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基金经理们的“冰与火之歌”

在这场资本市场的“真人秀”中,顶流基金经理们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

当A股市场在2025年燃起结构性行情的烽火,一场关于主动权益基金的"翻身仗"悄然打响。曾经连续三年跑输大盘的"顶流"基金经理们,在创新药与AI的浪潮中迎来命运分野——有人凭借精准调仓实现"王者归来",有人却因固守传统赛道深陷泥潭。这场冰火两重天的业绩大戏,正揭示着公募基金行业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这场资本市场的“真人秀”中,顶流基金经理们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有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调仓动作“王者归来”,有人则因固守传统赛道而“跌落神坛”。

这场反攻战中,主动管理的能力优势显现无遗。以医药板块为例,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凭借47%的港股创新药仓位,年内斩获68.97%的惊人收益;工银新经济基金更以65%的港股持仓,将收益推高至89.92%,几乎重现2020年医药牛市的风采。而在成长风格领域,谢治宇管理的兴全社会价值基金通过重仓港股互联网和AI产业链,年内收益达34.48%;傅鹏博的睿远成长价值则押注PCB(印制电路板)和光模块龙头,收获22.63%的涨幅。

数据显示,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超百亿的明星基金经理旗下242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35%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68%跑赢沪指。这意味着,超六成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业绩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顶流基金经理的业绩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曾经的“医药女神”葛兰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其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凭借港股创新药布局,年内收益68.97%,但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非医药主题基金中欧明睿新起点却因重仓新能源而亏损4.73%,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上演“冰火两重天”的还有谢治宇。他管理的兴全社会价值和兴全合宜因配置港股互联网和AI产业链,年内分别上涨34.48%和25.39%;而无法投资港股的兴全合润基金仅上涨9.11%,跑输同类平均水平。这种“港股依赖症”在顶流中颇为普遍:赵蓓管理的工银新经济基金凭借65%的港股仓位,年内收益高达89.92%,但其不投港股的工银前沿医疗基金收益仅为31.97%。

有人欢喜有人愁。曾经的“消费天王”刘彦春今年陷入困境。刘彦春管理的6只基金年内收益在-1%至1%之间徘徊,其中4只产品仍为负收益。作为"白酒忠实拥趸",其重仓的贵州茅台、五粮液年内分别下跌3.2%和8.7%,直接拖累净值表现。

萧楠的易方达消费行业更以-4.93%的收益成为"掉队典型",尽管其管理的易方达消费精选、易方达高质量严选三年持有等产品通过配置港股消费股实现超13%的收益,但"白酒依赖症"仍成为其挥之不去的阴影。

数据显示,申万白酒指数年内下跌8.41%,贵州茅台股价更是从年初的1700元跌至8月初的1400元附近。同样因白酒遭殃的还有萧楠,其管理的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年内亏损4.93%,易方达瑞恒也仅微涨0.52%。

在光伏产业链的寒冬中,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年内亏损5.04%,其重仓的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光伏龙头年内跌幅超10%。尽管其管理的广发成长新动能通过配置港股创新药实现18.68%的正收益,但"单押新能源"的标签仍让其陷入争议。

数据显示,年内涨幅居前的申万一级行业包括医药生物(28.5%)、电子(25.3%)、计算机(22.7%),而食品饮料(-6.1%)、煤炭(-8.9%)等传统行业则大幅落后。这种分化直接导致重仓不同赛道的基金经理命运迥异。

以葛兰为例,其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在二季度将港股仓位从30%提升至47%,并重点加仓了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创新药龙头。这种“弃A股选港股”的策略收获奇效:同期A股医药生物指数仅上涨3.2%,而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达25.6%。

谢治宇的调仓更显果断。其管理的兴全社会价值基金在二季度将腾讯控股、美团等港股互联网龙头的仓位提升至25%,并新进重仓了光模块龙头新易盛。这种“AI+港股”的组合,使其基金收益远超同类平均水平。

反观刘彦春,其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股占比仍超过40%,且未配置任何港股或AI相关标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时显得格外被动。

在这场大洗牌背后,是公募基金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强调“团队作战”而非“个人英雄主义”。例如,广发基金今年成立了专门的“新兴产业投研小组”,集中研究AI、创新药等赛道;中欧基金则推出“基金经理工作室”制度,鼓励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专注细分领域。

广发价值领航一年持有A以48.48%的收益成为"黑马",其基金经理杨冬、唐晓斌采用"均衡主题"策略,在计算机、医药、通信等板块间灵活切换。这种"多行业覆盖+动态调整"的模式,正是团队化投研的典型代表。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未来的生存法则愈发清晰:要么成为某个细分赛道的“专家型选手”,要么具备跨行业配置的“全能型选手”。那种靠“躺赢”核心资产就能取得高收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