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投资复盘
市场及主线复盘(张新峰)
上半年 A 股市场经历了两轮行情。第一轮从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3 月,指数从 3400 点跌至 3100 点后修复至 3400 点;第二轮是 2025 年 3 月至今,指数下跌至 3000 点后回升至 3400 点以上。
主要投资机会呈现哑铃型策略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北证 50、盘微股等成长小盘股表现亮眼,超额收益明显;另一方面,银行保险等高分红、黄金等高景气的高质量标的同样表现出色。
行业主线方面,一季度的市场反弹主要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主线驱动,涵盖了AI算力电源、AI应用以及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都估值修复。同时,深海经济、可控核聚变等支线也有所表现。
进入二季度,创新药领域因海外业务发展管线合作活跃,以及新消费赛道中的医美、潮玩和健康饮食成为新的反弹主力,军工、稳定币和固态电池等方向则为市场提供了支线机会。
行业复盘
科技行业 (安永平):
上半年AI行业的投资逻辑,基于去年底中国互联网大厂如字节跳动等启动了AI算力资本支出的军备竞赛, 2025年成为国产算力的起点,有望复制海外市场2023-2024年的发展路径。
DeepSeek等技术方案在半年到一年内显著缩小了中美模型差距,增强了科技自信。更进一步的驱动因素在于产业重心正从算力训练转向推理应用,加速GPU向ASIC专用芯片迁移,以及铜光互联等支线技术的创新突破。
因此重点布局了国产算力、AI应用端如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以及端侧设备和软件应用方向。
医药行业(田加强) :
上半年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表现强劲。在全球经济通缩的背景下,创新药板块走出了独立的价值重估行情。其投资依据不仅在于估值层面的吸引力,中美同处临床阶段的创新药资产价值存在巨大鸿沟,更在于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趋势。
中国两部委的政策利好持续推出,特别是鼓励商业保险支持创新药支付,提升了行业支付能力。同时,产业红利正从工程师时代转向科学家主导,欧美药企来华寻求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因而重点布局了拥有优质海外业务发展管线的创新药标的,并长期看好其国际化进程带来的估值驱动。
下半年展望
张新峰观点
哑铃策略布局 A + H:
针对下半年的A股和港股市场,哑铃型策略仍是核心。在A股方面,建议稳健型资金可继续关注银行、黄金等高分红或高景气度资产;而寻求成长的资金则应聚焦于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当前渗透率低且增长迅猛的方向,如人工智能、创新药、机器人、半导体等。
同时,军工、深海经济、固态电池、商业航天等支线方向也值得留意。港股策略与A股相似,在优质创新药公司、新消费标的以及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标的选择上更为丰富,同时银行、保险等红利股价格更具吸引力,股息回报率更高。
AI 是新一轮信息革命 :
此外,科技方向的AI 领域潜力巨大,其广度渗透表现为 ChatGPT 用户超 8 亿,预计三年渗透率达 50% 以上,深度拓展则体现在从文本生成到 AI 编程、生产力工具的演进,推理成本降低 99.7%、AI agent 工具扩散等催化剂推动产业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张。
半导体 :
对于半导体方向的关注点,应落在具体的产业落地成果上。需重视AI终端对低功耗系统级芯片和连接芯片如蓝牙、WiFi芯片的旺盛需求;密切关注先进制程在三季度良率拐点的出现以及先进封装技术的突破;同时,半导体设备、材料、EDA工具的国产替代进程深化,模拟电路和存储芯片龙头企业在关税压力和缩小技术代差下的发展空间也值得重点关注。
固态电池 :
当前的产业处于 0 - 1 进程加速阶段,半固态电池更快落地,全固态电池需更长时间。工信部 60 亿基金推动,目标 2027 年小批量装车。市场预测 2030 年全固态市占率为 5 - 10%,半固态为 10 - 20%,重点关注固态电解质、生产设备、材料(碳纳米管)、负极(硅碳、锂金属)等方向。
安永平观点
全球布局聚焦科技绝对收益 :
2025年投资的策略关键词是全球共振、对冲降波动、科技聚焦、控制回撤。产品会同时投资美股和 A 股,跟踪全球技术前沿,主动减仓应对估值波动,利用对冲工具降低波动。关注全球流动性、政策催化、技术迭代节点等跟踪指标。原则是 AI 是 5 - 10 年核心方向,保持冷静,专注绝对收益组合。短期的政策事件窗口如七月关税落地的最终结果和央行的政策值得跟踪。
后续的方向上,倾向于美股市场的软件与云计算巨头,因其知识产权壁垒和成熟收费环境下的AI应用,以及A股市场中代表核心制造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相关核心零部件、模组和整机厂商,眼镜玩具等端侧AI应用场景。
AI 聚焦衍生场景 :
AI产业的核心部分仍是最具前景的主线,有望迎来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双轮驱动,同时应关注AI在衍生场景如机器人中的应用拓展。
半导体关键环节转向产业落地 :
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自主可控建设,关键环节代差缩短至 1 - 2 代,互联网大厂确认可实现自主 AGI。投资从主题性转向产业落地,包括订单、收入、利润、估值等。
人形机器人 :
特斯拉领航,国产厂商加速崛起。中国供应商受益并反哺国产整机厂商,未来或占 50% 份额。持续关注 2025 年底国产机器人技术升级至从玩具转向生产工具,以及 2026 年特斯拉软件迭代,量能翻倍增长。
田加强观点
创新药 + 高端制造 :
当前创新药的发展得到了两部委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产业升级带来的科学家红利国际化机遇的多重驱动。医疗器械耗材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正加速国际化步伐,带来显著的估值提升空间。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服务的CRO、CDMO企业也将直接受益于研发投入的增长。对于医疗服务与中药板块,其表现将更多依赖于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刺激效果。在高端制造领域,个人建议关注船舶、新能源汽车等中国优势产业中优质个股的投资机会。
AI 助力医药
AI技术正在从两个维度深刻赋能医药行业:
1)在药物筛选维度,AI取得了替代传统人工实验设计、靶点筛选的革命性突破,可极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显著改善创新药企的现金流状况;
2)在临床诊断维度,借助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AI在辅助医生进行疾病早期认知和发现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诊断效率。
公司声明
本材料为北京和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和聚投资”)发放,材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登载产品的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保证,北京和聚投资不对使用本材料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关注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版权归北京和聚投资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转载或给第三方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