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血液瘤领域甩出“王炸”

时间,会让胜利的胜利。

探索未知的分子世界时,最令人不安的不是失败,而是失去判断方向的基准——就像航海家发现罗盘都失灵的那一刻。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回忆起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夜晚,都这样感慨:“有时你会突然质疑,这样走到底对不对。”

中国⾸款国产原创、全球第二款Bcl-2抑制剂利生妥®(通用名利沙托克拉,Lisaftoclax,研发代码APG-2575)上市发布会上,杨大俊眼眶湿润。

带领全球最早一批集中攻关Bcl-2靶点的团队,其很多坚持最初行业是看不懂、也看不见的。Bcl-2靶点自1984年被发现以来,因特殊的蛋白结构和作用机制,极难成药,全球绝大多数研究团队都折戟沉沙。首款靶向Bcl-2靶点药物维奈克拉的诞生耗费20年(2016年上市),此后市场陷入创新沉寂期,直至2025年7月10日亚盛医药利生妥®的上市,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含BTK抑制剂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

这一天,终于为杨大俊的三十年坚持落下了一枚滚烫的句点——亦是亚盛和中国CLL/SLL治疗的全新起点。

7月25日,利生妥®在全国多地开出首批处方单,意味着该药已真正开始惠及广泛的CLL/SLL患者。这款中国原创Bcl-2新药的产业化旅程,开启了全新篇章。

  • CLL/SLL治疗,从传统化疗到BTK抑制剂开创的无化疗时代,进一步跨越至了Bcl-2直击疾病复发和耐药问题“死角”的新纪元。

  • 基于灵活的“单药+联用”方案,以及面向多种血液瘤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生妥®已具备中国“下一代血液瘤基石药物”的雏形。

01 信仰之跃

亚盛之跃,一胜在细胞凋亡“know-how”约30年的掌握积累,二得益于前后三个迭代化合物的探索与战略坚持,三巧在分子与临床设计层面的“重新定义”。Bcl-2是细胞凋亡的关键调控蛋白,经久不衰,但非常难成药。核心壁垒在于,作用机制依赖蛋白-蛋白结合(PPI),类似“手掌对掌”的大面积结合,小分子药很难有效阻断这种广泛相互作用。同时,该靶点又位于线粒体膜,药物需先通过细胞膜, 进入细胞后再通过线粒体双膜作用于该靶点,成药难度进一步被加大。1984-2024年,整整40年时间,市面上只有一款药——艾伯维的维奈克拉。维奈克拉开启临床的时间是2011年,但在其10年之前,亚盛创始团队其实就已申请其首个Bcl-2抑制剂项目AT101的专利,2004年获FDA的IND批准,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关键试验数据未达预期,AT-101项目终止。接着,第二个Bcl-2项目APG-1252走上临床,2017年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APG-2575是亚盛开发的第三个Bcl-2化合物,2014年启动临床前开发,2017年向FDA提交IND申请。

到了APG-2575这一代,通过化合物特性优化、分子结构设计和临床方案创新,已展现超越维奈克拉的潜力。且从立项之初,亚盛就明确了清晰的研发主线:做出差异化,实现技术引领。

首先,APG-2575的结合活性相比第一代提高了约1000倍,其半衰期约3‌-5小时,较‌维奈克拉明显更短,大幅降低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风险,且“明显低毒”——血液毒性发生率更低‌。

接着,在临床方案创新上,基于特有的安全性,APG-2575采用了‌4-6天快速剂量递增策略(而维奈克拉需长达5周)。提升了床位周转效率,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等压力。同时,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得以增强,治疗给药水平也更为平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为APG-2575争得了更宽广的单药及联合治疗窗口。

APG-2575此次获批,则是基于一项关键注册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BTK抑制剂和/或免疫化疗治疗失败的病人,APG-2575展现出优异疗效,ORR(主要终点指标)达到预设研究终点,同时安全性表现突出,未发生TLS副作用,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程度可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多为1-2级。

能够看到,亚盛医药坚持的这条信仰之路从不轻松,于外,前后穿插了创新药行业Biotech行业的数次起伏震荡,需承受创业者与生俱来的生存考验;对内,自我历经前后三代化合物的艰难摸索、优化与迭代,其间经历了信心的缺失与重塑。

APG-2575的产生,实际是亚盛医药精耕细胞凋亡、多年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对分子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对临床转化潜力的判断,创始团队不会敢于直接在全球范围内将这一难成药靶点分子推进至III期注册临床。

而从过去到现在,始终贯穿亚盛全球竞争力构建过程的,是没有动摇过的执行定力。

02 游到海水变蓝

CLL/SLL治疗,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可言。“因为走投无路的病人实在太多。”这是利生妥®主要研究者、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多年的真实感受。如果能找到能根本改变患者生存的药,那注定是“革命性”的临床治疗希望。作为当下最常见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亚型,CLL/SLL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万例,中国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显著特点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发病年龄低、侵袭度高。BTK抑制剂的出现开启了CLL/SLL无化疗时代,是当前一线治疗的首选和基石。然而,BTK抑制剂明显存在几大关键问题:反应深度有限;有中长期进展复发风险;长期持续治疗伴随毒副作用和不耐受等问题。换而言之,患者不能随意停药,需长期服用,但用得越久越可能产生耐药,与之伴随的是各类安全性风险及较重的经济负担。国内首款国产原创Bcl-2 抑制剂——利生妥®的获批,填补了这一临床空白,且相比于维奈克拉,利生妥®安全性更优,更适合高风险人群(如老年或基础疾病患者)‌。此外,利生妥®的治疗潜力远不止于此。杨大俊团队坚持Bcl-2抑制剂研发,很重要的一大前提在于,Bcl-2有“小分子领域的PD-1”之称,其能面向的适应证很多,不仅是血液瘤,还有实体瘤。对应地,亚盛的研发及商业策略颇有章法。全球范围内,亚盛医药正在开展利生妥®4项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

  • 联合BTK抑制剂治疗经治CLL/SLL患者(美国FDA许可);
  • 联合阿可替尼治疗初治CLL/SLL患者;
  • 联合AZA治疗新诊断老年或体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
  • 联合AZA治疗新诊断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值得一提的是,维奈克拉在MDS上已折戟。

整体来看,一方面,亚盛医药围绕利生妥®的研发布局是立体化的:从后线到一线,从单药到联合,持续追求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全面突破潜力。另一方面,打通全球化布局,与亚盛医药国际化的长期战略主线相互呼应。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血液恶性肿瘤市场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北美市场占据了较大了市场份额。尽管血液瘤患病率较低,但近年全球畅销药TOP榜单中,血液瘤药物占比显著高于实体瘤。同时,血液瘤药物因其研发资源集中,是一家创新药企践行国际化战略较为理想的切入点。另外,利生妥®率先在中国获批,能为未来国际化申报奠定基础。从全球市场竞争维度看,当前全球范围内仅维奈托克和利生妥®两款Bcl-2抑制剂上市,且该靶点药物在血液瘤靶向治疗中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利生妥®能在全球血液瘤治疗版图中占据战略性的卡位优势。一切都说明,海外市场也是利生妥®的战略要地,而其全球放量已提前具备多项有利条件。

03 昨日与明日

自杨大俊和王少萌(亚盛医药另一创始人)决心研究细胞凋亡的那个夜晚开始,三十年来他们只专注于这一件事。这件事,是杨大俊心里沉甸甸的“难而正确的事”。现在已是“做成了的事”。从2021年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上市,到利生妥®获批,亚盛医药的底层技术积累成功让两个具有“国产第一”地位的血液瘤小分子药物落地,这为亚盛在中国血液瘤治疗中确立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一路走来,亚盛医药较为清晰的研发脉络和循序渐进的商业化策略开始相互交织。研发上,坚持做原创。

从中国首个三代格列卫——奥雷巴替尼开始,到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利生妥®,再到在研包括抑制Bcl-2和 MDM2-p53 等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蛋白的抑制剂,以及新一代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等,公司始终聚焦临床需求,采取从细分领域突破再向外扩展的策略。

商业推广上,首款产品在中国市场选择与国内Biopharma合作,采取“自主主导+联合推广”模式,海外交给资源、经验成熟丰富的Pharma来做,加速全球商业化。而第二款产品利生妥®获批后,亚盛医药计划在国内自建商业化团队,显示出对产品市场潜力的充分信心

三十年,从一个震荡起伏的周期里走出来,迎面走向未来,杨大俊对于血液瘤治疗的梦想依旧坚定且纯粹:助力血液瘤治疗实现第一步——无化疗;第二步,把急性血液病“变成”慢性,将慢性的血液病“变成”可停药、无病进展。这一目标指引同时又与全球化布局的思路并线进行,以求一款国产小分子药物能够在全球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

实际上,亚盛医药从创立之初就具备深厚的国际化基因,其研发的利生妥®从立项到临床推进始终坚持“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思路,通过国内临床试验与全球研发体系的深度联动实现协同价值。这恰是现阶段中国创新药企需塑造的关键能力。

2024年,武田制药与亚盛就奥雷巴替尼达成中国之外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合作,交易额创下小分子肿瘤药物BD记录。2025年,亚盛登陆美股,成为首个先在港股上市,后在美股双重主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

这些里程碑事件,不仅验证了其研发管线的国际竞争力与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更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进入到了实质性落地阶段。沿着逻辑去做对的事情。一家深耕高壁垒技术多年、并最终做出成就的创新药企,必然在可持续创新上有着深远独特的思考与筹谋。

回过头来看,杨大俊创新、创业的第一重逻辑,始终基于科学家思维,摆证据、重实证、突破固有认知框架去创新。第二重逻辑是基于清晰的、可持续创新的企业家思维。他始终认为,“好的企业、好的产品,终究会得到市场和资本的认可。”

而支撑创新药长期释放价值的,除了资本市场的支持,最重要还是在商业化上成功。“只有获得好的利润,才能更好让创新可持续。”双层思维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亚盛这场典型长期主义式的胜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