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内总经理副总经理先后离职,三年内业绩持续恶化,前海财险大变局揭示行业“换届效应”?

频繁的人事更迭令经营承压

6月中旬总经理李功霓辞职之后,前海财险再迎重磅人事变动。公司更新之后的页面显示,不仅李功霓的信息被删除,副总经理李玮玮的信息也已经被删除。

 

根据该页面显示的信息,董事长霍建梅已经及时出任该公司的临时负责人,而剩下的高管团队仅有三人,分别是总精算师楠笛、合规负责人胡晟、审计责任人王占军。一家公司仅剩3名高管,此外,还有5名董事,5名监事。

 

尽管股东层面出现一些问题,但前海财险近年来一直在正常经营,只是出现了频繁的高管人事更迭,董事长、总经理先后因为不同原因换人,且换人之后,业绩并未出现改善,相反,其关键业绩指标快速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界,一直存在着一个“换届效应”,即“新官上任三把火”,指地方政府换届后,新领导往往希望大干快上出成绩的现象,而在财险领域,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现象,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一把手换届之后,公司业绩往往会“先抑后扬”的现象……

 

 

01 前海财险人事更迭频繁,高管团队仅剩3人

 

前海财险近年来的管理层人事变动,尤其是董事长、总经理的变动颇为少见。

 

前海财险首任总经理张云飞,因个人原因于2021年8月辞职,此后,该职位就一直处于空缺。其间,曾由时任董事长黄炜暂代履行总经理职责。

 

2022年2月,前海财险一度选出新的总经理人选——原华农保险副总经理郜延华开始以前海财险拟任总经理身份出席前海财险活动,但最终其任职资格未获监管批准。

 

2022年8月,董事长黄炜又被深圳市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当日和次日,宝能集团分别发布公告称黄炜被调查系“个人原因”,与公司无关。时至今日,距黄炜被带走调查已过去近3年时间,依然没有任何查处结果被公布。

 

自黄炜被有关部门带走,前海财险董事长、总经理两大职务,长期处于实际空缺的状态,由副总经理长期主持工作。

 

一直到2023年10月,李功霓加盟前海财险,到2024年的3月15日,其总经理的任职资格正式获批,前海财险才算正式迎来第二任总经理。李功霓,最早任职于人保财险,后长期服务于太平财险并在多个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之后又先后出任鼎和财险与国任财险副总经理与副总裁。

 

总经理的人选解决了,再招募一位董事长也成顺利成章之事,2024年7月,即传出霍建梅加盟前海财险出任新一任董事长的消息,2025年2月,其任职资格正式获批。有关霍建梅的资料不多,公开信息显示,其出生于1961年3月,已经64岁,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曾长期就职于中国平安,担任集团、专业公司部门和分公司相关负责人。

 

霍建梅加盟之后,前海财险出现新一轮高管人事调整,6月,总经理李功霓辞职,7月,副总经理李玮玮也选择了辞职。

 

除董事长霍建梅出任临时负责人外,前海财险高管团队目前仅剩3人,分别是总精算师楠笛、合规负责人胡晟、审计责任人王占军。

 

 

02 近三年业绩持续下滑,“换届效应”或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李功霓的加盟,还是霍建梅的加盟,都未能改善前海财险的经营,相反,该公司经营指标还呈现进一步恶化之势。

 

2022年到2024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分别为14.43、15.64、15.25亿元,但综合成本率快速飙升,2022年,该公司难得实现承保盈利,综合成本率仅99.50%,在中小险企中颇显难能可贵,但自2023年的报表开始,这一指标就快速恶化,2023年末,综合成本率飙至118.88%,2024年,又升至惊人的 137.03%。

 

伴随综合成本率的飙涨,该公司盈利表现也急速恶化,2022年,是该公司自成立来的第二次盈利,盈利0.31亿元,但到2023年,其便亏损-0.89亿元,2024年亏损更是进一步扩大至-1.04亿元。

 

综合成本率指标也进一步受到拖累,2022年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2.09%,只是从当年第二季度开始,其风险综合评级降级为C,因此成为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

 

此后两年,在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基础上,前海财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也不断下滑,2023年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 111.48%;2024年末,两项指标又进一步降至107.12%。

 

进入2025年,各种指标还在下滑。一季度,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23%;综合成本率升至201.56%;亏损也进一步扩大;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至104.67%。

 

无论是李功霓,还是霍建梅,均被视为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但短期内,这种迹象并未显现。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些表现都还只是短期表现,未来或会出现业绩的快速改善。因为在保险业,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分公司一把手上任,最初一个阶段,指标往往是会下滑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出尽利空”,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其后再发力发展,公司各种指标更容易出现上涨。

 

 

03 近六成股权遭冻结,前海财险亟待解铃人

 

与高管人事变动相比,前海财险更大的难题似乎还在于股东层面。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公司5家股东大部分股权都已经被冻结,其中,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全部被冻结;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17.2%股权被冻结;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全部正常持股;凯信恒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0.7%股权被冻结;深圳建业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全部被冻结,合计被冻结股权比例高达57.9%。

 

近期,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北京金融法院将于2025年7月21日公开拍卖钜盛华持有的前海财险20%股权,起拍价定为3080万元,较4400万元的评估价折价30%。

 

而根据北京金融法院发布的委托书,此次拍卖由中融人寿与钜盛华、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债务纠纷所引发。2024年9月,法院判决钜盛华、宝能集团执行20.25亿元。为清偿债务,法院相继冻结了钜盛华旗下多项资产,包括前海财险20%股权、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0%股权等。

 

好消息是,股东股权被冻结后,往往会失去表决权,公司发展更加依赖专业的管理团队。

 

且相较于人身险公司业务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财险公司业务具有周期短、规模相对较小,且风险更加可控的特点,尤其近几年来,受“报行合一”影响,财险市场环境不断改善,承保盈利险企显著增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