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实景+VR”“沉浸式体验+国潮产品”新玩法

《意见稿》从优化业态规划与引导机制、提升业态品质与消费场景、培育新业态与科技赋能、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等四方面出发,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7月14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提升文旅业态品质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

image.png

《意见稿》从优化业态规划与引导机制、提升业态品质与消费场景、培育新业态与科技赋能、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等四方面出发,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意见稿》强调发展数字文旅,创新场景应用,发展演艺新空间。

  • 鼓励商业综合体、剧场影院、园区街区、古城古镇(村)、旅游景区、美丽休闲农业点、文化文物单位等活化空间利用,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新”的演艺新空间。
  • 各县(市、区)至少培育一个文化特色鲜明的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项目。支持丰泽建设数字文旅产业集聚区、鲤城区打造数字文创集聚区。支持市场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交互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鼓励市场主体利用文旅场所、街区、园区等培育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数字文旅沉浸式消费体验空间。
  • 鼓励古城、街区、景区聚焦文旅创意与视听技术融合应用,推出“文旅+影视”“实景+VR”“沉浸式体验+国潮产品”新玩法,激发云展览、云演艺、慢直播等各类融合型、青创型业态,开发旅游演艺、剧本娱乐、旅拍研学等沉浸式、互动性旅游体验项目。

此外,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商圈、旅游休闲街区等通过数字文旅技术升级业态,融合泉州世遗、非遗文化元素,创建高品质文商体旅融合消费聚集区。

近年来,泉州市将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关键突破口,通过强化数字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提前谋划并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

image.png

2024年,泉州市数字经济总体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超过5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数字产业化领域,泉州市引进并培育了一批在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光电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泉州市还累计培育了198个5G应用案例,成功打造了4条示范应用精品路线,为数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服务业数字化方面,泉州市接连荣获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综合保税区等三大“国字号”试点称号,并入选全国直播电商城市20强。

在相关举措的有力推动下,泉州市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数字转化、产业赋能”的创新路径。

image.png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成功落户泉州,世界遗产点监测预警平台投入运行,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同时,泉州市还开发了“宇宙大派对”APP,打造了世遗、非遗的“数字孪生空间”,推出了历史文化名人“宙包智能体”,构建了完善的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生态体系。

在文化传播与体验方面,泉州市举办了海丝数字文创周,上线了“海丝潮玩”数字文创平台,推出了“十龙九子”“七彩刺桐蛇”“猴行者”等备受喜爱的数字藏品。建成“一部手机游泉州”数智平台,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升文旅全链条服务能级,推出AI游古城,提供智能导览、行程定制等功能,让游客“一机在手游遍泉州”。

image.png

除此之外,泉州市还充分利用VR、全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了首个沉浸式文旅演艺综合项目《偶遇世界·因为刺桐》,该项目将于10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同时,泉州市还在加快推进《重返刺桐城》VR大空间项目,建设洛阳桥元宇宙体验中心、奇鹭智趣产业园等。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