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变化和技术自主可控需求的提升,国产模拟集成电路(IC)迎来了深水区国产替代的加速阶段。
特别是在车规级模拟IC领域,未来三年将是国产替代的黄金窗口期。
一、关税扰动短暂
近期关税政策虽带来一定短期扰动,却无法阻挡国产替代趋势的长期走向。过去几年,国产模拟IC快速成长主要依赖于消费电子市场,尤其是手机品牌厂商的导入,形成了以性价比和渠道优势带动的黄金三年增长期。进入2024年,看似短暂的贸易摩擦反而加速了自给率提升的决心。
这其中,车规级模拟IC作为技术门槛更高、产品更加专业的细分市场,正逐步进入深水区替代阶段。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车的快速渗透,推动了对高可靠性、高性能模拟IC的巨大需求,成为国产替代的助推器。
根据2024年数据,中国模拟IC市场规模达到1953亿元人民币。然而,头部进口品牌Texas Instruments(TI)和Analog Devices(ADI)两家公司合计在中国市场收入约为286亿元(TI 165亿元,ADI 121亿元),约占14.6%。相比之下,国内规模较大的模拟IC企业合计销售额只有134亿元,约占6.9%。
在车规模拟IC领域,整体规模为371亿元,但TI和ADI占据了136亿元的市场份额(合计约36.4%),远超其在整体模拟IC市场的份额。相较之下,国内车规模拟IC龙头企业2024年营收仅为7亿元,占比不足2%。
这显示出国产模拟IC在车规级领域的替代率还处于非常初期阶段,但也意味着其成长空间巨大。未来,随着上游技术突破和下游主机厂验证导入的推进,国产企业有望实现产品快速升级和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二、手机市场经验复制到汽车电子
回顾2019年以来,消费类模拟IC市场因手机厂商大规模导入国产产品,经历了高速发展。如今,新能源车企的认证和导入流程逐步推进,为车规模拟IC打开了新的增长引擎。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对模拟IC提出更高的安全和性能要求,相关芯片从电池管理、车身控制到动力驾驶,都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国产模拟IC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本土化优势,逐步获得验证机会,载着新能源车市场扩张的东风,迎来“规模+利润”双重增长的三年黄金期。
除汽车外,工业、通信等领域的库存调整渐趋明朗,终端客户备货节奏重启,为模拟IC企业带来稳定的需求支撑。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的板块景气,推动整个车规电子产业链处于高景气度。
伴随智能驾驶、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车规模拟IC的单位需求量显著增加,助推行业扩容与国产替代加速,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概念股梳理
在这场国产模拟IC的市场变革中,以下上市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纳芯微:深耕车规级芯片,产品通过多家主机厂验证,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潜力。
南芯科技:专注于高性能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圣邦股份:模拟芯片龙头,产品涵盖消费及车规领域,业绩增长稳定。
韦尔股份:综合半导体公司,积极布局车规模拟芯片。
思瑞浦:新兴模拟IC企业,技术创新力强,快速扩展客户。
艾为电子:注重功率管理和模拟领域,车规产品线逐步丰富。
晶丰明源:经营稳定,积极参与汽车电子市场。
灿瑞科技:聚焦高端模拟芯片开发,技术壁垒逐次建立。
美芯晟:新兴力量,快速实现产品验证,市场空间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