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三次访华,H20芯片解禁,释放了什么信号?

黄仁勋三次访华,H20芯片解禁,释放了什么信号?

image.png文 / 王永智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2025年7月,在今年第三次访华之行中,英伟达CEO黄仁勋带来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美国政府已批准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H20人工智能芯片。

image.png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科技和金融市场的强烈反应。纳斯达克指数期货应声上涨,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涨幅达2.2%,中国数据中心运营商股价也出现大幅攀升。

黄仁勋此次中国行正值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前夕。作为英伟达首次参展链博会的"重头戏",他不仅宣布了H20芯片的解禁,还透露将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新型RTX Pro显卡,这款产品完全符合美国出口管制要求,瞄准智能工厂和物流领域的数字孪生应用。

回顾2025年,黄仁勋的三次访华构成了一幅清晰的战略图谱:1月稳定军心,4月破冰突围,7月全面发力。

01

H20芯片的“过山车”之旅

H20芯片的命运堪称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这款芯片原本就是英伟达为应对美国出口管制而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减配版"AI加速器,基于Hopper架构但性能有所限制。

2023年底推出时,它被视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合规解决方案"。然而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突然扩大限制范围,将H20也列入禁售名单,要求必须获得特别许可才能向中国出口。

这一决定给英伟达带来沉重打击。黄仁勋曾公开表示,禁令导致公司库存积压,造成约55亿美元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从15%连续下滑至12.5%,错失了价值约1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

当时分析师预测,中国云服务商原本计划在2025年使用H20满足50%的AI加速器需求,禁令后可能转向华为和寒武纪等本土产品。

转机出现在7月。黄仁勋在访华前先赴白宫与特朗普会面,随后美国政府态度出现"急转弯"。7月15日,他在北京正式宣布获得出口许可,称这是"非常、非常好的消息"。彭博社等外媒将这一突破称为"黄仁勋的巨大胜利"。

image.png

这一转变背后是复杂的地缘经济考量。一方面,中美在贸易谈判中达成了框架协议,美方希望中方放宽对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出口限制,作为交换部分取消芯片出口限制。

另一方面,黄仁勋数月来的游说起到关键作用,他反复强调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重要性。据悉,根据英伟达截至1月26日的上一财年年度报告,中国市场为该公司创造了170亿美元的收入,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3%。

解禁后的H20将面临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禁令实施的三个月里,中国AI企业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华为昇腾等本土芯片性能快速提升,部分场景已接近H20水平。

这也解释了为何黄仁勋此次访华不仅带来H20的解禁消息,还宣布推出全新的RTX Pro显卡,试图通过产品多样化重新夺回市场主动权。

02

三次访华的递进逻辑

黄仁勋2025年的三次中国之行,呈现出清晰的战略递进。每一次访问都针对不同阶段的挑战,构成了英伟达中国战略的"三步走"。

1月的"稳军心"之旅发生在美国刚升级芯片禁令不久。黄仁勋先后现身深圳、北京和上海,特别强调中国团队年离职率仅0.9%,远低于全球平均2%的水平。在北京员工年会上,他幽默表示:"只要加入英伟达,就会和我一起变老",展现对中国团队的重视。此时的重点是稳定军心,防止人才流失。

4月的"破冰"行动更具政治意味。黄仁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副总理何立峰,随后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和上海市长龚正会谈。

他明确承诺"持续优化合规产品",一周后英伟达宣布扩建上海研发中心。这次访问正值H20被禁的敏感时刻,黄仁勋需要在政策层面打开突破口。

image.png

7月的"链博会"之行则是全面发力。选择在中国最高规格的供应链展会首发新品,英伟达意图明显——向中美双方展示其"技术可控性"。

与此同时,与雷军等本土巨头的互动也释放出强化生态合作的信号。两张广为流传的合影中,黄仁勋与雷军先是在古建筑前并肩而立,随后又在小米SU7 Ultra旁竖起大拇指,这些画面生动诠释了"科技与传统融合"的主题。

三次访问由内而外,由守转攻,反映出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力。黄仁勋在央视采访中的表态概括了这一思路:"中国市场庞大、充满活力且极具创新性,还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聚集地,美国企业扎根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03

科技巨头的生存智慧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英伟达的处境如同在平衡木上跳舞。一方面要遵守美国出口管制,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全球最大AI市场之一。黄仁勋的应对策略展现了一家科技巨头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游说华盛顿是重要一环。黄仁勋花了数月时间向美国政界陈情,强调芯片禁令的负面影响。

他在多个场合指出,限制措施"只会损害美国科技公司的利益",让美国技术体系错失成为全球标准的机会。5月更直言美国的芯片禁令已经"失败",反而助推了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崛起。

这些言论虽然尖锐,但数据支撑了他的观点,此前黄仁勋在5月表示,这些限制已使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缩水近一半。

image.png

技术调整是另一关键。除了H20,英伟达还快速开发了符合管制要求的RTX Pro显卡。这款基于Blackwell架构的产品移除了高带宽内存(HBM)和NVLink等先进技术,性能有所降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围。

更聪明的是,它瞄准了数字孪生等新兴应用场景,避免与国产芯片在传统领域直接竞争。

强化中国本土存在也是战略重点。英伟达在中国拥有近4000名员工,过去几年增长了60%。5月宣布扩建上海研发中心,显示出长期扎根的决心。黄仁勋很清楚,在中国"半脱钩"的背景下,本土化团队和研发能力是维持市场地位的关键。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已经显现。H20解禁让英伟达重获中国市场入场券,而即将推出的新品则为其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正如瑞联银行董事总经理凌伟森所言:"这不仅对英伟达有利,也对整个人工智能半导体供应链以及正在构建AI能力的中国科技平台有利,对中美关系来说也是一个利好。"

总结

变革中的博弈

黄仁勋2025年的三次访华,从1月的稳定军心,到4月的危机应对,再到7月的战略突破,勾勒出一家跨国科技巨头在中美关系变局中的适应轨迹。

H20芯片的解禁和RTX PRO的发布,既是商业胜利,也体现了科技交流的韧性。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科技与地缘的互动关系。黄仁勋一方面强调"中国是竞争者和对手,而非敌人",另一方面也直言"无论有没有美国芯片,中国的AI行业都将继续前进"。

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正是科技公司在大国竞争中的理性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