土地、设备产线等,其中一些拍品甚至多次流拍。
除了破产的企业,还有一大批企业正剥离光伏资产,加速逃离。例如,6月22日,玻璃防护屏企业信濠光电(SZ:301051)公告,将旗下光伏业务全资子公司信光能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出售,宣告其为期两年的跨界光伏之旅以失败告终。
此外,绿康生化(SZ:002868)、金刚光伏(SZ:300093)、棒杰股份(SZ:002634)等跨界光伏企业也都传出易主消息。华东重机(SZ:002685)旗下控股子公司华东光能高管团队纷纷离职,企业进入重整。另一个光伏老厂亿晶光电(SH:600537),大股东唯之能源正在拍卖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如拍卖成功亿晶光电将再次易主。
但是,这些破产或退出的企业,在巨大的过剩产能面前是“无伤大雅”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跌价依然在继续,受430、531抢装潮刺激稍微回弹一下后,各环节价格又开始一路下滑。
组件环节,Infolink数据显示,N型TOPCon组件成交均价在5月中旬重归0.68元/W成本线。而近日,隆基绿能(SH:601012)、晶科能源(SH:688223)、晶澳科技(SZ:002459)、通威股份(SH:600438)又纷纷下调组件报价0.01-0.03元/W。
电池片环节,N型TOPCon210电池片6月25日成交均价比5月初降低了2.5分/W;同期硅片环节的单晶N型210R硅片和210硅片成交均价也分别下降1.2-1.3毛/片。另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同期N型复投料和N型致密料每吨价格也分别下降了4800元和3700元。
6月25日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光伏产业链价格
6月下旬,N型TOPCon电池片不同型号的成交均价为0.235-0.260元/W,单晶N型硅片不同型号的成交均价为0.90-1.25元/片,多晶硅N型复投料和N型致密料分别为3.44万元/吨和3.19万元/吨。
对比当前N 型电池片现金成本0.26-0.28元/W,硅片现金成本行业头部0.8-1.0元/片、中小厂商1.0元/片以上,以及多晶硅行业41.43元/千克的平均生产成本,意味着除组件成交均价勉强与成本线持平外,其他三大环节价格都已全面低于行业现金线或平均成本线。
而下半年的市场,少了抢装潮的支撑,各环节的价格大概率将会继续下行。据高盛预测2025年6-12月,全球光伏组件需求将下降40%左右,其中中国市场将同比下行57%。市场冷淡下,光伏行业可能又将开启新一轮的价格战,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死循环又将重现。
产能出清,两虎拦路
“按照最初的预期,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淘汰掉后,洗牌就可结束,2024年下半年行业就可出现拐点。但现实是这轮洗牌比预想得要难,时间跨度也更长。”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
从2023年第4季度至今,这轮行业大洗牌已持续了7个季度,已经是史上最长的寒冬期了。但曙光仍未出现,归根结底还是行业过剩产能太庞大了,截至目前的产能出清效果也不理想。
据Infolink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厂商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主产业链产能分别达300万吨(折合1360GW)、1154GW、1056GW、1107GW。对比今年全球装机规模500GW-600GW的行业预测,产能过剩了一倍左右。
现在的问题是,产能出清、行业自律喊了这么久,为何迟迟看不到效果?华夏能源网总结来看,有两大主要原因:
一是产能扩张从未停止。
2024年,光伏产业链的扩张此起彼伏,仅上半年主产业链就有69个项目签约或开工,涉及投资额3921亿元。即使到2025年,前5个月国内光伏新增扩产项目依然达到16个,投资总额超282亿元,涉及产业链各环节。
近三年的产能扩张都是以N型技术为重点,2023-2024年形成的TOPCon有效产能达700GW,加上建设中的产能则超过1300GW。2025年则是以BC与钙钛矿技术为主,尤其是BC产能的扩张,成为绝对主角。
这一变化折射出行业企业以加快技术迭代以免掉队的心态,正成为新的过剩源头。但BC的扩张又会带来新的问题,BC起来的后果就是TOPCOn红利期一闪而过,大量投资会浪费掉,不同技术路线又是一轮你死我活的价格战。
二是国资接盘阻碍产能真正出清。
一大批中小企业虽然倒下,却死而不僵,并未完全退出市场,原因就是有地方国资接盘。2024年以来,这样的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炘皓新能源100%股权被绵阳市国资下属的绵阳市安建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厦门国资背景的建发股份(SH:600153),入主了中利集团(SZ:002309)并托管尚德;海源复材(SZ:002529)新股东金紫欣背后,则是江西新余国资的身影……
这些被接盘的光伏企业,只因有了国资撑腰,仍能得以续命,市场的自我净化很难彻底。
“光伏自带绿色发展属性和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等光环,其中很多项目又都是地方招商引资的成果,地方财税给予了大量补贴。如今说倒就倒,这是任何地方政府都无法接受的。”前述光伏企业人士表示,“归根结底,还是光伏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民生就业等利益绑定太深。”
即使如此,地方国资也有自己的盘算——相比从零开始扶植产业,接盘一家现成的光伏企业要快很多成本也低很多。只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国资接过来的往往是“烫手的山芋”(见上图)。那些没有一点竞争力的企业,终将无法改变被淘汰的命运,只是最终,为之买单的是地方国资和整个行业生态。
现金血液,当务之急
这轮光伏洗牌中,从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都付出了惨痛代价。
2024年,在138家光伏上市公司中,亏损企业占到40%,包括TCL中环(SZ:002129)、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在内的15家企业年度亏损分别超10亿元,亏损额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合计亏损超过53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通威这五大巨头又合计亏损了近84亿元。
接下来,很多企业亏损仍将继续。这样的失血到底何时才会停止,行业的预期已从2023年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演变成“倒下一两家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今年2月就对媒体表示:“行业中短期的整合,可能要等到比较靠前的企业无法经营、退出后,才有可能结束。”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感受到死神的临近。根据各企业发布的2024年报,138家光伏上市企业整体负债突破3万亿,其中超70%企业资金净值已是负数。
“去年光伏企业还有能力、有想法计提设备折旧和库存跌价损失,但今年都已顾不上了,最重要的是保现金流,活下去。”某光伏行业企业家表示,
当前,行业内关于政策加快产能清退的呼声日渐高涨。目前来看,除非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否则仅靠行业自律和谈判,难以达成一致的控产限产。
“部分企业的破产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有全行业的大整合才能解决行业‘内卷’。”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呼吁,当前再上任何产能都只会加剧行业内卷。不管是何种技术的光伏产品,都没有必要再扩产。”
高纪凡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新增产能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行业产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也公开建言,以“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政策强制约束”去产能,通过“供给侧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库存,同时避免不合理的地方保护行为,防止“边清边增”。他同时表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一季度将是光伏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窗口期。
针对行业整合,有识之士拿出了很多方案,比如上游硅料端的整合,协鑫科技(HK:03800)联席CEO兰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拟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通过“直接出资+债务”的模式,成立一家由专业管理人员运营的公司。该公司将出面负责收购产能,进而推动行业产能的有序退出。
“目前,龙头企业已经达成共识,愿意承担风险。目前正在接触资方及其他硅料企业,最快有望在今年达成相关协议。”兰天石表示。
这些整合方案,到底能不能落地不好说。但此时更重要的是,任何地方利益、企业利益都应让位于行业利益。与其所有企业在内卷中拼干最后一滴血,不如通过人为干预加快产能出清,为中国光伏保留明天的火种。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