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企业中国:中报业绩亮眼,但估值还是贵些

统一企业中国是台湾统一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核心子公司,主要经营饮料和食品业务,旗下拥有冰红茶、小茗同学、阿萨姆奶茶、老坛酸菜牛肉面等知名产品。 近期,它刚公布了2025年中报,看看它的业绩表现,算算它的估值情况。


统一企业中国是台湾统一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核心子公司,主要经营饮料和食品业务,旗下拥有冰红茶、小茗同学、阿萨姆奶茶、老坛酸菜牛肉面等知名产品。

近期,它刚公布了2025年中报,看看它的业绩表现,算算它的估值情况。

一、2025年中报业绩表现:营收利润双增,结构优化提速

2025年上半年,统一企业中国总营收170.87亿元,同比增长10.6%。归母净利12.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2%,显著跑赢营收增速。毛利率微升0.5个百分点至34.3%,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及成本管控提升。

从具体业务结构来看,饮料与食品双轮驱动的迹象愈发明显。饮料业务收入107.88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茶饮料表现尤为突出,收入50.67亿元,同比增长9.1%,成为拉动饮料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尤其是,公司重点打造的无糖茶产品“春拂绿茶”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39.63%,成功跻身行业前六,在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占据主导的市场格局中实现突破。电解质饮料“海之言”延续增长势头,通过场景化营销在运动补水领域巩固了竞争优势。

食品业务收入53.82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方便面作为传统核心品类,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通过产品升级和渠道优化实现了稳定增长。以“汤达人”为代表的高端产品矩阵持续贡献增量,同时公司通过拓展火锅面、拌面等细分品类,有效应对了外卖和速食替代品的冲击。

二、竞争优势解码:三大核心优势

直接看财报数据只能知道一个结果,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企业,需要探究其“经营过程”。整体看,统一企业中国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力、渠道力、创新力这三大维度,这也是所谓“护城河优势”分析的重点。

首先,在品牌与产品维度,强调差异化策略。在饮料领域,构建出茶饮料、果汁、奶茶、电解质水等多元化产品矩阵,覆盖不同消费场景和人群。在茶饮料细分市场,“统一绿茶”通过低糖和无糖双线布局,精准响应健康消费趋势;“茶里王”无糖系列以独特风味和品质赢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即饮茶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电解质水赛道,重点产品“海之言”也在运动补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食品业务方面,方便面产品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汤达人”系列以丰富的汤头和优质食材,成功打破消费者对方便面“低端速食”的固有认知,成为高端市场的标杆产品。此外,也在积极拓展速冻食品、烘焙食品等新品类,通过“一日三餐”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其次,在渠道与供应链维度,体现出全覆盖及精细化运营特质。统一企业中国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高效渠道网络,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强化了对经销商的数字化管理,促销活动直达终端,价格体系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了渠道效率和终端掌控力。截至2025上半年,已经建立起包含传统经销商、现代商超、电商、即时零售等全渠道销售体系。尤其在会员店、零食量贩店等新兴渠道的拓展上取得突破,有效推动业绩提升。

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智慧采购平台实现了采购流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在持续优化产能布局,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6.42亿元,重点用于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新产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在研发创新维度,重点押注功能性及健康性方向。统一企业中国强调“按需研发”的经营战略,创新资源重点投向健康饮品、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在茶饮料研发上,公司推出低温焙火工艺的“春拂焙茶”,保留茶香的同时提升口感层次,成为无糖茶市场的差异化产品。食品领域,公司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出高纤维、低脂肪的健康方便面,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与便捷的双重需求。此外,也在积极探索植物基、功能性成分等新兴领域,为未来产品创新储备技术资源。

三、挑战依旧:竞争烈度提升,业绩成长遇阻

即便具有一定护城河优势,但其实食饮消费市场往往是“充分竞争”,伴随宏观走弱趋势,导致当下很多企业都是“压力山大”。统一企业中国也不例外,挑战主要是三大维度,一个个来说。

第一,市场竞争白热化,份额争夺加剧。饮料市场中,无糖茶赛道已形成农夫山泉东方树叶一家独大的格局,其市场份额超过70%,统一“春拂绿茶”虽进入前十,但与头部品牌仍有较大差距。电解质水领域,元气森林“外星人”凭借近50%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东鹏饮料“补水啦”也在快速崛起,统一“海之言”虽延续增长势头,但也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

食品业务方面,方便面市场持续受到外卖、预制菜等替代品冲击,行业整体增长乏力。白象凭借高性价比和营销策略,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5%-16%,直逼统一的“千年老二”地位(康师傅以45%的份额稳居第一)。

第二,成本压力与消费疲软,利润空间承压。原材料价格波动是食品饮料企业面临的共性挑战。2025年上半年,棕榈油价格虽呈震荡下行趋势,但下半年随着供需格局改善,价格存在回升压力。同时,9月份大概率美联储将降息,如果美元走弱有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反弹,因此PET、糖等包材和原料价格也可能反弹,因此可能会对统一企业中国的毛利率造成冲击。

而在消费端,通缩延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者普遍价格敏感度提升,高端产品的市场拓展面临一定阻力。

第三,产品矩阵优化还需提速,品牌年轻化任重道远。当下统一企业中国的健康饮品(无糖茶、功能饮料)收入占比不足15%,显著低于农夫山泉(无糖茶+包装水占比超50%)。春拂无糖茶虽实现快速铺货,但产品矩阵单一(仅绿茶口味),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另外尽管通过电竞、国潮营销触达年轻群体,但品牌认知仍以“经典款”为主,Z世代消费者对统一的品牌联想度(27%)仍远低于元气森林(45%)。

四、估值的门道:细节体现功力,眼见未必为实

梳理完上面的业绩表现及经营模式,才能进行“严谨的估值分析”。也就是上面那些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都是“前菜”,估值这部分才算是“大餐”。

一般而言,资深投资者,上来直接看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截至今年上半年,统一企业中国总负债102.83亿元,负债率44.48%,初一看高的有点吓人,但真实负债率需要细看才能看出门道。

比如,应付账款22.34亿元,合约负债13.39亿元,二者均为免费占用供应链的资金,属于无息负债。只有流动负债类目中的短期借款22.04亿元,以及非流动负债类目中的租赁负债0.23亿元属于有息负债,合计约为22.27亿元。

也就是有息负债总额仅占到总负债额度102.83亿元的21.66%,对应总资产231.2亿元,有息负债率更是仅为9.63%。要知道,一般食饮企业有息负债率约为10%-20%,所以真实负债率很低。

再看看分红股息维度,这是很多投资高手格外关注的点(比如王文或者散户乙),恰如格雷厄姆所言“股息率是终极的安全边际”。统一企业中国的分红值得特别说一下,因为它从2018年以来,最低分红率是99.78%,也就是说基本上把挣来的净利都分了,这其实在上市公司中很罕见。说明其盈利质量高,现金流充裕。

今年上半年,业绩延续增长势头,因此估计全年也会延续接近100%的分红模式。按照机构预期,统一企业中国2025全年归母净利大概是23.08亿元,对应43.19亿总股本,全年每股盈利大概是0.53元人民币(约合0.58港币)。对应8月7日收盘价9.62港币,潜在股息率就是6.03%,这个数据明显高于雪球等平台显示的滚动股息率4.86%。所以很多时候“眼见并不为实”,核心数据需要自己动手算,才会更靠谱。

再看看所谓的“基础估值”维度,也就是所谓的市盈率及分位点表现,这通常是最简单的识别估值高低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也是暗藏玄机。

比如8月7日收盘时,统一企业中国滚动市盈率是17.77倍,如果你参加一场考试,填写“PE估值”数据,这么写符合教科书的正确答案。但在实战维度,如果也如此认为,往往估得不准,因为估算逻辑的核心,是要参考过去,但更重视测算未来。

先瞥一眼,以近3年周期看,其滚动市盈率分位点大概为48.37%,也就是当下基本为公允估值(不高不低)。

然后再细致评估一下“去除净现金的市盈率”,这几乎是“最真实的市盈率”,但也最难测算,需要一定的报表分析基础。按照公式,净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有息负债,所以净现金就为93.55+13.19-22.27=84.47亿人民币,对应最新总市值415.52亿港币(按1人民币兑换1.0936港币算,约合380亿人民币),因此“去现总市值”就是295.53亿人民币,而2025年归母净利大概为23.08亿元,所以“去除净现金的市盈率”大致为12.8倍。

这个数据,如果下重仓的话,对于港股而言,最好是10PE之内,这样安全边际更厚实一些,因此当下还是贵些。

股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业绩提升,而是“增量资金买入”推动,所以量价维度,往往是行情中短期走势的核心。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加仓港股,导致港股整体走强,截止8月7日收盘,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5.03%,远超同期A股沪深300指数4.57%的涨幅,而统一企业中国股价累计涨幅更是达到28.87%,而且如果再往前看,2024全年其股价已经上涨50.96%。所以近2年以来,统一股价的整体涨幅较为明显。有业绩驱动的影响,但情绪修复导致的资金推动影响更大。

因此作为理性投资者而言,不会马上动手加仓,而是默默分析并记下它的经营特点以及估值潜质,保持耐心观望。

很多人认为当下已经进入牛市阶段,港股更是一马当先,但其实按照一般经验,即便牛市真的出现,也经常伴随“急跌”,所以当下阶段,耐心格外重要。

按照量价分析逻辑,阶段性回调,都至少会回踩30日均线位,这意味着一旦港股大盘整体回调,其股价有可能跌至8.84港币附近,那样的话,潜在股息率就为6.56%。同理如果再惨点,跌到8港币,潜在股息率就为7.25%。

另外,如果通过港股通渠道购买的话,分红款还有20%的所得税,而即便用外资券商买入,现在对于CRS的纳税追缴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整体来看,到手收益也还要“再打个折扣”(除了纳税其实还有换汇折损)。这点也是港股投资的难点,因此投资港股,往往需要对于估值更加严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