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视点 | 贸易战催生消费变局

5月中美关税冲突缓和但市场反应平淡,A股整体上行,行业分化,科技板块整体回调。当下可以继续逢低配置低估值的成长股,重点挖掘科技和新消费方向的投资机会,同时关注贸易战重塑中国消费方式而带来的相关机会。 


市场回顾

5月份上证指数上涨了2.09%,深证成指上涨1.42%,创业板指数上涨2.32%,沪深300指数上涨1.85%。行业走势分化,微盘风格占优。从行业风格来看,医药医疗板块居前,整体上涨6.2%,高于先进制造、消费等板块,而科技板块出现回调。

当月,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取消报复性关税,标志中美关税冲突的缓和。但从市场并没有对该消息做出特别积极的反映。

结合4月A股市场的挖坑和填坑的行情,我们判断关税已经不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了,即使后面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可能也不会因为关税再次出现4月初的大幅波动。

除了贸易政策,我们也要关注特朗普政府对我们的科技政策,从历史来看。美国对中国主要通过,限制技术产品出口和限制中国企业发展两种手段。结合最近特朗普政府的一些行为判断,我国AI产业发展可能会成为重点限制领域,要充分评估出现这种情况后,对科技产业的影响以及二级市场的反应。


策略展望

在5月中美贸易战缓和的影响下,此前预期Q2的宏观压力有所缓解,预期Q2的经济有较强的韧性,从最新的数据来看,5月份制造业PMI为49.5%,较4月份回升0.5pct。而从高频数据来看,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我们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步回升,并且美东、美西航线集运指数也震荡回升,短期的出口将会保持韧性。

与上一次”关税战“不一样的是,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普遍比上次信心强。在一个关注PE强于关注EPS的市场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此我们有信心中国的资产会实现一定程度的重估。

5月7日,一揽子金融政策重磅出炉,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一口气”宣布了3大类10项金融举措,覆盖货币政策诸多方面。5月20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北京表示,未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大部分政策举措将在6月底前落地。

5月底,降息也如期而至。我们可以观察到近期国内政策仍积极发力,预期后续政策将持续落地,通过这些政策观察到,中央留有后手的政策着眼于中长期经济的企稳增长,进一步夯实了长期慢牛的基础;同时强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股市慢牛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稳市资金大概率持续流入,对主题概念的炒作亦可能放松监管。

尽管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修复,但整体信心依然脆弱。我们认为当下需要辩证看待市场风险,从周期视角观察,当前A股已呈现典型周期性底部特征——盈利低迷、估值压缩、参与者普遍亏损、弱势企业加速出清,市场共识极度悲观。

这与周期行业底部特征高度契合,历史经验表明此类阶段往往孕育重大机遇。值得注意的是,A股的历史性机会多诞生于经济承压期而非繁荣期,当前宏观环境下政策工具箱(流动性宽松、货币宽松等)的持续发力,有望通过估值修复和盈利改善双轮驱动市场回升。

前几天和我的一位在华尔街当基金经理的同学交流,他问我为什么苹果公司不到10%的增长,30-40倍的估值,大家觉得很便宜?而美的集团将近40%的增长,12倍的估值,大家觉得没有机会,中国的基金经理在担心什么?

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现在无法回答,时间会给出答案。中国资产的机会,就像大家对AI没有信心的时候,DeepSeek横空出世、就像大家对中国的机器人行业觉得永远追不上的时候,宇树带着中国的机器人机器狗公司杀出重围、就像大家觉得中国的文化产业衰败的时候,小红书对账事件和哪吒票房石破天惊,就像大家对反腐背景下中国军工战力质疑的时候,歼十在前线大放异彩。中国人往往对自己严重低估,股市亦然。

当下可以继续逢低配置低估值的成长股,具体行业方向上,重点关注科技和新消费方向,密切关注周期底部是否临近拐点。其中科技方向主要的机会仍然集中在机器人、AI、自动驾驶、创新药以及有技术迭代的新能源材料,需要持续深耕。

新消费方向,大众消费、服务消费和新消费是配置的主要方向,将围绕受益于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陆免税、跨境电商,受益于发展服务消费的旅游、酒店、餐饮、体育、教育、养老等方向寻找投资机会。同时密切关注底部、深度调整的周期性行业是否临近拐点。

此外,目前还有一个大的逻辑正在演绎,也是未来重点挖掘机会的方向。上一轮贸易战,改变了中国的科技,科技实现了自主可控。这一轮贸易战,将会改变中国的消费,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轮最大的机会可能就在这里。


公司声明

本材料为北京和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和聚投资”)发放,材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登载产品的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保证,北京和聚投资不对使用本材料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关注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版权归北京和聚投资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转载或给第三方传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