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4年终于回本,医药基金还能拿吗?

“降价大棒”事件,或许对医药板块短期走势有不利影响,但中长期来看还是行业估值和盈利增长所决定!

2021上半年,彼时医药板块正处于狂欢之中,尽管估值早已不便宜,但不少人耳边响彻着杰西﹒利弗莫尔的那句“在牛市中,最重要的就是牛市本身”,毅然坚定买入医药基金。

 

司令同样不能免俗,虽然上波牛市期间做过多个波段,但依然还想着享受最后的狂欢。可惜盛宴的结束往往猝不及防,集采政策如深秋寒潮般席卷而至,市场对医药行业增长逻辑的信仰瞬间动摇,叠加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医药板块迎来了漫长而痛苦的估值回归。账户里的那几只医药基金,净值如断线风筝般坠落,浮亏数字日益刺目。

 

司令幸亏冲顶时那波买入并不多,不像身边的几位朋友重仓“医药全家桶”,甭管买了哪位明星医药基金经理的产品,最惨时净值起码都腰斩。

 

如今再回想,当市场情绪如烈酒般令人沉醉时,却不曾深思这繁荣之下,潜藏的泡沫与脆弱!有些人开始怀念霍华德﹒马克斯所言的,“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要买得好”

 

去年四季度甚至今年年初时,医药板块显然又出现了“好”的买点,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板块。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场外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中银港股通医药、华安医药生物,场内的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港股创新药ETF基金(520700)、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近十只医药基金净值翻倍(或接近)。

0804t1.jpg

前几天,有位朋友老泪纵横地庆祝,深套4年之久终于回本!但是,他的问题也来了,是赶紧落袋为安还是继续坚守呢?今天,医药板块明显回落,也让他这颗不甘的心产生了动摇。

 

司令打算从几个角度,谈谈自身对于医药板块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从最新消息面看,近日美国“那位”再次挥动“降价大棒”,向全球17价制药巨头发出通牒,要求60天内采取措施降低药品价格。这突破其来的政策动向,引发了全球创新药股价应声下跌,港股创新药板块也未能幸免。但是,国内医药集采也在“反内卷”,不再简单的以最低价作为参考,从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推动资源向高质量仿制药和创新药倾斜。

 

“降价大棒”事件,或许对医药板块短期走势有不利影响,但中长期来看还是行业估值和盈利增长所决定!

 

从估值角度看,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为例,近3年动态市盈率PE-TTM约40倍,处于42%分位点;市净率PB约4倍,处于100%分位点。从PE入手还能继续拿着,但PB角度却明显处于高位。

 

通常来说,成熟且盈利的药企,比如仿制药、中药企业,比较依赖稳定盈利和现金流,市盈率更能反映盈利溢价。创新药企、原料药企业,由于研发投入高(更看重管线价值),或者固定资产占比高,市净率更能反映资产溢价。

0804t2.jpg

估值模式行之有效的话,大涨之后的医药板块,内部个股走势或将产生分化!并且,由于港股创新药占比高,短线回调幅度或明显大于A股医疗板块。

 

就司令操作而言,上月底卖出了港股创新药基金,但是继续定投A股创新药和医疗主题基金。一方面,A股医药板块相对滞涨,另一方面最新集采政策上的变化。或许在我心里,“好公司”固然重要,但以过高的价格买入,再好的公司由于研发进度(或效果)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糟糕的投资回报!想想当初的狂热,恰恰是在为“贵”支付了难以承受的溢价。

 

事物永远存在矛盾的两面性,当优质医药企业因市场恐慌而被“错杀”,当它们稳定的现金流和潜在的成长性,被市场视而不见时,机会的曙光或许就在绝望中悄然孕育;当被市场情绪和宏大叙事包裹时,昂贵的梦想也会有破灭的一天。最终支撑长期价值的,还是企业的真实盈利和增长潜力(这或许也是不少人长期追逐红利资产的理由)!

 

经历了4年沉淀之后,某些医药股终于再次大涨!但是,市场是否称出了那些真正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内在价值的医药企业的重量?接下来的医药板块走势,或将告诉我们答案!

 

欢迎关注“养基司令”,本号「轻」财经资讯,「重」选基技巧,坚持用数据说话!

 

整理数据不容易,辛苦动动手指点赞支持。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购买前请仔细阅读法律文件。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