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到的观点仅为个人思路整理,其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不代表买卖推荐,请谨慎参考
我必须要声明一点,我不是那种买了就积极唱多,卖了就疯狂拉踩的人。本次清掉调仓只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当然,这笔操作不是发生在今天,也不是发生在昨天,是在上周。对于伊利,我这几年写过不少的文章,其中去年9月初写的这篇《伊利股份半年报中的“喜”与“忧”》还被雪球官方收录。至少在雪球官方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过往看过我写的关于伊利的其他文章的伙伴应该知道,我向来没有把伊利定义为一家乳制品公司,而是一家健康食品公司。其主营业务虽然是液态奶、奶粉、奶酪、冰淇淋等奶制品,但伊利这些年一直在创新。比如,为了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开发了轻活0乳糖全脂奶粉;针对女性气血不足的问题,开发了轻慕红参焕活奶粉;针对中老年血糖、骨骼、心脑健康问题,开发了欣活成人奶粉系列。还包含应用专利锁鲜技术保留活性乳铁蛋白的金典鲜活03纯牛奶;非乳制品业务的矿泉水、现泡茶、牛肉干等。我很认可伊利长期做健康食品的逻辑,因为人类对健康的长期追求不会变。但我这几年观察下来,基本盘液态奶更多的是常温奶,被地方乳企崛起的鲜奶进行了一部分替换,导致相关营收下滑。也正是因为鲜奶业务本身不咋赚钱,所以伊利对于鲜奶业务更多的是采取跟随策略。一旦利润可以上来,就可以利用渠道优势迅速铺开。第二曲线奶粉业务发展的还算不错,势必可以在国内抢到较大的份额,我甚至觉得伊利有朝一日会取代飞鹤龙一的位置。当然,最差的结果就是做个国内奶粉行业的老二。对于冰淇淋业务,目前在国内也是龙一的位置,但最大的增量,我觉得是在海外的扩张上。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至于奶酪、创新业务包含矿泉水、现泡茶、牛肉干、宠物粮食等,就算是伊利的彩票了。发展了的好了,对伊利来说会更好,如果没发展好,貌似按照现在来看,影响也不会很大。但这些,相比「小福耀玻璃」的成长空间没啥可比性,况且确成股份有全球政策的加持,只会更好。这也是我放弃伊利,选择确成股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我最早进入股市的时候,就觉得乳制品、高端白酒、互联网等行业的头部企业都贼好。原因是商业模式好,盈利能力很强;就算商业模式没那么好,但作为行业的龙头,确定性很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类企业只会活的更好。这个逻辑其实没啥问题,只要买的不贵,长期持有,完全不需要操作。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场普遍有这样的预期,所以持股的股东会很多。
股东人数一多,难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半路下车、亏损下车,这也导致资金想要拉升,非常困难。
所以最近2年我也在迭代自己的投资体系,寻找那种尽可能满足基本面过硬、估值够低、有风口预期、大股东背景很硬、市值小等条件的企业,以此来博取超额收益。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大股东背景很硬,基本面够硬,估值够低,都保证了向下的安全性;而有风口预期、小市值,保证了向上的弹性。回顾过去持有伊利的3年,我都踩了哪些坑?坑1:对伊利太有个人情结。伊利是我进入股市第一个赚钱的股票,平时买奶、雪糕,其他家的基本不看,专门选伊利的产品。这种有点类似,在一件事物上投入太多的情感、时间和精力,总会有种不舍,割不断的情怀。同时,总是抱有一丝幻想——伊利的股价一定会在某一天悄然无声的起来。所以也错失了一些其他的机会。目前来看,顺周期的食品饮料,短时间都会比较难。国内2025年全年的GDP目标是5%,一季度是5.4%,二季度是5.2%,综合上半年的GDP增速是5.3%。那在基于上半年GDP达标之后,下半年的政策中心应该是从总量增长的目标转向了结构优化。所以才提出来反内卷,解决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最优先受益是上游的企业,而像伊利这种直接面向C端的企业还要承压。原因是上游企业赚钱了,员工的薪资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费,进而C端企业的业绩开始恢复。并且,如果反内卷,把某些企业搞没了,那么所在地的税收、就业怎么办?所以会存在地方保护,至于这个链条传导需要多久,就不好说了。昨天发布的育儿政策,对于伊利的奶粉业务影响我觉得也有限。从我个人角度,国内生育率的降低更多的是思想的崛起。想生的、准备生的或许会促进一下,但对于不想生的,可能真没啥用。我斗胆猜测,相关政策不会使生育率抬升,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下降的斜率。能对伊利的奶粉业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是画问号的。
坑2:尿频式加仓。
很多人和之前的我是一样的,对于自己看好的标的,每跌5毛加一次,每跌1块加一次。这种俗称尿频式加仓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遇到大跌的时候没钱加仓,加仓了的部分成本没拉下来。
比如去年9月份,伊利最低跌到21块左右,就算在23块加仓,也是不错的机会。没提前预留资金,那只能卧倒,趴着不动。
坑3:习惯于线性外推。
自从进入股市伊利就让我赚了钱,顺利清仓之后。我在第二次买的时候只买了一点点,竟然直接起飞了。
以至于我在3年前再次买入的时候,很担心仓位买的太少,直接起飞,于是开始了尿频式加仓。
之所以尿频式加仓,底层的原因是习惯于线性外推,总觉得这次如果买少了,再次起飞怎么办。
实际上还是投资体系的不完善。
如果真的完善,那在买一只股之前,就会已经做好接下来涨的计划,跌的计划。如果哪种情况的发生,都可以自然应对。
坑4:持有一家公司就是持有这家公司的股权。
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持有一家公司就是持有这家公司的股权”。所以应该期待它跌,而不是期待它涨。这样就可以在股价低迷的底部收集更多的筹码。这样资金达到一定程度,就算吃息都还不错。但是!!投资是为了收集股权?投资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购买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说收集股权,等着吃息的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因为需要较大的本金,这样即便是4%左右的股息,从绝对金额上来看也不少。而你的本金是多少,我的本金是多少?仅是依靠股息能很好的改善生活吗?如果哪一天专门收集股权就能提高我的购买力,我大概率也直接买高股息的标的,也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找新的标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持有伊利的这3年也算是有好处。首先是伊利足够稳健,躲掉了熊市的更大跌幅;其次促使我发现问题,迭代投资体系,让我走的更远。在股市中,赚钱和赚经验,至少得有一样吧。最后,再声明一下,我依旧认可伊利这家公司,本次清掉伊利之后进行了调仓换股,我有了更好的选择,仅此而已。不存在买了就无脑唱多,卖了就疯狂拉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